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精神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8-04-02牛彦飞张文超康会英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育院校

牛彦飞, 张文超, 康会英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a.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b.经济贸易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渐趋稳健,从规模扩张步入内涵提升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关联,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对职业精神的培养有所欠缺,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有人认为,“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要素”[1],还有人认为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对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具有行为导向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对于企业正常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风尚”[2],以上种种,都指向内心态度,侧重分析从业人员的人文精神。

职业精神应该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双重内涵,二者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职业精神要求从业人员重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以向社会提供合格乃至优异、精致的产品为职业目标。真正的科学精神不排斥人文精神,任何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从业人员向社会提供的产品要服务于人,能够给人带来便利和舒适。

职业精神是人的精神状态,是职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内在体现,也是职业人在长期思想修养和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并逐步升华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职业境界。

二、职业精神培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教育管理部门尽管多次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

(一)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缺乏

调研发现,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目前,一些高职毕业生虽然在业务开展、活动组织以及与人沟通方面表现突出,但责任意识不足,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例如,部分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减少调研步骤、填写虚假调查信息;还有些毕业生,斤斤计较,工作中付出少,要求多。这都会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团队合作意识缺乏

教学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没有集体观念,无视团队利益,不服从组织管理,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给社会带来一定损失。

(三)科学精神缺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岗位对员工的科学精神要求越来越高。实际工作中,部分毕业生因工作态度不严谨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时有出现。例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处理财务账目时,细微的差错都会给单位或部门带来损失[3]。

三、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职业精神属于隐性软素质层面,不能进行定量考评,也不能通过有关的资质或等级证明来验证职业精神的高低,只有通过对从业人员的长期观察才能获得。职业精神的培养周期比较长,加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尚未将此纳入考核范畴,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态度是“想起来重要、说起来想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培育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职业精神的培育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展开了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培育方式相对单一,缺乏渗透性和持久性。目前职业精神的培育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知识讲授层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缺乏实践环境和职业氛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单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和意义[4]。

四、构建融合职业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面向社会、面向职业的一线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职业性和技能性,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符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理念的要求,也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

调研发现,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职业精神的培育同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样,是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5]。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其职业技能的高低,更在于其是否具备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精神,具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才能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创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成为适应当今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构建融合职业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

(一)完善融合职业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技能的提升相辅相成。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精神培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实施是实现这一融合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平台。

要让学生具备面向社会和适应市场的素质和能力,应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开展校企合作,把对接岗位的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训环节获得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提升,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中做,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用中创”[6]。这样,把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不断加强与市场的衔接,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二)进行融合职业精神的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授课内容,以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优势,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内容结合起来,增设职业精神类课程,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开设相应的通识课和选修课程,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构建融合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高职教育的课程划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模块,校内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实施校外课程模块,这两大模块共同构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系列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的开发要遵循系列化和系统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岗位的素质要求,设置如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习惯教育、职业创新意识、职业安全意识、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法制教育、社交礼仪等课程,加强配套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三)构建基于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关注对学生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从考核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对原有的能力型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本着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原则,通过实施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促进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协调发展,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探究性与自主性,实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各个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课程考核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以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合理,不断强化融合职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成效。

(四)营造有益于职业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均是在某种思想观念支配下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的,根植于精神文化。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而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重视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企共融共建,打造一体化的建设平台,以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牢固的职业理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兼具良好的职业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1] 汤金州,王志玲,马晓.关于加强和改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456-458.

[2] 杨胜萍.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106-107.

[3] 陈苡.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提升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5):65-69.

[4] 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83-84.

[5]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语,2014(22):66-69.

[6] 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8):176.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