家长视域下的儿童创造力培养策略
2018-04-02陈凤鸣
陈凤鸣
(大田县均溪福塘幼儿园,福建 大田 366100)
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处于心智等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其创造力更容易得到发展和培养,文章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一、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兴趣则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一个事物感兴趣,才会专注于那个事物,进而静下心去研究这个事物的来龙去脉。所以,保护他们的天性是家长应有的职责。那么该如何保护他们的天性呢?
首先要真正尊重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或希望下一代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或带有某种功利性的眼光等。这是虚假的尊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是在仔细观察之后的判断,孩子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件事的持续关注才是其兴趣所在。其次是少打击,多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儿童学习发展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儿童的创造力也是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所有探索行为都不应轻易制止,即使相对危险的探索也是如此。不要因为厨房有菜刀就阻断孩子对厨房的探索,也不要因为山体比较陡峭就禁止孩子去探索爬坡的乐趣。最后要换位思考,避免用成人的思想左右孩子,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成人有时候看待他们的行为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这个不好,那个无益,而开不开心,有无趣味只有孩子自己清楚。当孩子正积极发现时,家长往往因为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而打断他们,实属残忍。
由于儿童的年龄限制,有时候想了解的事物比较复杂或者目前理解不了,这时候家长切忌回绝孩子,这样做只能抑制孩子以后再去探究所感兴趣的事物;同时也不要因没时间或者自己也不懂就敷衍他们,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成人无法估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跟孩子一同去探究事物及其原理。
二、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愉快宽松的环境氛围是幼儿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儿童在0-6岁的时候,渴望得到的是积极的、鼓励的暗示。民主的家庭管理方式较权威型和专制型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同样创造力的培养也需要这样的外部条件。
家长首先要形成健康的性格,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笔者经常能得到家长的求助,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之后就有些后悔。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势必会破坏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打骂会加大儿童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的发展。笔者帮助家长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的儿童观。家长没有将儿童真正当做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发展的个体,儿童也有自尊,需要受到尊重。孩子不是家长的出气筒,也不是感情发泄的对象,而要将孩子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这样,当孩子们做错事时,家长们就不会急于责备,而是在安慰中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以后会怎么纠正;当孩子想尝试一些特别的事情时,家长们也就不会认为孩子是在胡闹就去阻止。笔者一直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干预不科学,倒不如不去干预他们,还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让儿童感到安全感、自由感,会促进儿童潜在创造力的发展。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育儿素质,积极培养儿童与创造力有关的各种能力
研究表明,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育儿素质与儿童创造力的高低成正相关,即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育儿素质越高,其孩子的创造力越强。
针对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育儿素质,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多看教育类相关的书籍;其次,多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再次,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最后,遇到困惑时多咨询教育专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信息化的发展,现在不少家庭教育网站都相继建立和开放,其中有各种育儿知识和教育经验可以学习借鉴,这对一些处于迷茫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是家长们是否能够有效利用这一资源。
儿童的创造力是由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以下重点列举七种(智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变通力),并简单介绍培养各种能力的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学习各类知识来提高智力。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项简单的事情,通过让其专注地做这件事情来培养其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最好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涂鸦或者创作,让孩子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眼里,绘画作品代表着各种东西。思维的训练比较复杂,最简单易行的是设置情景。比如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情景,问孩子“假如在大街上和家长走散了怎么办?鸟为什么会飞?”等问题,孩子回答出一种方法后,再继续让其思考另一种方法,尝试各种可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教授儿童一些实用的儿歌,让其在应用中锻炼记忆力,一方面克服死记硬背的缺陷,另一方面让儿童可以用自己的话语记忆事物。观察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家长拿出一种新奇的事物让孩子观察它的各种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等;或拿出两幅图片进行对比,让其发现不同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教给其方法,但绝对不能取而代之,应真正让幼儿做到触类旁通。
四、充分理解儿童的言语、思想和行为
每个儿童都会做出一些在成人看来十分不解和幼稚可笑的行为,也会说一些孩子圈里的语言。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正说明孩子的创造性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学生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任凭思绪飞扬,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畅所欲言,想其所想。正确对待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尽量理解“孩子圈里的语言”。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经常会交流一些成人似乎听不懂的语言,称之为“孩子圈的语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在重复之前在某个地方认知到的情景,比如男孩很喜欢的科幻情景,女孩很喜欢的打扮情景。孩子在交流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式表达,表达出的语言对成年人来说很费解,但这却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模仿行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模仿能力往往出乎家长预料,在模仿中很多儿童会加上自己的东西,这时不要以为他们是在捣乱而制止,相反应该引导和鼓励。可以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出来的等,现在很多发明都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创造出来。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模仿行为。
最后,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胡思乱想”。很多儿童都喜欢发呆,发呆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思绪飘扬”的时刻,他们把自己想成各种事物,如蜘蛛侠、恐龙、超人等,除此之外还会想象其他的事情,甚至有时还会伴随肢体语言,这也是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家长不要去打击孩子的“胡思乱想”。
五、注意丰富儿童的认知对象,发散儿童的思维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要不断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其称之为见多识广。毋庸置疑,儿童的头脑中储存的事物越多,对创造力发展越有利,儿童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任意组合想象。儿童的接受能力十分强大,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在生活中也会发现,儿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当强,只要肯引导儿童去接触、去发现,儿童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并且日后仍会对所接触的新事物念念不忘。儿童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就如同各种原料,有了原料,才能加工成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丰富儿童认知对象的方法很多,最好的就是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比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生态园、图书馆、各个景点等,或者可以把成人知道而孩子还不知道的知识告诉儿童,不要担心儿童听不懂,或许这些能在儿童的心中打开另外一片天地。另外,在生活中也要注重发散儿童的思维。儿童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协助其解决问题时注意因势利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儿童会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上,从而学会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策略。
六、在亲子活动中增强儿童的创造意识
事实表明,经常进行亲子互动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情商,在互动中家长的一些行为会给孩子提供榜样,孩子在兴奋的状态下,大脑的各种机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加速的作用。家长与孩子之间共同参与的活动有很多,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游戏活动、语言活动、绘画活动。其中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数字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活动包括看图说话、创编故事、人际交往;绘画活动包括涂鸦绘画、临摹绘画、想象创造绘画。
在各种亲子活动中,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例如在语言活动中,当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讲到精彩之处不妨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当孩子涂鸦或随意创作时,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交流,问他“这个画的是什么呀?”“这个像什么东西呀?”“你还可以加点什么东西?”等。一般情况下,孩子都非常乐意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刻,这样的引导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阿扎罗夫.家庭教育学[M].沈世云,傅开明等,译.广西: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赵刚.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蒋星五.培养孩子创造发明的能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
[6]董孟怀.培育优秀子女秘诀[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7]王华夏.父亲教育与诺贝尔天才[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8]朱素平.儿童创造力滋长发展的第一环境[J].科技资讯,2007(36).
[9]胡凌燕,王洪宾,李建伟.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家庭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8(8).
[10]刘福才.家庭教育要注重儿童创造力发展[J].教育导刊,2000(5).
[11]秋霞.激发儿童创造力八法[J].心理世界,1998(3).
[12]王中碟.浅谈妨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