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赶考精神与“六条规定”解读

2018-04-0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祝寿西柏坡执政党

南 洋

(西柏坡纪念馆 研究部,河北 石家庄 050411)

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之前,毛泽东以李自成失败的历史为鉴,将这次进京执政比喻为“赶考”,以此警醒共产党人该如何执政。共产党人从中看到了执政党需要自身的廉洁公正去抵制腐败堕落的重要性,看到了执政党需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反对官僚主义的必要性,看到了执政党应该积极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而戒骄戒躁的紧迫性。从历史教训中汲取精神力量的共产党人,开启了迎接考验、探索执政党建设的道路。

西柏坡时期的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开始应对执政挑战时提出的历史命题。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精神品格。在进京赶考之时,毛泽东面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六条规定”,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解读“六条规定”的内容,对于新时期传承赶考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赶考精神与“六条规定”的缘起

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财富。进京之前,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同志提出了“六条规定”。“六条规定”是赶考精神的具体体现,每一条规定里都闪耀着赶考精神的光芒。“六条规定”是执政党建设的行动准则,体现了政党建设的规矩与纪律意识、清正廉洁与锐意进取的精神。赶考精神是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指引,二者统一于党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

“六条规定”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当时没有写进决议报告中,因此在现有的关于七届二中全会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并没有关于“六条规定”的记录。在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家建设中出现的贪污浪费、偷税漏税等现象,总结“三反”“五反”运动、整党整风经验教训时,讲到:“七届二中全会有几条规定没有写在决议里面。一曰不作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总之,要坚持谦虚、学习和坚忍的精神,坚持集体领导的制度,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达到社会主义的胜利。”[1]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对党内出现的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给予严厉惩处,保证了党员干部克己奉公和党风社会风气的清正廉洁,这时毛泽东重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六条规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六条规定”内容的形成及解读

(一)一曰不作寿,二曰不送礼

对作寿与送礼的规定,毛泽东用“不”字,旨在明令禁止这两种行为。

毛泽东一直不主张祝寿。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当时正值毛泽东54周岁生日,参会的同志提出吃寿面为主席过生日。毛泽东却拒绝说:“一是战争期间,许多同志为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个人祝寿,不太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粮食吃,搞祝寿活动,这是让我脱离群众。三是才50多岁,如果不被胡宗南打死,还有大活头,更用不着祝寿。”[2]1948年年末,毛泽东的55周岁生日到来之际,中央机关的一些同志张罗给主席祝寿。毛泽东以“影响不好”为由拒绝,并提出“希望今后再也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祝寿,这样影响不好,这要定为制度,谁也不能违反”[3]。“不作寿”成为了六条规定之首。

“不送礼”作为第二条规矩,目的是严禁党内同志收受礼物、礼金,防止贪污、奢靡和攀比之风盛行。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在封建社会里盛行,历史上不乏贪腐官员以礼之名聚敛财富。借鉴中国古代历史和国民党失败的教训,杜绝贪腐、奢侈和浪费,毛泽东将“不送礼”作为第二条规矩,明令禁止领导干部向下级或者人民群众索取、收受礼金。防止领导干部借助礼尚往来而走向贪腐享乐的深渊,最终导致党员干部脱离群众。

(二)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

少敬酒和少拍掌都用了“少”字,和前两条的明令禁止有一定区别。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宴”,敬酒在一定场合是适宜的,小酌怡情,过量就会误事,饮酒应该适度。西柏坡时期,毛泽东考虑到饮酒有可能导致不良风气的形成,将“少敬酒”作为规定之一。规定“少拍掌”,毛泽东考虑到出于群众热情,不应泼冷水,没有禁止,但是如果是虚假的逢迎、讲话假大空、办事好大喜功,或者工作上浮夸、不实事求是等做法都是应该摒弃的。

(三)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

以领导人名命名地名,有可能会引起党内的个人崇拜、歌功颂德,从而导致脱离人民群众,出现执政危机。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党委会工作方法》中强调:“工作有了很大成绩的人,也不要骄傲。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禁止歌功颂德现象。”[4]

(四)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早在1944年春,周扬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写了一篇编者序言,请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回信中写道:“此篇看了,写得很好。你把文艺理论上几个主要问题作了一个简明的历史叙述,借以证实我们今天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一点很有益处,对我也是上一课。只是把我那篇讲话配在马、恩、列、斯之林觉得不称,我的话是不能这样配的。”[5]206-207西柏坡时期,1948年8月13日,时任华北大学校长的吴玉章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建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并于8月15日给吴玉章的回信中说:“那样说是很不适当的。现在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因此不能说毛泽东主义。”[5]279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最初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与朱德的画像。1949年3月5日那天,毛泽东一进会场便批评:“开会不要挂我们的画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于是,第二天就只挂了四位国际伟人的像。可大家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又将毛泽东和朱德画像挂在两旁,结果再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6]。就这样,毛泽东提出了这条规矩,要求“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规矩虽然没有写进决议,但经毛泽东和党中央大力提倡和坚持,已经成为共产党人日常的行为准则。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第三部分中,毛泽东还对为什么不应当将中国共产党人和马、恩、列、斯并列进行了解释。“我们要普遍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不反对也不应当反对宣传中国的东西。但我们比较缺乏的是马、恩、列、斯的理论,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低,虽然翻译了很多书,可是实际上没有对马、恩、列、斯著作做很好的宣传。所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而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我们说,我们这一套是一个国家的经验,这样说法就很多,就比较好些。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人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7]

“六条规定”是毛泽东为全党同志迎接执政考验所定的规矩和纪律,虽然未写进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但是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毛泽东讲到了此规定中的一些要求,并做了解释说明。由此可见,这“六条规定”确实形成于西柏坡时期。作为进京前毛泽东给党内立下的具体规定,具有精细化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党员同志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行为准则。

三、“六条规定”的传承与发展

“六条规定”形成于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六条规定”是党内规矩的细化,从细节上规范了党员在生活和工作中该如何去做。党员的生活作风是一个政党清正廉洁的晴雨表。只有从生活上细化管理和约束党员的行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党员走向享乐主义和腐败堕落,才能营造清正廉洁的党风。贪腐都是从违反规定、钻党内制度的空子开始的。毛泽东从生活中的小处着眼,禁止作寿、送礼,避免了党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而贪图享乐、追求奢靡;少敬酒、少拍掌,避免党员走向吃喝玩乐、个人崇拜;不以人名作地名,反对对领导干部歌功颂德,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不同马、恩、列、斯平列,则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谦虚品质。

六十多年过去了,西柏坡精神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执政党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加强新时期执政党自身建设,才能使执政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永葆本色。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前后曾四次来西柏坡参观,并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西柏坡历史及以“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将其融合到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中,彰显了西柏坡精神在新时期指导党建设的时代价值。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上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在借鉴“六条规定”的基础之上,为解决当前党内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细化,这种细化管理思想体现了共产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执政党建设进入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坚定了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调研时,伫立在书写有“六条规定”的展板前,一一对照着说:“不作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8]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再次提到了西柏坡赶考精神,肯定了党在这次历史性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指出这场考试还在继续,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9]!牢记当年毛泽东在西柏坡对全党同志的谆谆教导,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中发扬赶考精神,加强执政党自身体系建设,继续用赶考精神书写历史新篇章。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30.

[2] 张耀祠.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6-37.

[3] 李庆安.山村那边是京城[M].天津:华北人民出版社,2008:62.

[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 王荣丽,李海明.西柏坡记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48.

[7]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0-262.

[8] 新华网.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EB/OL].(2013-07-13)[2017-11-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猜你喜欢

祝寿西柏坡执政党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风雨西柏坡行
千万不要给我祝寿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