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研究

2018-04-02◎刘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伦理培育

◎刘 梦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1)

近年来,生态矛盾、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突出,所以有必要对人民大众的生态伦理素养进行培育和加强,其中以当代大学生群体最为关键。因为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接班人,十分有必要树立起科学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的理论阐释

(一)生态伦理道德内涵简介

生态伦理道德,指的是人类群体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与自然界一切存在物的关系的一些规范、原则和要求。[1]它要求人类要突破以自我为中心主义的、不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伦理思想障碍,要求人们不仅要承担起关心爱护人类本身,以及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责任,更要履行对自然界存在物的伦理道德义务,这是人们在开展涉及与自然生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中,所应自觉遵循的一系列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其实是一种有目的的,将理论见诸于现实的培育活动,是由一定的群体,即社会当权者,从维持社会以及人类本身永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一定的有目标性的、有计划性的、有组织性的手段和方式,向目标群体施加生态伦理影响,以期可以帮助人们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能够自觉地践行,并将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一项义务,在内心中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2]

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育,就是将目标群体定位于大学生,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实践方式,将生态伦理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养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相处的行为习惯,真正地将生态伦理内化到自身的品性当中,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视角看待人、生物、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生态伦理。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培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伦理知识的教育

生态伦理知识的教育,在整个培育生态伦理的过程中是处于最基础地位的,同时也是有着关键作用的。它主要是指针对于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进行的关于人和物质自然界的关系等涉及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他们普及相关的生态伦理知识,帮助他们对现如今的生态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他们可以采用正确的态度、行为来处理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化和培育过程当中,如果不能够将系统的生态科学、生态伦理知识普及给他们,学生就无法对当前的生态状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容易造成生态伦理培养的浅显化、表面化,作秀成分多,教育效果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深入挖掘生态道德知识的相关教育内涵,为生态伦理教育打造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2.生态伦理道德情感的培养

生态伦理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使大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生态伦理知识教育之后,能够在头脑中自发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态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在受教育者处理和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等的生态伦理关系时,或者对某些生态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表现为某种态度,比如好恶。从根本上来说,可以将其看做是情感发出者深入内心的体验和评价的一种外现。所以对大学生们而言,对他们生态情感培养成果的检验,就体现在他们所参与的一切生态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们需要遵守相应的生态道德的要求,正确地评价和分析各种生态行为的善恶和美丑,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生态情感。

3.生态伦理道德意志的教育

生态伦理意志主要是指人们克服自身内外各种障碍,坚持将生态伦理意识一以贯之的强大信念和毅力。[3]因大学生群体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发展限制,生态伦理意志性的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这类教育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在面对生态困境时,积极顽强排除和抵抗形式多样的干扰、阻碍,自觉地遵循相应的生态道德动机要求,将正确的生态伦理行为坚持贯彻下去,树立起坚定的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信念力量。所以,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伦理教育必须添加相应的意志强化内容,只有确保他们具备坚强且坚定的生态意志,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协调地处理所应肩负的生态义务与他们自身的欲念利益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使他们能够以坚忍不拔的生态意志,唤起对于身处的环境和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并促使他们自觉严格地遵循正确的生态伦理认知,并开展一定的相关实践,杜绝出现损害生态的、不符合伦理要求的不道德行为。

4.生态伦理道德行为的指导教育

生态知识、生态观念的正确,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在其意志信念的指导下产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式。生态行为的指导,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施教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导,使被教育者在已具备的生态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不受任何监督约束和强制地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采取正确恰当的生态行为,是学生个体生态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将生态伦理落实到实处的一种行为教育。[4]

所以,总的来说,生态伦理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伦理方面的教导,就是指要通过进行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态情感、毅力、意识、信念等的培养和强化,来达到规范他们生态行为的目的,从而将生态保护落到实处。同时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是环环紧扣的,任何一个部分的教育内容都不能缺失。正确的生态科学认识是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坚定的生态情感和意志则是动力源泉,正确且合理的生态行为就是最终的目标,各个环节相互促进,互为动力。[5]

二、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是国之栋梁、民族的依靠,他们以自身的全面进步发展为成长目标。对他们开展生态伦理培育,正好有助于他们实现多方面协调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他们追求积极上进的要求。首先,生态伦理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品性,促进他们提升对于自我的认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推进他们优化自身的人格。生态伦理观念培育营造出的人文氛围,使得在教导学生要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其次,还可以促进学生们道德水准的提升。生态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整个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懂得相互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6]

(二)有助于满足时代进步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期望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在经济快速的增长发展的同时,环境、资源、生态等问题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因此从实际状况出发,我国也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坚持进行生态伦理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指要通过开展有关生态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契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生态伦理教育,来促进他们对于生态认知的科学合理化,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担负起为我国生态美好建设添砖加瓦的重任。任何社会发展进步的快慢程度都取决于人,而其中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伦理有利于顺利完成时代的使命和战略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教育才开始正式地增添到我国的国民教育大纲内容之中,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则更晚一些。虽然环境教育已经作为现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由于现实特殊的教育国情,这个教学课程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就大学生的环境教育教学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任务和目标,也没有提出将环境素养、生态伦理素质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所应必备的一项素质要求。目前,大学生的相关生态伦理培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总体的生态文明素质还不够高

随着近年来上到国家层面,下到各级基层单位对于生态问题的严重重视,大学生群体在这种形势下也提高了对生态的关注度,认识到它们的关键性,同时大学生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等均有明显增强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还不够高,总体生态素养还有待于提升。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除去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余专业不相关的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是有所欠缺的;不论是什么层次的学校,也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的学生,总会有生态意识淡漠的现象存在,并且数量也不在少数;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生态伦理情感不够强烈、生态意志不够坚定的问题。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关心度也不够,缺乏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实践当中去的认识,做不到将生态认识与生态行动同步起来。

(二)高校生态伦理道德课程设置发展缓慢

与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教育的发展相比较,我国国内的一些高等学校,对于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还是相对较低的。就国内高校的公共生态教育课程而言,无论是从这些课程教育方面的内容,还是从课程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及这个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上来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进步发展的空间还很广阔。

就课程设置来说,专门的、通识类的、公共基础型的生态教育课是没有的,与生态相关的教育内容散见于思修、近代史、马哲等其他公共课教学之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就目前来看,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还只限于专业教学之中,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的开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没有专业的生态教学专职教师,生态教育往往借助于思政课堂来向学生进行渗透教育,这已经常态化了,而且受制于专业知识的限制,思政理论教师自身对于生态伦理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并不充分,因而无法深入讲授生态伦理的内容。所以,目前生态伦理素养的培育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三)高校有关生态伦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还不够丰富

出于对学生安全等各类因素的综合考虑,目前国内的多数高校所开展的校内、校外的生态践活动还不够丰富,而且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态伦理的文明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即使有一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大多数也流于形式,摆拍目的性强。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开展生态方面的相关活动时,既没有活动前的预热准备,也没有活动中期的反馈,更没有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地参加,参与积极性可想而知,被动的参加使他们参加活动的功利性增强,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不仅起不到推促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四、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态伦理培育中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就学校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效果,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生态教学模式,例如确立明确的生态伦理教学的目的,培养他们努力地养成恰当的且符合要求的生态平衡伦理观,即要能够保持人和自然、社会等的平衡发展。从这一目标出发,就应该加快设置相应的生态伦理的教育课程,并且要突出强调该套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起包括公共课程以及相关选修、通识课和定期专家讲座在内的完善的配套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专职的生态伦理教师队伍,提高生态伦理教学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还要形成生态伦理教育与思政理论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沟通,彼此间相互促进,形成互相补充、互相发展的教育合力。[7]

其次学校方面,还应该要重视并积极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活动。不仅要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评判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一个标准,而且还要将他们各类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也作为评价元素之一。同时,更要注意将生态伦理活动常态化,如定期举办一些有关绿色环保知识的大赛、还有类似于环保产品创意比赛等的活动,最好能够以一定的奖品来吸引学生们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们在活动当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将生态伦理传播与发扬。

最后,学校还要营造出一个有助于生态伦理传播与践行的校园大环境,创建绿色生态的校园。比如,书本纸张的循环利用,张贴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的宣传标语,提倡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的合理消费观。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来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生态伦理道德水平。

(二)加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所处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同时父母双亲作为家庭中最核心的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成员,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生态伦理素养,积极地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并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生态活动当中去,通过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起生活中的榜样形象。父母的亲身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们来说都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双亲可以通过生态家庭环境的营造,使受教育者在家庭活动当中,自觉主动地接受生态伦理教育。同时一些家庭活动的开展,比如室外郊游,可以使孩子和父母在亲近大自然时,能够身处实地地体验到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乐趣,体验到践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行为的成就感和乐趣。再比如,父母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倡导并践行环保的生活方式,例如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主动地使用一些绿色产品,主动参与到绿色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去,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话题,对于树立起孩子们绿色共建共享的理念,帮助他们形成并践行尊重热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三)加强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培育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部门要在整体意识观念上提高对于生态伦理的认识,并且加强对这一观念的宣传力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思想观念意识的提高做起,主动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听讲座学习等方式,提高生态伦理素养和意识,为绿色决策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教育部门也要努力积极地构建起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所组成的立体的生态环境伦理教育体系,通过改进课程体系,丰富有关生态的教学内容。

最后,要合理地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作用,合理地引导大学生群体生态伦理观的塑造。这就要求大众传媒要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肩负起宣传引导的责任,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要敢于进行合法合理地报道,坚持以正确的方式、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的宣传教育,与其他社会责任体共同地营造出一个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与培育的生态伦理环境。

五、结束语

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努力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健,杨立蛟.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35-38.

[2]沈俊花.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3]李朝良.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183.

[4]孟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李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6]袁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12-114.

[7]郭世平,田宝帅.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73-74.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伦理培育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