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余门拳研究

2018-04-02徐泉森

四川体育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宣汉拳种土家

徐泉森



土家余门拳研究

徐泉森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402160。

为了深度剖析土家余门拳的文化价值及拳种内容,本研究采用资料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展开。土家余门拳源流与“五禽戏”有着重要联系,当前是四川省级的非遗保护名录,其技击特点以拳法为主,注重功法的习练,同时土家族民族文化与武医结合是土家余门拳的主要文化特征。根据发展需要,提出进一步提升非遗等级、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内容、开展土家余门拳的校本课程等建议,为土家余门拳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开拓新路径。

土家余门拳;土家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余门拳是中华武术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余门拳在宣汉发展的几百年间,既吸收了当地浓郁的土家文化,同时又不断的进行内部演变,逐渐的成为了一项具有典型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双重特征的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因为土家余门拳完整的传承体系与丰富文化内容,土家余门拳在2008年被列入了四川省的第2批保护名录。同时作为宣汉地区的一大文化品牌,土家余门拳独具民族、地域特色,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品牌节目《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的部分中对于土家余门拳进行了长达14min的专题报道,除此之外,许多地方电视台及其相关网络电视媒体也对于土家余门拳进行专题的宣传与报道,土家余门拳依然成为了宣汉县甚至是四川省的一张名片。在当前国家着重推进传统文化弘扬与保护的时期里,有必要对于土家余门拳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走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升人们对于土家余门拳的认知及为土家余门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1 土家余门拳历史源流

对土家余门拳进行寻根溯源后发现,从现有记载来看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时期。据传土家余门拳的历史源流与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有着一定的联系。传说华佗被杀后,华佗两名叫吴普、樊问的弟子逃离中原,在途经四川宣汉借宿时,发现余姓的主人家卧病在床,气若游丝,二人把五禽戏的健身方法传授给他,在他练习数月后,身体得以恢复,基于五禽戏的功效,余姓主人开始了五禽戏的习练,而经过几代人的传习,以五禽戏健身功法为基础,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余氏武术技艺。特别是到了中国武术发展最为黄金时期的清代,土家余门拳体系开始已经趋于完善,其先祖余有福在宣汉境内开始广泛传授本家武术,并且打破了只传余姓之门规,这样使得余姓之外的人员也开始进行了土家余门拳的习练,其拳种的影响力与传人范围开始逐步扩大。而且其拳种传承也不局限于本家余姓,当前土家余门拳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丁耀庭就是非余姓一脉。同时土家余门拳以宣汉为中心进行流传的几百年间,很好的吸收了当地土家族文化,依然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拳种[1]。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土家余门拳

土家余门拳从一直在宣汉的川东北流传到现今被世人所知,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家族门拳在2008年被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对于有形的传承人还是无形的拳种内容都起到了极大的保护效果[2],并且有着诸多不可代替性。土家余门拳作为一项通过身体活动来展现土家文化的肢体性非遗,在成为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把宣汉土家文化通过拳术载体进行了对外的传播。非遗名录的入选,扩大了土家余门拳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传承者的责任,笔者通过对于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人丁耀庭进行访谈发现,作为传承者,近些年来在比赛、对外交流等活动中,土家余门拳成为了省级非遗是其从事各种活动的信心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入选,既对于土家余门拳的个体化,同时也是对于宣汉整个地区整体性土家族文化的有效带动。而在作为武术文化资源丰富的四川省,土家余门拳等成为省级非遗名录中的一员,这更突出了土家余门拳巨文化价值。

3 土家余门拳的武技与文化内容

3.1 重实战的功法体系

土家余门拳现有完整套路有“火盆架子”“一马三箭”等内容,其技击特点以拳法为主,而且手法在实战中变化繁多,爆发力强,在手的发力时讲求寸劲使用、以求借力打力[3]。在拳理内容上,土家余门拳以出手时的稳定性与刚柔并济为主。作为一种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武术拳种,土家余门拳对于实战性、实用性的重视体现在了功法的习练之上,而土家族余门拳的功法更多的则体现在了训练器具之上。通过调查发现,现今土家余门拳有许多功法练习的辅助器具,对于其功法习练有着重要帮助,如省级传承人丁耀庭就根据原来的练功器材复原了“龙桩”,龙桩主要是辅助步伐与身体平衡性的练习。除了龙桩外,现今以丁耀庭为传承主线的土家余门拳还有练习脚力的“石鞋”等一系列功法练习器具,这很好的突出了土家余门拳讲方法、重实战的拳理内容。

3.2 医武结合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一直与传统中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源流来看,土家余门拳源于健身功法五禽戏,这直接的就赋予了其拳种本身特殊的传统中医文化内涵。当前土家余门拳的体系之中,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传统医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方法。通过对土家余门拳现传承人丁耀庭的访谈发现,当前有着一身过硬功夫的丁耀庭曾经在小的时候患过严重的佝偻病,甚至无法正常站立行走。但是在其系统学习了土家余门拳之后,并凭借着自身坚毅不拔的精神,加之在习武方面的努力,现在已经克服病症,成为了当前土家余门拳的主要传承者。丁耀庭的自身实践,已经很好的印证了土家余门拳的医学价值。医武结合体现出了传统武术的一个典型特征,武术技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互结合,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以五禽戏为拳种起源的余门拳,更加突显其武医结合的武术文化内容。

3.3 土家族文化与土家余门拳

余门拳,是流行于川渝两地的一项特色拳种,其分布广泛,练习者众多。土家余门拳从字面看来与余门拳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其拳种名称前有着明显的“土家”二字。土家二字,是余门拳的冠词,但从名称就可以看出余门拳与土家余门拳的明显差异:文化特征差异。武术是一种社会性的、以人为活动载体的文化形式,所以武术具有了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拳种生成与流传的地理区域可以很好的对于武术文化内容进行管窥。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边沿,其区域山地特征十分明显,在古代的宣汉境内都是巴国覆地,属于巴文化集中的主要地区,在宣汉境内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与其当地与巴人相关的姓氏更加印证了宣汉县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底蕴[4]。同时巴人为土家族先民的论断已经被大部分学界所接受,所以土家余门拳在宣汉境内流传千百年以来,已经融入到了本地区的土家族文化土壤之中。

土家余门拳从其武术体系内容来看,与余门拳并无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土家余门拳从身体文化角度剖析后发现。土家余门拳在宣汉流传的千年时间里,已经吸收了当地的土家文化内容,土家族的文化血液渗透到了其拳种体系之中。在土家余门拳的动作之中有着明显土家文化特征。土家族与其他西南少数民族一样,农耕文化是其民族之中的重要文化表象,土家族的许多民族习俗形式都是由农耕文化演变而来,如典型的薅草锣鼓歌等就是土家族先民在农事活动中演变而来的[5]。土家余门拳也不例外的吸收了土家农耕文化的精髓,在其武术动作中有许多盘(搬)东西等农事活动的内容存在,土家余门拳以肢体活动,来把土家族的农耕文化进行了展示。除了身体活动外,土家余门拳的使用器具也有着明显的土家族特征。土家余门拳的使用兵器中有着众多有牛角、钢钎、铲子等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器具出现,并有相应的演练动作,这种体现在了实体器物上的土家族文化更加印证了土家余门拳中所蕴含的土家族文化特征。土家余门拳与宣汉的土家文化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宣汉地区底蕴深厚的土家文化孕育了土家余门拳的生成与发展,而宣汉的土家文化也通过土家余门拳这个载体进行了极为有效的传播,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在央视《远方的家》报道中,其片头对于宣汉的土家文化及其余门拳所在的天台乡进行了讲解。宣汉的土家族文化因为土家余门拳而被外熟知,而土家余门拳也正是因为了其拳种之中蕴含的土家文化体系成为了一朵盛开的武术奇葩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4 土家余门拳的发展展望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

土家余门拳在当前能有如此之高的媒体关注度与在大众之中的知名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采用的是分级保护,从最为基层的区县到国家,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省一级的土家余门拳如果要想在其发展与保护中有着更为实际性的突破,那么就需要更更进一步积极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土家余门拳现有情况来看,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申报国家级非遗的相关潜质条件。(1)是其拳种历史源流与传承脉络清晰;(2)拳种内容体系丰富,且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3)是现今土家余门拳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且有着固定饿习练人群;(4)现在土家余门拳的传承人丁耀庭正值壮年,自身有着极高的武技修为与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访谈发现,丁耀庭内心对于发展土家余门拳与传播当地土家文化有着执着的信念与决心。除了土家余门拳自身具备的条件外,从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也对于其进一步的申报国家级非遗有着重要促进。四川是一个武术大省,以峨眉武术为基础,土家余门拳与本省其他武术类省级非遗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本身是一项少数民族武术的特质。从国家级的非遗来看,现今仅有回族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查拳等)在其名录之中,所以土家余门拳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无论是地方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还是传承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土家余门拳的文化价值向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努力,使土家余门拳真正的成为一项全国闻名的土家族文化遗产。

4.2 民族文化特征重点挖掘

土家余门拳虽然是属于余门拳体系,但是因为其拳种本身所具有的土家族文化特征又不同于传统的余门拳,土家余门拳是一项土家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其宣汉地区甚至是整个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余门拳因为自身特殊的民族文化内容被外界所青睐,更凭借着民族文化的属性特征成为了一项省级非遗拳种。土家余门拳发展能有今天的局面,与其民族文化特征不无关系,所以在土家余门拳今后的发展中,要把拳种体系之中的土家文化深度发掘作为一个重点。土家族文化既是土家余门拳的核心文化,更是其拳种在当前中华武术百花齐放时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上文所述,土家余门拳要想申报更高一级的非遗名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自身的土家族文化内涵。

4.3 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如何把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进行有效结合,并让其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体现出自己的产值效益,已经成为了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新命题。土家余门拳作为四川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武术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身份,如何利用好其文化资源进行土家余门拳的产业化开发,值得让人深思。传承人丁耀庭因为常年在外或者队内从事各种传承活动,对于如何在新时期保护与传承土家余门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本人也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丁耀庭根据近些年来的传承与传播经验,专门成立了“宣汉县余门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进行了注册。此举可以看作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极大创新,使土家余门拳的产业化走上了正轨。在当前国家提倡传统文化保护创新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时期里,有必要对于土家余门拳进行产业化发展,挖掘其民族文化与武术双重商业价值,使土家余门拳在新时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4.4 开展土家余门拳的校本课程建设

作为一项优秀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国家着重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期里,可以对土家族余门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更好的在学校之中进行开展与传承进行思考[6]。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土家余门拳已经在宣汉县的昆池职业中学进行了有效的开展。该校体育教师石秀明,也是土家族余门拳的主要传人之一,他把土家余门拳与中职体育教学进行了融合,在学校开展土家余门拳的教学活动,通过土家余门拳来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更传承了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家余门拳在学校的开展获得了学校领导与广大师生的好评与喜爱。基于昆池中学的成功经验,可以更进一步的对于土家余门拳在各级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积极探索,利用学校这个特有教育平台进行土家余门拳的传承。各级学校把土家余门拳放在体育教学之中,在传承土家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可以对于自身体育课堂进行极大的丰富。

4.5 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

宣汉是川东地区土家族的重要聚集地,其地方土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通过调研发现,土家余门拳主要传承地天台乡景色优美,而且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当前国家倡导发展乡村旅游的时期里,可以思考把土家余门拳与当地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让民族体育活动带动乡村旅游[7]。通过调研发现,传承人丁耀庭除了传承拳术以外,更是出于对土家文化的热爱,多年来一直收藏当地土家族文化物品,现已经初具规模,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加以扶持,完全可以建成一座以土家文化为主,土家余门拳为主体的小型博物馆。现今天台乡道路通畅,而且是通往著名景区“巴人大峡谷”的必经地区,所以当地相关部门及传承者应该思考把土家余门拳以文化展演等形式作为当地土家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进行融合,这样既可通过土家余门拳来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更通过旅游产业这个平台把土家余门拳进行更广阔的宣传,从而达到土家余门拳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

[1] 佚 名.揭开“土家余门拳”神秘面纱[N].达州日报,2009-6-24(3).

[2] 周丽华,王 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05):36~39.

[3] 毛银坤.四川武术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向本林.宣汉土家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5] 田永红.土家农耕文化及其习俗的表现形式[J].铜仁学院学报,2011,13(05):1~8,26.

[6] 谭 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1):80~88.

[7] 徐泉森.少数民族村寨变迁与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2):71~74.

Research on Tujia Yu’s Boxing

Xu Quans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data study and field study, so a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ultural value and boxing contents of Tujia Yu’s Boxing. Finall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urce of Tujia Yu’s Boxing and five-animal exercises. Listed in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ujia Yu’s Boxing focuses on boxing as the attack art, which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force and skill. Mean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Tujia ethnic culture and combined martial arts and medicine is also the main cultural feature of Tujia Yu’s Boxing.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evel, mine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tent, and carry out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ujia Yu’s Boxing, thus expanding new paths to inherit and protect Tujia Yu’s Boxing.

Tujia Yu’s Boxing; Tujia Ethnic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007―6891(2018)05―0074―03

G852.19

A

2018-05-28

2018-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TY018)。

10.13932/j.cnki.sctykx.2018.05.19

猜你喜欢

宣汉拳种土家
水土保持助力宣汉乡村振兴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宣汉之夜
宣汉之夜
新常态下宣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