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探讨

2018-04-02桑月标

四川体育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力体育教师目标

桑月标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探讨

桑月标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研究趋势对体育课程改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体力活动参与,然而,青少年学生对体力活动益处的理解仍然模糊不清,这大大阻碍了其在体育课程之外的体力活动参与。究其原因,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似乎太过重视身体层面的显性效果,例如身体素质的提高、身体机能的增强、运动技术的掌握等,而相对轻视心理层面的隐性效果,例如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治需求等。体育课程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需要强化对学习心理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体力活动的认知正念、动机激励和意义构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体力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最终形成规律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正念;动机;意义

近年来,体育课程领域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与探索。主要成果包括,概况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类型,总结了有效教学的关键特征,归纳了心理学理论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体育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1 体育课程类型

当前的体育课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种类型:(1)娱乐导向的体育课程。此类体育课程的典型特征是,将体育教师视为推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动力。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规划、设计和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有趣的、种类繁多的活动内容选择并提供明确的、细致的指导和提示,最后依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其形成性评价。在此类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协助学生放松身心、与他人合作、参与和体验各类体育活动。娱乐导向的体育课程,要保障学生能够持续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参与,这给予了体育教师很大的压力,体育教师要不断寻求新的、有趣的体育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参与,而这种频繁改变体育活动内容或形式的方式,也使得学生对各项体育活动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2)健康导向的体育课程。此类体育课程的典型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达标标准强化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主导体育课程的教学进程,目标、计划、考核通常以国家制定的健康标准为准。为了达成这些健康标准,体育教师要保障足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配备充足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严格管理班级纪律,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体力活动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以便实现一些显性指标的达成,例如练习密度、目标心率等。此类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体力活动有着严格的活动量标准,会定期提供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内容,教学内容中会涉及一些技能发展,但重点仍在身体素质、机能指标的实现。健康导向的体育课程,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方面相对简单,使得体育教师组织实施起来比较顺利,但其较为僵化的教学形式以及较高标准的活动量标准,容易诱发学生对体力活动参与的反感。(3)技能导向的体育课程。此类体育课程的典型特征是,以某些运动项目的技能教授为抓手,对学生理解、执行和评估体力活动进行教育。体育教师会特别留意技能表现目标与健康表现目标之间的平衡,体育教师会协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有效运动的概念,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技能和概念来解决与体育、健身有关的问题。体育教师通常会利用反馈和形成性评价来提供学习线索、强化学习过程控制和引导体力活动表现。此类体育课程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体力活动的技能和适应能力,让学生为规律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做好准备。由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时间受限,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基本的技能训练中,由此也导致了课程教学中呈现出大量重复的弊端,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也未能在技能与生活之间构建确切的链接,导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练。

2 有效教学

有关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林林总总、各式各样,但研究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最佳实践”。体育课程的最佳实践通常包含一系列的指标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活动形式、课堂管理、反馈评价等。综合大量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教学评判的对象虽然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表现,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却只能是学生在体力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要统筹兼顾教师的教学表现和学生的学习表现。

许多变量会影响学生在体力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教学时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如何使用教学时间。如果教学时间可以有效地用于教学和学习,那么教师就有机会教授,学生就有机会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多的教学时间可用,学习者表现出更好表现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当教学时间不够用或没有被有效利用时,教师的教学机会和学生的学习机会就会受到损害。有无数的干扰因素可以影响教学时间的利用,对教学时间有效利用的研究最初源于课堂教学,后来被复制到体育课程教学。教学时间在任何体力活动的设置中都是一个关键变量,优化这一变量的目的是增加学习表现机会。但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一旦其它的目标优先于学习目标,例如娱乐、减压等,则教学时间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相关性将降低。学生可以在长时间或短时间的教学时间内获得乐趣。以娱乐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中,对以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时间没有明确的要求,时间可以分配给其它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学科课程或活动。在学校内,教学时间是“零和”商品,因为学校每学期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增加高价值学科(例如数学、语文等)的教学时间,必然会导致其它较不重要学科的教学时间,其中就包括以娱乐、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因此,教学时间是一种珍贵的、难得的商品,管理者、家长、教师、教练和学习者都必须珍视和保护教学时间,因为一旦失去,就难以弥补。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反馈,反馈对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研究表明,当反馈与教学直接相关、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能够给予学习者适度的挑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线索提示时,反馈最为有效。反馈的效果有赖于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特征,但体育课程中大量学生同时进行学习的状况,会给反馈效果带来巨大的挑战性。通过指导-反馈的链接,体育教师可以将形成性评价纳入到反馈之中。换句话说,通过反馈,教学内容被教授、纠正和强化,最后被测试并向学习者提供与结果有关的信息,以便激励学生进一步修正和提升他们的表现。这种线性流程提醒学习者和教师要关注能够保障学习表现成功的任务形式、任务过程和任务策略。体育教师可以使用反馈来激励学习者做出努力,参与完成学习任务。创造和维持激励性的学习环境,需要保持适度的班级规模,需要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然而,随着体育教师在娱乐和健康为主导的体育课程中的优异发挥,学校管理者往往倾向于让体育课堂承纳更多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学校系统里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配比严重失调的现状。在许多学校都可以观察到,随着学生入学人数的增加,学术理论型教师也会相应增加,但体育教师的人数则增加缓慢或者维持不变,甚至还有下降,这种状况为体育教学中实施有效反馈制造了极端困难的局面。

3 心理学理论与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

很明显,不考虑体育课程类型,就无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当前有些不考虑课程类型的所谓有效教学,多是以牺牲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代价的,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方式所必需的。例如以“扁担南瓜进课堂”为代表的公开示范课,貌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违背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更是严重弱化了体育课程的地位,使体育课程沦为“笑谈”。此类别出心裁但却违背体育课程本质的教学实践,当然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和学生完成任务,但却不会提高学生在校外以及随后生活中进行体力活动的兴趣和意愿。体育课程应将学生从被动认知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身体力行者,要增强学生对体力活动价值的认知,增强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基于此,体育课程应涵盖认知、反思、熟虑和决策等心理因素,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这些心理学理论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对体力活动的意义构建提供了借鉴。这些心理学理论对体育课程的最大贡献在于,指明了有效教学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即正念、动机和意义。体育课程能否实现有效教学,关键点并不在于变革教学形式,而在于如何构建学生对体力活动的正念、动机和意义。

3.1 正 念

虽然有很多人会认为,体力活动是一种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习得的行为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进行体力活动的决定是认知性的,需要熟虑、反思和决策。进行体力活动需要参与者关注体力活动的机会和障碍,他们最初要对体力活动做出承诺,即使是最忠实的体力活动参与者,也必须频繁地改变活动时间表,以克服种种障碍、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些改变要求个体对自己的体力活动进行认真的承诺,以便坚持定期体力活动的目标。一般情形下,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由目标来引导和控制的,因此,协助学习者设置和达成现实目标的正念,成为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正念意味着“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是意识不在虚拟的思维世界里发散、徘徊,而是专注于现实的事物[2]。正念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在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注现实、明确目标、付诸努力。概况而言,学生对基于任务目标的自我能力认知,是正念的核心。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持有两种能力观:一种是能力实体观,该观点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个人无法控制,多努力就是低能力的表现;另一种是能力增长观,该观点认为能力是变化的、后天培养的,个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身的能力。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往往否认实践和努力的价值,能力发展往往止步不前;而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则更愿意接受指导,也更愿意在更长的时间内付出努力,最后往往能获得较好的进步。这种情况在体育领域也非常常见,例如取得高成就的运动员往往不是那些最有天赋的运动员,而是那些最有韧性、最肯努力的运动员。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努力之于能力提高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观。

但仅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观并不足够,体育教师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环境来促进学生加倍努力,最终获得能力的发展。而创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环境则涉及到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念”[3]。自我效能感高,则更有可能选择尝试并坚持完成任务,反之亦然。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最优的途径是掌握技能和获得成功的经验。自我效能感与努力、坚持、成就等都有密切关系。自我效能感的这些特征提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任务难度,既要使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也要将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控制在经过一定努力即可达到的水平。

3.2 动 机

动机是“目标导向活动被鼓动和保持的过程”[4]。学习者的动机是一个受环境因素和学习者思想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对学习者动机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激励性氛围、促使动机成为学习策略,会使体育教师的工作变得容易,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体力活动的兴趣。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成就目标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很好地阐释动机。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个体参与任务的原因主包含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导向[5]。掌握目标定向的参与者更倾向于将目前的表现与过去的表现进行比较,而不是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更注意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提高;成绩目标导向的参与者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以便显示自己出色。掌握目标导向的学生寻求能力提升,而成绩目标导向的学生则寻求外在的成绩。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区别对待两种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成绩目标导向的学生,会依据任务目标的难易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对任务难度适中易于成功的,他们会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而对任务难度偏高容易导致失败的,他们则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他们属于“避免失败”的动机类型,对于此类学生,体育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并适度调整任务难度,以便增强他们努力的意愿并最终促成任务的完成。而对于掌握目标导向的学生,体育教师则无需进行过多的干预,而只需给予他们挑战的任务环境。

规律进行体力活动的学生会体现出一系列的内在动机。对体力活动参与不感兴趣的学生可被描述为“无动于衷者”,而为了实现某些工具性目标的学生,如塑形或减肥被描述为具有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激励下的个体可以完全自由地参与任务,而不需要物质或外部奖励。体育教师要努力协助学生增强内部动机以便能够促使他们在课后也能自觉地参与体力活动。而自我决定理论为内在动机激励提供了途径。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在启动和规范自己的行动中体验到选择感”[6],自我决定与个体的兴趣、价值感、幸福感紧密相连,对个体行为的参与和坚持性意义重大[7]。自我决定理论围绕三个基本的人类需求:能力需求(体验成功和征服)、关系需求(体验社会归属感)、自治需求(掌控自己生活的体验)[8]。要提高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规律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要关注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关系需求和自治需求。

能力需求意味着要教授学生对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包括跑、跳、投、项目专项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技能导向型的体育课程在满足能力需求方面没有问题,而在健康导向型的体育课程中,则需要体育教师向学生阐释清楚体能训练的要求和实施条件,并能够安全地执行体能训练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认知,但娱乐导向型体育课程在满足能力需求方面有比较大的欠缺。体育课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和体能,并提供有关授课内容学习的反馈,从而满足学生对能力的需求。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感知是未来参与休闲体力活动意图和努力的一致性指标。针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认知的干预,体育课程应关注于学生的能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他们在体育课程之外将更有动力去参加体力活动。能力感知是动机(能力感知水平较高)和缺乏动机(能力感知水平低)最强的预测因素。

关系需求意味着要创设交流互动的教学环境,包括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体育课程中的体力活动形式多从竞技体育领域抑制而来,此类体力活动形式多突出竞争,竞争有利于提高技能水平,但也容易导致关系紧张的局面。因此,体育教师既要借助竞争来促进技能的提升,也要积极进行活动形式进行改造,突出合作因子,满足学生融入集体、感受归属感的关系需求。改造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运动性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以对抗竞争的形式来完成,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竞争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改造为合作性的游戏,网球、排球、乒乓球等格网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这种改造,例如在排球的颠球教学中,可以让隔网的学生之间多次垫传球保持球不落地,这既强化了垫球技术,也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2)修改规则、限定条件。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时常会根据教学目的或学生的能力水平来有意识地修改规则和限定条件,修改规则和限定条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①为了让更多学生有参与运动的机会,例如在男女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允许女学生可以采取规则不允许的某些手段,或者限制男学生不能使用某些规则允许的手段等,以便方便女生能够积极参与运动之中;②为了增加某种技术或战术出现的几率,基于此种目的而进行的修改规则和限定条件,是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它会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在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的体育教学中,除了个人技术教学和比赛外,需要大量的过渡性的练习,此时有条件限定的练习就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此类练习的效果取决于限定条件的合理性,例如在足球的2对2攻防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多进行传接球,那么这个限制条件就不尽合理,人数较少且双方对等的情况下,传接球是很难实现的,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应该集中在个人突破,在2对2的攻防中,由于多数情况下都处在人盯人防守的状态下,许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会匆忙草率地将球传给接应位置不好的队友以便减轻自身的压力,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责任的概念,草率地传给位置不佳的队友,传出的不仅仅是球,还包括责任和压力。(3)创造合作式教学情境。学生的责任行为易受教学情境的影响[9],合作式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上佳手段,在合作式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有明晰的角色,也有明确的任务,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阐明概念、明确任务、解释流程、监控运作、适时干预和反馈总结。合作式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能否创造出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造主要依靠任务来驱动,任务驱动要求这个任务要经由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运动技能好的学生与运动技能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让前者帮助后者提升运动技能,最后的成绩评定由两者的成绩总和来决定,这种任务驱动会使两类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自治需求是“对自我控制的感觉”,强调自己的行为源于自己。自治者认为他们自己是自己行为的发起者,他们设定目标,并决定如何实现它们。没有强烈自治感觉的个体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受到他人的控制,无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预期的结果,他们必须做被他人告知的事情。个体在实践环境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是自治感的核心。支持自治的环境要素包括选择权、获得积极的个人反馈,而控制自治的环境要素包括奖励、威胁、期限、评估和监视[10]。自治需求为体育教师促进学生的体力活动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教师要为个体提供与表现相关的个人反馈,并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情绪。但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做得最多的事情往往是对自治需求的控制,例如对班级的整体反馈,此类反馈对个体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也没有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挑战表达理解和同情。当体育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提供任务背后的理由,理解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看法或感受,并尽量多使用选择性语言而不是控制性语言,例如你必须怎么怎么样。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有很多机会提供替代方案给予学生进行选择,以便为学生提供自主做出决定的机会,允许学生评估其自主决定带来的后果,包括错误决定,这有助于学生满足自治的需求。体育教师使用外部控制和压力迫使学生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是十分危险的,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要在满足学生自治需求与有效班级管理之间的平衡,班级管理提供结构、规则和例程,用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满足自治需求是为了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增强参与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在结构、规则和例程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强度、难度上给予学生高度自治的支持性学习环境。

3.3 意 义

学生对体力活动行为的选择,受到其体育价值判断的影响[11],而价值判断的依据在于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义与期望价值理论比较接近。期望价值是一个人对达成结果的期望以及对个人之于结果的重要性的价值认知。期望价值与意义都是认知性的,对学生的表现、坚持性和任务选择都有巨大影响。期望价值理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认知:获取价值(做好的重要性)、效用价值(完成任务与未来生活的关联性)、内部价值(从任务中获得的乐趣)和成本花费(参与任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时间、金钱、情感等)[12]。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要以学术任务的方式将价值观传达给学生,通常,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并不了解他们被要求执行的任务的关联价值,例如,一些不了解团队运动价值或自我感觉能力不足的学生,在没有获得接受理由或指导的情形下,会拒绝参与团队运动。此时,体育教师要强调团队合作的价值。显然,体育教师在选择任务时有责任保证任务的相关性、乐趣性、有用性和价值性。意义构建在教育和体育教育中历史悠久,杜威认为,要在生活环境中整合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意义是课程决策的核心前提。教育教学是为了传授经验,而经验首先要被证明是有意义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努力协助学生从体力活动中寻求意义。学生在选择任务、制定目标、坚持自治、发展能力、构建关系时,都在不断寻求意义。有意义的体育课程最有可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他们一起确定有意义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个人是很难单独寻求到意义的,在参与体力活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为个人寻求意义创造了路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重点是鼓励个人设定和实现目标,并使有意识的决策符合未来目标导向。事实上,体育教师协助学生在体力活动中寻求意义所产生的作用,远不止体力活动层面,更深入到生活目标的寻求。

如果要让学生采纳和践行积极的生活方式,活动本身就必须具有意义。体育教育备受批评的一点,就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学习者的意义构建上。意义构建需要关注学生对体力活动的体验层次,首先要将学习者的体验层次从枯燥乏味向生动有趣转变,其次应将学习者的体验层次从休闲乐趣的层级提升至心理悸动的体验层级,只有经历过心理悸动的体验,意义才能油然而生。在现在的体育教育中,学生往往会被要求参加无休止或不连贯的体力活动,例如长时间重复练习,或者练习内容过多但内容之间却缺乏联系,这类体育教育形式,只能使学生发现微弱的、不连贯的意义。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要保障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体育教学则应该更加专注于增加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兴趣和完成相关体力活动任务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外,还需要积极传递体力运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例如良好的习惯、礼仪、合作、卓越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体力活动的意义。只有深化学生的体力活动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从而完成体力活动的意义构建,最终达成积极参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体育课程要实现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提供结构良好、任务明确、意义显著的任务,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

4 结 语

展望未来,体育课程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将注意力从形式改造的窠臼中摆脱出来,要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学习心理层面,加强学生对体力活动的认知正念、动机激励和意义构建。在实践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批判性地思考和应用知识来解决体力活动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体力活动体验,增强学生对体力活动的心理认同和接纳。学生在能掌控的任务环境中,动机可以得到加强,参与积极性可以得到提升,这可以满足他们的能力、关系和自治需求。体育教师要帮助需求寻求体力活动的意义构建,在愉悦的体力活动环境氛围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与互动。

[1] Catherine D. Ennis. Educating Students for a Lifetime of Physical Activity: Enhancing Mindfulness, Motivation, and Meaning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7, 88(03): 241~250.

[2] 苗元江,汪静莹.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正念研究[J].心理咨询师,2013(08):13~17.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M]. NY; W. H. Freeman, 1997.

[4] Weidong Li, Amelia M. Lee, Melinda Solmon.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Ability Conceptions, Manipul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n Persistence and Performance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08, 79(01): 51~61.

[5] 宋进文,陈锡尧.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4,25(02):56~58.

[6] NL Chatzisarantis, MS Hagger.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on self-reporte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J]. Psychology & Health, 2009,24(10): 29~48.

[7] 冯玉娟,毛志雄,车广伟.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预测干预模型的构建:自主动机与TPB扩展模型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5):72~76.

[8] Edward L. Deci, Richard M. Ryan. The‘what’and the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04): 227~268.

[9] 张 朋,李宝国,杨 麟.体育教学中个人与社会责任课程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7):59~61.

[10] The Role of Teachers' Support in Predicting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utcom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2, 31(04): 329~343.

[11] 吕慧青,王 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冲突解释模型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12):30~37.

[12] 姜立利.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02):33~35.

Discussion on Effectiv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SANG Yuebiao

Sport Institute of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In recent years, effective teaching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trend has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The main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activity, howe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young students is still obscure, which greatly hinders i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outsid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reason for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ems to be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explicit effect of the physical level,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the enhancement of body function, the mastery of motor technology, etc., and relatively contemptuous psychological level of recessive effect, such as satisfying students' capacity needs, relationship needs, autonomy need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l effective teaching, we need to focus more on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of learning,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the motiv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activ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ideas,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f life.

Psycholog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ffective teaching; Mindfulness; Motivation; Meaning

G804.85

A

2018-05-05

2018-06-05

1007―6891(2018)05―0044―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5.12

猜你喜欢

体力体育教师目标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人类的收留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加油!
水下作战用啥枪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