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2018-04-02邓安庆
邓安庆
无论哲学的主题如何变化,康德哲学自从兴起之后就一直处在哲学研究的中心,从来没有缺席。而主导这一中心的,无疑还是德国本土的康德专家。虽然英美法诸国从来不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康德研究者,但就原汁原味的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和阐释而言,要想超越德国哲学家还是相当困难。现今在国际康德研究舞台上异常活跃的一位康德哲学研究领导者就是德国哈勒-维藤伯格马丁·路德大学的克勒梅(Heiner.F.Klemme)教授。他现任《康德研究》(Kant -Studien)主编,哈勒-维藤伯格马丁·路德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康德论坛主席,同时担任了多个国际康德研究的领导职位。我这几年阅读了他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评论》和许多其他论文,深感他的康德阐释准确而深刻,能抓住康德问题的实质、有自己的洞见并能积极回应和批判其他国际知名康德研究者的观念,我与他一直保持着通信关系。他于2016年邀请我访问了他所在的大学和国际康德论坛,与他相谈甚欢。于是我们哲学学院邀请他于2017年9月18~31日访问复旦大学,期间,克勒梅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六场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引起了校内外听众的强烈反响。承蒙《复旦学报》好意,现把六场报告作为三篇论文翻译为中文,陆续发表于此。
这三篇论文都是Klemme教授专门为此次复旦讲学而写,我们中文是首发,因而显得十分珍贵。当然更加珍贵的,是这三篇讲稿的学术水准,不仅为康德的道德哲学问题做出了非常清晰而又精深的问题史梳理,而且在这种梳理过程中提供了大量我们所不熟悉的重要史料。
本期刊发的第一篇论文《道德义务如何可能?——历史语境下的康德“自律原则”》是开始两场报告的内容,题目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其“历史语境”却让懂行的人不得不为之叫绝。因为它不是从康德的书本来阐明“道德义务”和“自律原则”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而是从康德之所以提出自律原则的“历史语境”来梳理康德“道德义务”的义理。这一历史语境包含:德意志伦理学为何重视义务论?有何历史和文化的因缘?康德如何回应深受儒家道德哲学影响的沃尔夫《德意志伦理学》(1720)中的义务概念以及如何应对欧洲大陆第一个最具现代意义的自然法学家普芬道夫的道德哲学奠基?作者以此说明从早期启蒙运动到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完成的这几十年的学术争论背后所具有一些理论预设。我们中国学者非常感兴趣的还有:对新沃尔夫主义者埃伯哈德(Johann August Eberhard)的道德哲学的介绍,此人曾尝试通过参考苏格兰情感主义来改良沃尔夫的理性主义伦理学。通过这一环节,我们才懂得了苏格兰情感主义伦理学是如何进入康德思想中并如何被康德理性主义消化的。这一语境把德国传统中强调情感重要性的一整代德国哲学家如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苏尔泽(Johann Georg Sulzer)、加尔夫(Christian Garve)和凯姆斯勋爵等我们感到非常陌生的人物的思想对早期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梳理得非常清楚。 因此,该文非常值得推荐给国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