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宣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4-19李愈强
【摘 要】 本文叙述了宣汉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宣汉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征及不足,探索宣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创新发展,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关键词】 新常态;可持续发展;宣汉;对策研究
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深入调查进入新常态宣汉县经济发展状况、特点,结合宣汉县潜力、优势,探索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以期对建设繁荣美丽新宣汉有所裨益。
一、宣汉县经济发展逐步适应新常态
1、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宣汉县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加大,由2011年的1639926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239580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计算,实际年均增长8.1%;2011年和2012年实际增长速度分别是15.6%和13.8%,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2013、2014年和全国一样,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气减产,经济增速下滑较大,增速为-6.7%,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239580万元,是2010年的1.8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十二五”以来宣汉县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动情况。从2011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二次跃升。
第一次跃升:2012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2009年到2012年,短短四年的发展,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第二产业从2009年的37.5%上升到2012年的53.4%,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第二次跃升: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二三一”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总的来看,宣汉县三次产业结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快速上升,近3年上升很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向好。
3、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6年的2.7:1持续到2010年的3.15:1。进入“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从2010年3.15:1缩小到2014年的2.9:1。特别十八大以来,经济进入新常态,2013、2014这两年缩小更快。
4、居民收入稳步上升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9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2元,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5元,增长10.5%。201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3元,增长1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十二五”期间,宣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加;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增收650元,增长19.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74元,增收572元,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2013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增收676元,增長15.1%。2014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75元,增收676元,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
5、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十八大以来,宣汉经济逐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由投资拉动逐步转向消费驱动。从地区生产总值使用情况看,2013年全年最终消费总额为87810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同比增长9%。2014年全年最终消费总额为979865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增长逐步放缓,2013年资本形成总额为1420804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同比增长12.4。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为1520804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同比增长8.5%,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
二、宣汉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1、“一气独大”特征凸显
2010年以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是本土县属企业,产值都是小幅稳定增长,自从2010年普光公司投产运营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猛增,央企产值占比都在70%以上,2015年达到90.4%,“一气独大”特征凸显。
2、县属工业弱小
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个,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个,央企1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4064万元,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4485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6%,央企增加值609597,占工业增加值的90.4%。
3、资源依赖过大
2015年工业产值中天然气占63%,其次是煤炭行业,占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天然气和煤炭就占了81%,经济的资源依赖度过大。中石化在川东北地区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518亿立方米,控制储量4648亿立方米,预测储量可达5750亿立方米。三级储量合计为1.49万亿立方米。目前普光气田的主体已建成年产105亿立方米的混合天然气生产能力。按照上述储量规模,气田开发只能稳产几十年左右。
三、宣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十三五”期间,宣汉要坚决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建立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资源依赖陷阱,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坚持创新发展,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程。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在“两化”融合领域进行探索,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有效扩大销售市场、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2、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推行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重点排污单位排污状况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按照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县)定位,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界限,严格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空间利用结构。
3、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宣汉县天然气资源、煤炭、电力、农副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把各种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才能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一是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制造产业。深化“以气为原料、以气为燃料、与气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微玻纤生产基地,形成超250亿元量级天然气产业集群;以中石油天然气净化厂为依托,加大对其配套产业及以其产品为原料或燃料的下游产业的引进,比如天然气化工应用设备项目、硫磺加工项目等。二是发挥宣汉电力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以电价为优势的冶金建材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退城入园、技改扩能,打造超150亿元量级合金机械建材产业集群,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三是發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胡家、南坝工业园,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4、发展第三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已完成规划的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加快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投融资、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提升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二是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和现代化步伐。加快商贸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大型卖场、网上营销、便利店、仓储店、折扣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服务业,提高商贸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进程。重点规划建设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洋烈亲水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旅游森林公园、柳池工业物流园、宣汉县商贸物流园(西区综合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 宣汉县统计局.宣汉县经济工作手册(2011—2015).
【作者简介】
李愈强(1969-)男,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中共宣汉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经济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