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策略
2018-04-02郑海燕
郑海燕
(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 0 0)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学校课程提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促使学校不断变革校本课程的设置,以最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要利用校本课程的建设去助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进行整体设计,而作为学校本身又缺乏顶层设计的能力,致使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低层面的个性化。为此,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在“幸福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理念引领、规划制定、实施管理等进行实践探索。
一、科学规划,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不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必须通过实践来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上。校本课程规划首先必须对学校发展的各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各类因素最终形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在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中可以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校情分析。包括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特色。第二部分是办学目标。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定位、学生培养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建构。包括课程设计目标、基本思路、学校课程体系。第四部分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实施途径、评价制度。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上要考虑方案的系统性,就是用现实的眼光来剖析学校的现状,立足学校的实际和文化积淀来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在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设定上要考虑整体性,同时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课程目标的设定,其他要素以它为核心考虑整体的一致性,才能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幸福课程”融合学校办学目标设置32门课程,这32门课程通过六大主题:社会意识、健康生活、学习创新、生活技能、艺体陶情、文化探源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融合,来共同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
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支撑学校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理论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因此要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学生的需求,从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配套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师生自主创生课程资源;通过学校地处不同社会领域获取各种社会资源,来助力校本课程开发,使得校本课程的多元开发更具生命力。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关注调研学生相关需求,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评估,同时对于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资源也要合理使用,只有在科学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更具科学性。幸福课程分为六大门类:人文社会、身心健康、闲趣生活、科学素养、艺术情趣、地方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门类的课程,学校都紧紧围绕获取幸福能力来考虑课程设置类型和相关课程内容。
二、采用策略,稳步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是蓝本,而如何落实取得成效则在于实施。因此做好实施工作是推进校本课程的关键所在。
1.优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的规划制定后,后续还有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纲要的编写等才能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有完善的实施过程来保障。首先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指导机构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管理,以确保校本课程的各个实施环节的有效落实。可以设立校本课程项目组,主要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决策;制订规划文本以及各项保障制度;督导检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设立课程审议组,主要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论证、指导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实施。设立课程教学部主要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教师培训,指导建立师生档案等。设立课程评价组主要对课程本身、课程实施、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评估报告进行阶段的改进和调整。其次要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程序。课程论证审批通过后,利用学校网站公布所有课程的开设和人数的一览表,并让执教教师通过自己网页向学生介绍课程开设的内容、目的和授课方式。学生在校园网根据自己的喜爱程度选取课程。对于最喜爱课程没有选上的,可以向课程教学部提出申请,在课程人员有调整情况下再进行微调,确保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对于每一个学期课程评价比较差,学生喜爱程度不高的课程进行调整,以提高课程开设的实效。
2.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障碍在于没有这么多的课时,如何在国家课程计划下有效推进校本课程实施,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途径进行落实。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中的一些必修课程纳入课表,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拿出和国家课程内容相近的单元进行改编,注入学校特有的课程文化,这不仅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综合化,综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提升做到最大化。同时,校本课程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实施,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课程标准的目标,根据目标细化内容标准,形成选修课的课程方案,再通过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来实施。
三、多维评价,提升校本课程品质
校本课程开发总是在自身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品质的提升,因此注重对校本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是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2]首先是学校要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学校每学年针对内容设计、课堂实施、课程质量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把从教师、家长、学生中搜集上来的过程评价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来判断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成长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课程效度的判定,并根据这个结果来决定对校本课程的调整和优化。其次是对教学实施进行评价,教学的主体一般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其实在教学背后还蕴藏许多主体,如果尽可能把课程指导专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纳入评价主体中,综合他们的评价意见那么这样的评价会更科学。为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力课程理论指导专家来对课程纲要进行评鉴。由课程教学部对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执行力、课堂效果进行检查评价。由多个主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知识与技能、合作交流、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四个方面。这些都可以采用量化评分表标准定下来,教师和学生平时都可以根据标准来执行,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