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戴复古词对苏轼、辛弃疾词的接受

2018-04-02钱锡生田友蓝

关键词:石屏怀古辛弃疾

钱锡生 田友蓝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戴复古(1167-?),字式之,天台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有《石屏诗集》十卷,诗学贾岛、姚合,为江湖诗派前辈。词集名《石屏长短句》,又名《石屏词》,《全宋词》中共收录其词46首。戴复古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论说其友宋谦父歌辞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当时词人对辛弃疾的推崇与接受。在戴复古词的创作中,也以对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的接受最为明显,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认为他“豪放近辛刘”。[1]4394龙榆生在《唐五代宋词选》中说他“能自辟新境,风格与辛、陆二家相仿佛”。[2]95都指出了这一点,石屏词对苏辛词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语言、词境与创作手法等三个方面。

一、语言的接受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影响并决定着文学的风格。戴复古在创作中借鉴东坡与稼轩词中语言,在词中延续苏辛词中的风格与精神。

(一)豪言壮语的接受

戴复古一生不仕,虽然身在草野,仍心系家国天下,他在漫游的行迹中真实地体验与见证了民间疾苦,直面流离失所与满目疮痍的战乱景象,因而词人抗金复国的要求也异常强烈,词多壮语,体现为对苏、辛词中豪情壮语的接受与抒写,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弃疾《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气魄宏大,异曲同工。此外,戴复古在词中还多次化用苏辛词中的壮怀之语: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辛弃疾《千秋岁·塞垣秋草》)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要整顿、封疆如旧。(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戴复古《大江西上曲·寄李实夫提刑,时郊后两相皆乞归》)等。

抒发出对国事的关心与对当权者的期许,表达出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还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为“吴姬劝酒,唱得廉颇能饭否?”(《减字木兰花·寄五羊钟子洪》)他又多次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试登临、江山人物,一时俱伟”(《贺新郎·寄丰真州》)“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满庭芳》)等,变苏轼的“大江东去”为“大江西上”,“千古风流人物”为“风流人物,如公一世雄也”(《大江西上曲》),变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为“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满江红·赤壁怀古》)等等。

(二)谐言趣语的接受

苏辛词中常有一些谐言趣语,这源自他们达观的天性和不甘沉沦的性格。苏轼在人生的逆境中保持诙谐幽默,如其《南乡子·重九》“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这是风流潇洒的象征,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始终不肯离开,表达他渴望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无可奈何。辛弃疾也是如此,他的词亦庄亦谐,如咏“齿落”的《卜算子》:“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以戏谑的口吻,通过齿亡舌存的现象,讲了“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的道理。

戴复古“以诗鸣东南半天下”[3]1060,但在现实中却遭遇不幸,到处碰壁。他性格倔强,善于将生活中的辛酸不遇化为诙谐幽默。如他的《望江南》“石屏老”三首,负奇尚气,自嘲身世。请看其中的一首:

石屏老,家住海东云。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无益费精神。千首富,不救一生贫。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

词中将“田舍子”与“诗人”“千首富”和“一生贫”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以田舍子自居,但是竟被人们称为诗人;创作数量丰富,但却生活清贫。这似乎表现了他的懊恼心境,但他又自比贾岛、杜甫的“瘦”和“村”,用“谁解学西昆”,表现了自己的极度自负心态。

(三)俚语俗言的接受

苏辛词中也有很多俚语俗言,苏轼在词中首次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其《浣溪沙》组词以乡俚之语描写田野农家风光,质朴自然,清新动人。辛弃疾先是闲居带湖十年,后又寓居瓢泉七年,他在词中以俚言俗语抒写其寓居生活中的样貌与情感,如《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描写江南农村的风情面貌,充满生活气息。戴复古在词中接受苏辛词中的俗语口语,用以描写他在流寓生活中的情状,如《洞仙歌》一词: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著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合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此词写酒肆光景与其中的自己,是词人江湖游士的自画像。词人在街上看见卖花人叫卖金菊,方知重阳已至,然而家乡遥远,只能到酒肆饮酒解愁。词中大量使用俚语口语,如“说着”“没个”“安排我”“煞远”“抵死”“枉把”“几般”“三杯两盏”等,使词作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对重阳佳节市井生活的描写,记录了一个有志不能伸而浪迹江湖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又如他的《浣溪沙》“说个话儿方有味,吃些酒子又何妨。一声啼鴂断人肠。”也是用俚俗语言表现市井风情。

二、词境的接受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4]1戴复古在词的创作中,除却对苏、辛词中语言的接受,更深层次的是对其词中意境进行学习与接受,这种接受不是有意模仿,而是其人生体验向苏辛靠拢的产物,表现出词人的审美标准与创作主张。

(一)壮丽豪旷的词境

戴复古曾三游湖湘,“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满庭芳》),他面对赤壁而作的《满江红·赤壁怀古》词,明显接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影响: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与苏轼一样,他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与三国周郎的英雄气概绾合在一起,从而描绘出壮丽豪旷的词境。其词首句即言“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然起势平淡,然而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则变苏轼“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概写为“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的具体描写,词人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接着“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更是将曹军的崩溃传神地表达出来。戴复古此词接受苏轼赤壁怀古词中豪迈壮丽的意境,在词中注入自己的襟抱胸怀,“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其景象的描写宏大开阔、气魄非凡,其词也呈现出气势奔放、清雄豪壮的特点。在宋代就有人高度评价此词,将之与苏轼词相提并论。明清二代,也是好评连连。魏庆之《诗人玉屑》引黄昇《中兴词话》云:“戴石屏《赤壁怀古》词……沧州陈公尝大书于庐山寺。王潜斋埜复为赋诗云:‘千古登临赤壁矶,百年脍炙雪堂词。沧州醉墨石屏句,又作江山一段奇。’坡仙一词,古今绝唱,今二公为石屏拈出,其当与之并行于世耶。”[5]483至清代,永瑢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至‘赤壁怀古’《满江红》一阕,则豪情壮采,实不减于轼。杨慎《词品》最赏之,宜矣。”[6]1822

(二)浩渺苍茫的词境

戴复古还在词中接受苏辛词中浩渺苍茫的意境用以抒发兴亡之叹。他长期流寓江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抗金复国的志向却始终不渝,这使得他在面对现实时的情感体验与辛弃疾非常相似。辛弃疾有很多登高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戴复古也有很多登高词,如《贺新郎·丰真州建江淮伟观楼》《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等。他们在登高望远时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心情郁塞,但都心怀天下、指点江山,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如戴复古的《柳梢青·登岳阳楼》: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词中展现了苍茫浩渺而又深沉辽远的意境,还蕴含着深沉的感慨。末几句正是源于对辛弃疾“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化用与接受,词中通过对历史与现实、人间与自然的对比抒写,表达出词人无限的孤寂感伤之情。

(三)超然清逸的词境

唐代词人张志和有《渔歌子》词五首,雅有远韵。后来很多人都受其影响,苏轼曾一再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成句写入自己的词作中,并拟作过四首《渔父》词。戴复古《石屏词》中也有《渔父》词四首,其开头语与苏轼四首《渔父》词中的“渔夫饮”“渔夫醉”“渔夫醒”“渔夫笑”完全一致,这说明他接受了苏轼《渔夫》词中超然物外、清逸风雅的词境,表达出与苏轼相同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词中通过对渔父由饮到醉,由醉到醒,由醒到笑一系列联贯动作与神态描写,塑造出一个随性自由、洒脱不羁的人物形象。苏轼《渔父》词中渔父,醉酒时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石屏词中则写道:“柳下呼儿牢系船,高眠风月天。”两者均道出饮酒时清逸幽丽的自然风光与醉酒后舒适自在的感官体验。在酒醒后,词人写道“古来豪杰尽成尘。江山秋复春”,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置于悠远的历史与时序的轮换之中,这正是对东坡词中“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超然物外词境的接受。渔父在反复的饮酒、醉酒、醒酒过程中,逐渐参悟人生之道,在自然的轮转与时序的变换中保持内心的安然自适与超脱物外,这也正是戴复古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方面与苏轼有着交汇共鸣之处。

三、创作手法的接受

戴复古在接受苏辛词的创作手法影响时,主要体现在“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两个方面。

(一)以诗为词

在苏轼以前的词坛上,多是传统的婉约词,描写人们的恋情婉思,所以“词为艳科”或“小词”,其地位不高。从苏轼开始,“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7]85苏轼之所以能提高词体,主要是他“以诗为词”,拓展了词的题材,抬高了词的品格。所以清代刘熙载说他的词是“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7]3690苏轼“以诗为词”理念与创作的出现,使词脱去“小道”“艳科”的枷锁,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胸中逸怀浩气的独立文体。

戴复古在词中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他本身就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以诗鸣江湖间”,他的诗有十卷,词仅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今观其词,亦音韵天成,不费斧凿。其《望江南》自嘲第一首云:‘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复古论诗之宗旨,于此具见。宜其以诗为词,时出新意,无一语蹈袭也。”[6]1821对他的“以诗为词”这一点做了高度评价。

他的“以诗为词”,一是以词来自述身世,抒情言志。他在《沁园春·述怀》中写道:“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他又在《望江南》自嘲三首中云:“平生事,说着也堪羞。四海九州双脚底,千愁万恨两眉头。白发早归休。”“石屏老,悔不住山林。注定一生知有命,老来万事付无心。巧语不如喑。”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阻风中酒,流落江湖成白首。历尽艰关,赢得虚名在世间。浩然归去,忆着石屏茅屋趣。想见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这些词,就像一幅幅自画像一样,写尽其人生经历和遭遇,尽吐其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与他的诗歌并无二致,如其《新安寒食》“老矣此身犹道路,凄其旧梦绕松楸。”《思家》“湖海三年客,妻孥四壁居。饥寒应不免,疾病又何如。日夜思归切,平生作计疏。愁来仍酒醒,不忍读家书。”戴复古的词与诗一样,虽是满腔辛酸和悲凉,写来却是生动而又风趣,虽是抒发愤懑,表达无奈,却又自负平生,慷慨不羁。

二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他与苏轼一样,举凡可以写诗的内容,都可以用词来表现,如咏怀、怀古、交游、评论、赠别等等。如他的《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词曰: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词的上阕就“吞云”楼名抒发感慨,词人与李季允登楼远眺,“西北望神州”,胸中具有一腔收复失地的豪情,所以“胸吞云梦”“气吞残虏”。然而上阕末句处词人却笔锋陡转,“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因为朝廷并没有及时北伐而错失良机,所以词人只能喟然长叹。词作在兴致最高处作了一个大幅度的跌宕。下阕词人又振起一笔,寄厚望于李侍郎,希望他能“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然而在词的结句,词人豪迈的情感却再次陡转,以“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作结,表达出收复中原这项事业的艰巨性,继续抒发出“人事恨悠悠”的感慨。该词上下阕前后的强烈反差增强了词作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在规避词作直白浅露的同时使文本内部形成对抗性的张力,词作也更显出含蓄深远、意味深长的特点。

(二)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即以作文的方式作词,同时也将散文的文体特征带入到词体之中。辛弃疾是“以文为词”的代表词人,早在南宋时,陈模就在《论稼轩词》中提出了这一点,在评论其《沁园春·止酒》时说:“此又如《宾戏》《解嘲》等作,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8]61这首词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大段进行议论,句式也像散文一样,如“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挥之即去,招则须来。’”辛弃疾“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使词增加了“硬度”,使词这种文体居于文坛的主流地位。

戴复古在词中接受辛弃疾这种“以文为词”的创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议论入词。他在创作中继承辛弃疾《贺新郎》以词论杜叔高诗的传统,在《望江南》(壶山好)四首词中评述宋谦父的新刊雅词,表达出自己的词学见解。如:“壶山好,博古又通今。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四海有知音。”“壶山好,文字满胸中。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最会说穷通。”他在词中用议论的方法肯定了宋谦父的诗词,说他学养丰富,交流广泛,对其人生观予以赞扬,这实际上表达了他自己的诗学主张与审美倾向。他还在词中以议论说理的方式调解兄弟矛盾。其《贺新郎·兄弟争涂田而讼,歌此词主和议》一词,首句即化用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为“蜗角争多少……一片泥涂荒草地,尽是鱼龙故道”,以议论发端,说明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表现出眼前利益的微不足道,从而劝解兄弟和议。

其二,以古文句法入词。戴复古在创作中援引稼轩词中的手法,将诗词语句中高度浓缩的意象与情感变为散文式的连贯、明白的叙述,如他所作的《沁园春》:

请赋林堂,林堂未成,吾何赋哉。想胸中丘壑,山中风月,亭台几所,花木千栽。应接光阴,品题胜概,须待堂成我再来。听分付,是经行去处,莫放苍苔。吾曹不堕尘埃。要胸次长随笑口开。任江湖浪迹,鸥盟雁序,功名到手,凤阁鸾台。它日相寻,有窬此约,酌水浮君三百杯。闻斯语,有冠山突兀,袍岭崔嵬。

全词依韵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以散文句法写就,辛词主要写带湖新居即将落成之时的复杂心情,是“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憧憬即将到来的生活:“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担心“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戴复古则是“请赋林堂,林堂未成,吾何赋哉。”他没有新居,只能通过想象描写理想的隐居生活:“想胸中丘壑,山中风月,亭台几所,花木千栽。”并发出誓言:“它日相寻,有窬此约,酌水浮君三百杯。”词中运用散文化的句法,如“吾何赋哉”“须待堂成我再来”“吾曹不堕尘埃”、“闻斯语”等,叙述劲直恣肆,呈现出散文特有的顿勒与峭拔之感。戴复古另有一首《沁园春》词中写道:“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这也是沿用了辛弃疾的句法,如其《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都是把两个古代人名嵌于词中的对偶句法。

毛晋在《宋六十名家词》中说戴复古“性好游,南适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归老委羽之下”[4]1060。戴复古在一生的游历中甚少停下脚步,在漫游中也备尝艰辛,其创作穷而后工,就像他在《沁园春》词中自述的那样:“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他以词抒写自己的江湖人生,其词成为他一生流寓的见证者与表达者。同时他在长期的四方流寓中,亲身领受了“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归后遣书问讯李敷文》)的局势,在词中寄予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忧虑,其杀敌复国、整顿天下的要求也特别强烈。凡此种种的个人遭遇和爱国情怀,驱使他向以功业自许,以恢复为志的苏辛词靠拢,在创作中接受苏辛慷慨豪迈的词风影响,表现为对苏辛词中语言、意境和创作手法的学习与接受。但是同时他又做到了“以诗为词,时出新意,无一语蹈袭也”[6]1821,因此成为南宋中后期一位“负奇尚气,慷慨不羁”的有独特成就和个性的、自成一家的词人。

参考文献:

[1]葛渭君.词话丛编补编[G].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龙榆生.唐五代宋词选[G].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毛晋.宋名家词[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

[8]陈模.怀古录[M].郑必俊,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

猜你喜欢

石屏怀古辛弃疾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石屏彝族剪纸刺绣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石屏乌铜走银工艺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石屏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
上都怀古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