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习题复习策略探讨
2018-09-01曾冬辉
曾冬辉
(柘荣县第三中学,福建 柘荣 355300)
复习中习题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2017年福建省统一命制试题的特点有:(1)突出主干知识,检测学业水平。(2)紧密联系实际,体现学科价值。(3)重视化学实验,考查探究能力。(4)凸显学科思维,评估素养水平。教师把“刷题”当成往仓库存产品,把考试当成学生去仓库提货,以达到从中猎涉不同题型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种不考虑成本与效率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为此,笔者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的基础上,对化学习题复习策略做如下探讨。
一、初中化学习题“相关式”复习策略
“相关式”复习就是通过习题中已有的“显性”知识,触类旁通地扩展出相关的“隐性”知识,逐步形成知识(网)体系的复习策略。推断题中包含较多的主干物质性质,用“相关式”复习是最有效方法之一,复习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到五种物质让学生从少到多地理清物质之间的关系。
例1:图1是一定条件下相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含有两种元素的黑色物质,且A与C含有相同的元素,B、C、E、F均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1)写出上图中部分物质的化学式:C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G___________。
(2)若“现象F”为“有气泡产生”,写出符合反应①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反应。[1]
对此,做如下“相关式”复习:首先,回忆相关知识:一是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1)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2)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3)溶液的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如FeCl3溶液。二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液体:NH3(氨气)、SO2、HCl、浓盐酸、氨水、酒精(特殊气味)。三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O、H2、C。四是含有相同元素的不同单质或化合物:(1)单质类: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2)化合物类:水与双氧水、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五是特殊的反应现象:指示剂遇酸碱性溶液的变色、活泼金属或碳酸盐与酸反应有气泡生成、含Cu2+的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六是常见物质的鉴定:(1)H2、O2、CO、CO2、CH4。(2)H+、OH-、CO32-的鉴定。其次,形成关系图,如图2是氧循环或钙循环,图3是碳循环,图4是金属冶炼、金属的性质或金属活动顺序表、酸或碱的性质的综合关系图。引导学生理清每一个图中物质的关系,逐渐形成如图5的关系网。再次,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写出关系图中每一个关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向外延伸。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尽可再向外延伸出相关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习题的“相关式”复习能培养学生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将所学习物质融会贯通,免去“题海”之苦。
图2
图3
图4
图5
还有一种习题是利用某一物质将相关的“化学概念或原理”进行整合,是建立在某一相关概念或原理体系下的习题,也为教师复习习题中“隐性”的概念或原理提供了“抓手”。例如,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一会儿后,观察到“塑料袋鼓起”。复习时不仅要回忆题设中“显性”的概念或原理,如从物质分类看干冰属于什么类别;从物质组成看,干冰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从物质变化看,这一变化属于什么变化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完成“隐性”的概念或原理复习,如①从微观粒子看,一氧化碳与干冰元素组成上相同,但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②从物质制法看,工业制取原理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原理属于__________ 反应(填“反应基本类型”)。③从辨证认识物质看,“过”: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功”:___________(举一例)……
如果习题中呈现几种相关物质的性质、原理或概念,就可以用“相关式”复习策略,引导学生将与之相关的性质、原理或概念逐一再现。这种复习策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见木知森林”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逐步学会建立知识体系,改变了以往“教师发→学生做→教师讲→学生听”,枯燥的、“炒冷饭”的复习方式。
二、初中化学习题“组合式”复习策略
“组合式”复习是利用某一相同的物质或原理将不同的知识组合成习题的复习策略。这类题目至少包含三种物质的性质或原理,题干较长,知识跨度大,能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如果靠“刷题”来掌握物质性质或原理,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容易使知识碎片化。
例2:化学学习中常用实验法来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图6是探究A、B、C三种物质的实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若A实验观察到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可以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________元素。若要检验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 。
(2)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来推断水的组成。
(3)C实验要加入足量的红磷是为了__________ ,冷却后水倒流瓶内约__________ 体积,就可出推测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1]
例2利用“水”这种物质将把三个不同知识“组合式”呈现在习题中。为此,用“组合式”复习策略,引导学生呈现更多的有关内容:①由A实验现象,能否推断甲烷中一定没有氧元素?为什么?②若B实验的正极产生10 mL气体,则理论上负极产生多少mL的气体。③某同学秋游带回一瓶山泉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鉴定该山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④在家中饮用之前,用什么方法来进一步杀菌和降低水的硬度。⑤还可以根据需要将过滤、溶液的配制以及水的用途、性质等组入习题。
三、初中化学习题“垂直式”复习策略
“垂直式”复习是从不同角度对某一知识或原理进行增减条件或题设、不断挖深的纵向复习策略。这种复习策略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浅到深地理解某一知识或原理,也是培养某种特定能力,更是考验教师对《课标》的解读。
例 3: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
A.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Cu、Zn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Ag、Zn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Ag、Cu、Zn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本题 “题眼”是“向固体中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含有排在氢元素之前的金属,即含有锌(加入过量的锌),置换出的金属一定含有Ag和Cu(理论上认为当一种反应物过量后,另一种反应物被完全反应),且滤液中只有溶质Zn(NO3)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原理,用“垂直式”复习策略提出:如果例3题干中的“有气泡产生”改成“无明显现象”,则滤出的固体一定有 ,可能有 ,一定没有 。滤液里一定含有 。滤液里可能含有 。
“无明显现象”需考虑加入锌粉有两种可能,一是恰好完全反应,可按例3思路分析,只是滤出固体中没有Zn,即只有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二是加锌粉不足,又有以下可能:①不够置换AgNO3、②恰好置换AgNO3、③完全置换AgNO3中的Ag,又置换部分Cu(NO3)2中的Cu。这时固体与滤液存在:①②过滤的固体中一定有Ag,没有Cu。①滤液中有Zn(NO3)2、AgNO3、Cu(NO3)2。②③滤液中只有Zn(NO3)2、Cu(NO3)2。③过滤的固体中含有 Ag和Cu。
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锌为什么一定先置换AgNO3中Ag,而不先置换Cu(NO3)2中Cu?”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一般顺序:(1)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不同的金属与一种酸反应,活动性最强的会首先反应,第二强会在第一强反应完后才会与酸反应。比如,把Zn和Fe同时放在盐酸中,则活动性较强的Zn先与盐酸反应。(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一种金属与多种混合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如本题Zn先与AgNO3反应,后与Cu(NO3)2反应。
“垂直式”复习是对习题中呈现重要的物质性质或原理由浅入深地纵向复习,如物质制取、金属活动性、酸碱盐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计算等都可采用这种复习策略。“垂直式”复习要本着贴近教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一定是围绕着重难点知识或某一能力,控制好难度,搭建不同梯度来实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习题还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习策略,如实验式复习、辐射式复习、小结式复习、开放和实践式复习等。通过以上习题不同形式的复习,能逐步调动学生的潜力,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和思考问题,最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2]只要教师有心、用心地利用习题对学生因材施教地复习,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