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整本书阅读策略
——阅读导学单的设计与运用
2018-04-02肖翠云
唐 禧 肖翠云
(1.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2.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阅读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囫囵吞枣的浅阅读、过目即忘的快阅读、东鳞西爪的散阅读正在悄悄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透、读深、读广,开展整本书阅读很有必要。因为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专注的阅读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深度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的阅读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等,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等还处于萌发状态,因此,自主性阅读多停留于浅阅读和散阅读层面。要进入深度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就像一个总指挥,既是策划者、引导者,又是执行者和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阅读导学单,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环节、提供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指引方向。
阅读导学单是教师为学生所读的整本书而预设的“具有目标指向的思考性话题,并伴随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推进”, 它是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状况,及时调整阅读策略,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1]因此,阅读导学单需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
一、阅读导学单设计的原则
(一)精简性原则
阅读导学单是学生阅读的助手,设计时应坚持精简性原则:简,即用时少,导学单主要起引导功能,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不能成为绑架学生的负担;精,即话题精,导学单的话题设计应围绕整本书的内容展开,要精挑细选,不能随意设置,因为散漫无际的话题不仅浪费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整本书的要领。这就要求教师先精读整本书,对整本书做到胸有成竹,既能微观着眼,聚焦细节;又能宏观考虑,概括整体。只有这样,设计时才能做到点面结合,游刃有余。
(二)层级性原则
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性,不仅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水平有高低之别,即使同一年级的学生其阅读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因此,导学单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出层级性。如低年级《小真的长头发》之“读写绘任务卡”导学单,笔者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话题“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做什么?请你画一画,写一写”;中年级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之“人物大盘点”导学单要求学生寻找书中“富有个性而趣味十足的人物”,并对之加以描写;高年级的《黄花梨棋盘》导学单则引导学生思考“猜谜寻宝的过程中有几处埋伏笔”,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逐步引导,逐级推进。另外,同一年级的导学单可以设计层次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既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也有选择做哪道题的权利。如在《想赢的男孩》教学中,笔者围绕辛可夫设计“思维导图”“人物猜猜看”“我眼中的辛可夫”等几个导学单,任学生自由选择。这样既不会让低水平的学生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也不会让高水平的学生产生自鸣得意感。
(三)渐进性原则
导学单的话题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教师在充分了解整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某个或几个话题,带领学生像剥洋葱一般对文本进行层层剖析,达到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如在《黄花梨棋盘》整本书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张阅读导学单,分别关涉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和情节:第1张导学单研读单个人物,概括其主要的特征;第2张导学单由单个人物进入到人物关系,绘制人物关系图表;第3张导学单聚焦情节,由片段式的“意想不到的情节”深入到整体情节结构,要求孩子们找出小说中的6个谜语用来串联整个故事;第4张导学单展开“深度思考”,在前3张导学单的基础上对整篇小说进行总体观照和深入思考。由单个人物到人物关系、由情节片段到情节结构、由表层概括到深层思考、由读者转换到作者……步步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故事、走进作者,对整本书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四)趣味性原则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能让名目繁多、形式单一的导学单变成折磨学生阅读的“捣学单”。因此,导学单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感知事物的天性。首先,导学单的形式要多样化、具有趣味性,可以用各种类型图表、色彩丰富图片等代替单一的文字表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导学单的内容也要具有趣味性,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索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想赢的男孩》整本书教学中,笔者在导学单中设计了这样的话题:1.给书中的某个人物设计一张创意名片,猜猜他/她是谁?2.聊聊自己是否也像辛可夫一样有过想赢的时刻?3.阅读过程中你最想仿写的段落是什么?请自拟标题进行仿写。这些话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愉悦。
二、阅读导学单的内容设计
导学单的内容设计应遵循上述四种原则,用精简有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根据引导目标的不同以及培养能力的侧重,导学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概括型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指出:“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与单篇短章相比,整本书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结构复杂、语言多变、主题丰富,尤其需要学生具有整体概括能力。因此,概括型导学单重在培养学生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总体归纳能力,要求学生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特点、发现贯穿全篇的情节链、总结语言特色、提炼主题思想等。
概括型导学单一般用于学生的初读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关键词提炼阅读感受,表达通读全文的“印象初体验”,如《黄花梨棋盘》,学生们提炼出“穿越古今、少年、成长、惊险、悬疑、围棋文化”等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思维导图来“把握整本书的脉络,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3]如在《想赢的男孩》教学中要求学生绘图概括辛可夫的特点;在《童年河》教学中要求学生绘图归纳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等等。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能够根据导学单的要求,化繁为简,把厚书读薄,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要点,无形中提高了对书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探究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型导学单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沉浸到书本中去,潜心钻研,认真探究。如果说概括型导学单注重的是整体领悟和直观印象,那么,探究型导学单则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整本书的细部,聚焦细节,发现文本的诸多奥秘,在此基础上又反观整体,获得比印象直观更深层的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能力等,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其内容可以涉及以下方面(以《黄花梨棋盘》整本书教学为例):
1.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对人物进行对比阅读,如《黄花梨棋盘》里梅绯和圆姑的对比阅读。2.引导学生探究情节设计,讨论作者是如何构思谋篇的:小说中玄素巷、烂柯巷扣合围棋,寻宝过程处处伏笔,在伏笔中思考作者的构思。3.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思想,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以小说的六个谜语为引线,了解作者的整体架构。4.引导学生探究修辞艺术,讨论修辞手段的妙处和作用,小说的内涵以及人物那些“星星”般闪耀夜空的言行正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三)拓展型
通过概括型导学单和探究型导学单的引导,学生对整本书既有宏观的了解,也有微观的研究,在整体——局部——整体的双向观照中,基本具备了把书读懂、读透的能力。这两种类型的导学单其内容设计紧紧围绕学生所读的整本书展开,局限于书本的内部。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内部,满足于把书读懂、读透,还应开展与整本书内容相关的阅读拓展训练,具备把书读深、读广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型导学单侧重开发与整本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的阅读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拓展延伸自身的阅读能力。
拓展型导学单重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与整本书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深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如在《黄花梨棋盘》整本书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书中的诸多话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设计了4份别具一格的拓展型导学单,引导学生把书读深刻:第1张导学单把整本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黄花梨棋盘》涉及很多古董,孩子们的家里有没有历史悠久的古物呢?趁此机会,设计导学单,让学生采访父母,探寻家中的古物,了解古物的历史与传承,以及蕴藏其中的故事,写一篇采访记。第2张导学单发掘与整本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要求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节目《马未都说收藏》,了解古物的功能和价值,做一份详细笔记。第3张导学单围绕整本书所涉及的艺术文化,让学生自主组建文社去调查了解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如制茶、制棋、油纸伞、剪纸、扇画、面人、糖画,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牛角梳等。第4张导学单让学生围绕“围棋赛中冯川战胜贝塔狗”这一话题,结合现实生活中机器人战胜职业围棋手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的灾难,还是福音”,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
拓展型导学单以整本书为基础和出发点,寻找与其相关联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把文本阅读与采访、观影、调查、写作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多重感官,推动阅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