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区域性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以“泉州市丰泽区小学科学区域性教研”为例
2018-04-02张彩琴
张彩琴
(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泉州 362 0 0 0)
“1+N”区域性教研模式是根据本区域教研现状从而确定的一系列旨在促进有效实施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1”指的是在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引领下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团队。具体是在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引领下,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素养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团队。团队是区域性教研的核心,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形成初步感知、产生教学疑问,再由几个教师的教学展示,探索教学策略、解决教学疑问,最终建构教学体系、形成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化发展的过程,都要以团队为依托,为平台。“N”指的是针对教师的差异性,制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构建多类型的教研模式,创设“自我发展”的教研平台,让教师在专业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N”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以教师的需求为切入点。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科学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因此,跨学校开展区域性教研就非常有必要,针对性进行区域性教研模式的构建就更有必要了。[1]
以小学科学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碰到的问题有:1.课堂气氛乏味、枯燥,不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侧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3.重视课本知识,忽略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区域性教研中,我们能采用课题型、比赛型、学习型等教研形式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2]然而,各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明确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区域性教研活动方案,减少教师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使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得到锻炼与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一、组建名师和教研员引领的团队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名师和教研员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也成为了课程实施的引航员。他们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实践过程的分析与实施方式的评价,有一定的独特见解。由于名师和教研员经常走出去听课与辩课,对不同区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都有一套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都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具有方向性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在听评课活动中,及时看出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在相关知识的引导下,把教师自身深层次的内在问题挖掘出来。教师能借助他们智慧的光芒,再次审视自身的专业素养,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了学习的方向与目标,让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在学习中越走越宽,越走越专。
同时,名师和教研员能适时地组织相关的研训,引领一线科学教师参与研究一定水平的科研课题。把专家请进来,让教师借助专家的专业水平去点燃自己教学艺术的火花。同时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不同地方的教研主张、教研模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将教师前行的道路照得更亮、更宽、更远。
二、制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重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而每位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自主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因人而异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1.教师教学理论提升目标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课程,而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学习周期由原来的3-6年级调整为1-6年级。课程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在学科关联建议中,倡导跨学科(STEM)学习方式。新标准体现了新理念,新理念需要新行动。例如,我市在2017年8月就组织了新课标的培训,请来了沈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祁彧校长现场模拟教学,让我区的教师深刻了解新教材的理念,并将科学教育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取得新成效。
2.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目标
舒尔曼曾提出有关PCK的理论。PCK是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科学概念、探究方法、实验技能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探究手段,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因此,我们通过“1+N”区域教研模式旨在使科学教师建构适合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2]
3.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目标
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因此,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1+N”区域教研模式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以下专业技能:
(1)实验操作能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用到的工具,对温度计、酒精灯等仪器的操作要规范、安全。灵活使用身体模型图、动物标本等教具。
(2)创新实践能力。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教师可以创新改进教具(如改进月相变化模拟器)等,还可自制教具,同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实验材料。
(3)组织活动能力。在科技活动方面,有较强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同时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报告单。
三、构建多类型的教研模式
随着专职教师的增多,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名师、骨干教师的增加,笔者采取了以课题型、比赛型、学习型三种主抓式的教研模式,使笔者所在区域教研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三种教研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教研内容聚焦教育教学中各类问题的解决,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差异。以课题为抓手将教师的个体特征摆在首位,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对于擅长教育科研的,可以让其发挥课题型教研的优势,带动这方面弱势成员的发展。对于教学技能、实验技能过硬的,可以在比赛型教研中发挥优势,给这方面不足的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成员可以在学习型教研中逐步提升。
1.课题型教研
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的一部分,最近由笔者负责的各级教研课题有: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的项目、STEM教育理念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每学期制订具体目标和措施,活动开展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
(1)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课题研究。对于这个项目式研究,笔者制定了专门的研究内容,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出发,每个学校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领域。笔者请各校在教学领域方面有特色、特长的教师担任组长,组员由各校专职教师组成,尤其以青年教师和新教师为主,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研究。
(2)STEM教育理念课题研究。该课题倡导的是跨学科学习方式。每学期开展专题研究项目,研究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交流、反思研讨、再实践再交流、梳理总结等,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这种教研模式非常符合教师的需求,它能实际解决教师的困惑,通过现场交流,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案例剖析,教师们大胆质疑、分析解惑;通过再实践再交流,教师们再次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很快。[3]
2.比赛型教研
比赛型教研是致力于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自我成长的氛围,将教研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使教研过程生动活泼,参加教师轻松愉快,教研效果持续有效。
如笔者所在的丰泽区每两年都会举行科学现场课堂教学比赛、实验创新说课比赛、教坛新秀评比等。这些比赛都是为了展示每位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在这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在名师和教研员的点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提升自我专业修养,为后续参与各类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3.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是比较常用的模式。充分运用不同的资源,为每一个参与者创建充分表达自我、与同伴交流的平台,形成开放有序、活泼自然的教研氛围。
(1)理论研讨学习式教研。这个模式主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信息交流所开展。教研的内容是现今教育最前沿的、最热门的话题,包括教育观念、理论、方法等。教研的目的在于调动每位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每位教师的潜力。
(2)专家对话学习式教研。教师由于受到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的限制,其反思难免存在局限性,因而反思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适时适地的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对话等,将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专家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再次促使教师对自我经验进行反思,扩大教师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大大拓展了教师的思路和反思能力。
四、创设“自我发展”的教研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最为关键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在教师成长中,必须帮助教师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专家讲座、理论书本这些“语言”,不足以帮助教师形成并发展教学思想。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尤其是连续性的、有策略的行动才可能影响教师、改变教师。对此,我们首先建立研训网络,推荐书目如科学教育理论书籍、结合教学实践的文章等等,同时推荐好的网站如:浙江小学科学教育网、曾宝俊格致工作坊、中国科技教育、STME教育等网站,让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论,专业知识,教学案例剖析等相关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在群里互动交流,明晰发展自已的教学思想。其次,我们还推荐十多位新老师依据自已的专业发展目标联系高校进行本学科六门主干课程进修学习。努力用各种方法“经营”我们的团队,打造和谐的共同体,让教师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跟风式”“应景式”变为“主动式”“自觉式”;让教师的教学思想既打上了个体经验、理念的烙印,又根植于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总之,“1+N”的优势是很明显的,“1+N”远远大于“N”,因为“1”保证科学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是专业的,同时“N”又保证所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全面的,最终能带领全体小学生正确的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创造科学,不同的环境中“N”也可变成“1”,分享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实现真正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