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传统文化
2018-04-02郭红英
郭 红 英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近年来,仙侠题材的影视剧、小说、游戏等广受大众关注,而仙侠题材的网络小说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唐七公子的代表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言情类仙侠小说的典型代表,该作品自网络出版以来,点击率居高不下,现在又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这部言情类仙侠小说的火爆不是偶然,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故事架构借鉴古代神话
仙侠小说的作者往往要把读者拉进完全属于其臆想的时代和故事里,为了让读者尽快地进入到对作品的阅读中,就需要利用大众熟知的事物或者名称,那么古代神话的元素自然成为首选。
(一)故事背景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书以盘古开天辟地为基础,构建艺术领域的虚幻世界,将作者心目中的世界与人们对远古时代和神仙世界的理解与想象联系在一起,令读者更加容易相信。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盘古开天辟地故事雏形,作为完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中。之后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以及现在的影视剧都对它进行了化用。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书中的世界,同神话中所叙述的一样,开始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仙侠小说中有盘古的存在,更为合理。小说中,盘古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神。
(二)故事名物来源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许多名物,包括人物、地点、名称,都源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知识、风俗习惯等内容的重要参考书目。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女主人公白浅属于青丘九尾狐族,青丘和九尾狐在《山海经》的《海外东京》《五藏山经》《大荒东经》中均有记载,如《南山经》中记载: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1]35
书中生长在招摇山上的迷谷树,在《山海经》中也有描述。《山海经》的《南山经》中记载: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1]45
此外,文中的合虚山、女主人公的“毕方鸟”、女主人公跟着师傅墨渊学仙法的地方昆仑虚,这些名字均出自《山海经》。
用《山海经》中的人名、地名来构建书中虚幻的世界,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古典韵味,并且将故事与读者的固有文化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了解人物、理解故事。
二、情节结构继承古代小说
仙侠小说的魅力有赖于其曲折离奇的情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情节和我国古代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脱胎于才子佳人模式
我国古代小说善于言情,“才子佳人”是固有模式。杨晓莉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中说道:“从唐代传奇中,就已有《会真记》《李娃传》,分别开启了‘才子佳人’与‘士子和青楼妓女’的言情模式。‘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以《红楼梦》为最高峰。”[2]这类小说崇尚郎才女貌、从一而终的恋爱观。才子必定都年轻俊俏、文采风流;佳人必定才貌兼备,能与男子以诗文传情,卿卿我我但又不失雅正。
1.人物形象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来源于才子佳人小说。
从才子角度来说,才子往往有貌、有才、有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男主角的相貌和才子的形象一样,都是极为出色的,他和女主白浅东海龙宫一见,白浅便称他是“临风玉树的一副好人才”“像极了墨渊当年的风采”,他笑起来“映得身后的天幕,柔柔的烛光,仿佛三千世界齐放光彩”。才子不但长得俊俏,更重要的是才华横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男主角夜华是天帝之子,灵魂是“父神”的小儿子,法力与墨渊相似,“他五万岁就能将饕餮穷奇那四头凶兽一并斩杀了”,拿着有“青冥即出,九州失色”之说的青冥剑,因此男主角夜华可以担得起“才高”二字。另外,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除了才貌双全外,必定是情深不移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男主角夜华在一见钟情喜欢上女主角白浅之后便至死不渝,为她跳下过诛仙台,损失了一条胳膊,落下满身伤痕,为救她及天下苍生还牺牲了自己,却没有怨言,也不曾后悔,痴情之心感天动地。
从佳人角度来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佳人也和传统小说中的佳人有着相同之处。第一,论出身,这些女孩子大部分出生于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世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女主白浅是远古神邸、青丘帝姬,天君都要给她家几分薄面,众神都要唤她一声姑姑,出身高贵。第二,佳人必定容貌出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女主角是四海八荒第一绝色。书中第一次提到女主容貌是通过众仙的讨论:“本君倒是见过那女子……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不过比起白芷帝君家的那位娘娘(女主)却还差得远。”[3]通过侧面描写,女主的美貌立刻显现出来。第三,佳人必定才学过人。这主要是才子佳人小说中,构成才子与佳人之间桥梁的必定是才学,才子佳人往往由诗结缘,并且借诗传情。作为仙侠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才学则体现在仙法上,它成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女主角是远古神邸,曾跟随天庭中法力最高的墨渊学习法术,法力远在众神之上,因此算得上是“才高”。与此同时,仙法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女主人公是因为学习仙法才遇见她的师傅,也是因为仙法被封才遇见男主人公,故事的存在都是源于仙法。这点和才子佳人之间因诗结情、因才华相互倾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故事情节
“才子佳人小说往往都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而私订终身,中经小人拨乱离间或家长阻挠,最后得以团圆的情节模式。”[4]《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恰恰符合这种模式。夜华对白浅一见钟情,进而私定终生,却因仙女素锦的挑拨和家长阻挠而分开,最后两人历经磨难,又重新相遇相爱,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
由此可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本小说在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设置上,都运用了才子佳人模式。
(二)一条主线,情节复杂曲折
我国古典小说的叙述结构可分为三种:“一是聚合式结构,如《三国演义》。二是坠段式结构,如《儒林外史》。三是网络式结构,如《金瓶梅》。”[5]这三种结构囊括了中国长篇古典小说的所有叙述结构,不管是哪一种结构,古典小说都是只有一条主线,从头贯穿到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继承发展了这种叙事手法,它以女主人公白浅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叙述故事,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叙述与男主人公的三世情缘,带领读者一起回忆种种过往,历经各个事件,轻而易举地把读者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
我国古典小说,往往不在叙述上求新,而在情节上求变,情节往往复杂曲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便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这一特性。它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述,将女主和男主三世情缘娓娓道来,他们历经分合,跨越生死,其中夹杂着种种误会和障碍,最后排除误会和障碍在一起。这样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正是吸引读者的地方。
三、主题思想表现儒侠精神
儒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和侠都有“利他性”,即为了他人,牺牲自我,急人之难。
(一)大道济世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道和济世精神历来都占据重要地位。大道指正义和公道。儒家思想在根本上也讲究入世、济世。被儒学思想所熏染的文人墨客,往往以济世为己任,将国家兴亡、百姓安康的重任揽于一身。从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为了道义、为了国家和百姓而努力探索,将自身荣辱、安危置之度外。从这一点来看,大道和济世是分不开的。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传统的大道济世思想也有所体现。书中的鬼君想要与天庭一战,毁天灭地。这样一来,必定会波及三界苍生,生灵涂炭不可避免。墨渊、女主白浅、男主夜华,为了拯救三界苍生,秉持道义,不惜牺牲自己,阻止鬼君,拯救了天庭众神及天下苍生。这正体现大道济世思想。
(二)尚侠牺牲精神
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流派,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6]。在武侠小说中,侠客以高超的武功、洒脱的性情立足江湖,因随心所欲、自由不羁而令读者羡慕,他们用武功成全自己的“侠”之价值,而在仙侠小说中,神仙以仙法代替武功,仙法是他们维护“侠”的手段。他们上天入地,无所拘束。这一点,与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核心价值取向相同。
以“侠”为主的仙侠小说,“侠”字所代表的含义与价值观,如同传统武侠小说中的“侠”,为国为民、匡扶正义、惩奸除恶、光明磊落。神仙世界中的“侠”,便是守护天下苍生、三界万民。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仙侠小说,自然隐含着所有仙侠小说中都有的“侠”之思想,不论是白浅、墨渊,还是夜华,他们都为了惩治恶人鬼君、守护三界众生、维护天界秩序而牺牲过。墨渊为之魂魄散尽,沉睡七万年;白浅为阻止鬼君出世被封了法力;夜华为阻止鬼君毁天灭地而以身相殉。他们都将“侠”之道融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此来守护万民,“侠之大者”即为如此。
结语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火爆,并不只是现代网络小说繁盛的结果,更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该书的背景设置基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小说中许多人名、地名都来源于《山海经》;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脱胎于才子佳人模式,情节结构上继承了古典小说一条主线、情节曲折的特点;主题既蕴含传统大道济世思想,又隐含尚侠牺牲精神。这些对传统文化的沿用和借鉴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增加了小说的厚度和深度。
[1] 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巴蜀书社,2007.
[2] 杨晓莉.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形象[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3.
[4] 李新灿.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5(2):126-131.
[5] 文彬彬,杨雪.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8):19-22.
[6] 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J].明清小说研究,2003(1):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