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研究

2018-04-02

三明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

郑 段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革命根据地在不同时期发挥了特殊的重大作用。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均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以及麻城的农民举行起义,并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创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河南商城、安徽六安等地农民举行起义,创立了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这三个地区联成一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由此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P6)鄂豫皖根据地以大别山区为中心,周围包括二十余县①,其地理位置东接江淮平原,西扼京汉铁路,南临长江,北临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时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近几十年学界兴起了相关研究的热潮,且研究成果颇丰。纵观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学界研究多集中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宏观方面:一是关于重要历史人物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历史影响与作用的研究;二是对鄂豫皖根据地文化教育史的研究;三是对鄂豫皖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的研究;四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救济史的研究;五是关于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史的研究;六是关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精神文化的研究。笔者在查阅大量关于鄂豫皖根据地史料及相关著作、期刊论文等基础上,发现学界忽视了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口号研究。而所谓革命口号是指体现革命纲领性和带有鼓动革命斗争的简短句子,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因而它的鼓动和引导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2](P15-16)基于对鄂豫皖根据地研究的现状及革命口号的认识,本文以革命口号作为切入点,进行鄂豫皖根据地的历史课题研究。

一、鄂豫皖根据地不同阶段的革命口号及宣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开始,中经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初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7年红二十八军及便衣队与国民党卫立煌部达成停火协议,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伴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和政府根据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实际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相应阶段的革命口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创阶段的革命口号

根据地初创阶段,从1927年8月到1930年6月。这一阶段,我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省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迅速整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并相继举行了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故在这一阶段的根据地革命口号主要围绕着 “武装暴动”“土地革命”等内容展开。如从黄麻起义到木兰山斗争时期,鄂东北根据地党委便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杀尽豪绅地主”“实行土地革命”的土地革命口号;鄂豫皖中央分局提出“彻底平分一切土地”。[3](P19)这些口号在根据地初创阶段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

(二)巩固和发展阶段的革命口号

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阶段,从1930年7月到1932年10月。这一阶段,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省委的领导下,排除了“左”的干扰,形成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正确路线。从1930年冬到1932年夏,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期间,根据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口号内容逐渐丰富,数量逐步增多,主要内容围绕着“党的政策主张”“反‘围剿’斗争”“巩固根据地”等来进行的。例如为了打破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民用的供给,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党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努力进行经济建设,自力更生发展工农业生产。如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提出“不荒芜一寸土地”[1](P22)的口号。1931年鄂豫皖党中央分局号召非苏区群众,“赶早要把自己的粮食办法想好,不要怕,不要迟疑,爽爽快快的武装起来,同红军游击队一路,开豪绅地主、反动派的仓分粮”“同志们,分粮要快,不然国民党匪军、民团、义勇队、豪绅地主、富农、反动派将要把粮食大吃大卖,马上把苏区粮食弄光了”[1](P56)。 而群众中则盛行着 “增加生产多打粮,支援红军打胜仗”[3](P109)的口号;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中,为使战争取得预期效果,提出“一寸土地亦不让敌人蹂躏”“为保持土地革命的利益而战”[1](P141)的口号,动员广大军民作战。

(三)保卫苏区阶段的革命口号

保卫苏区阶段,从1932年11月到1934年11月,是鄂豫皖边界地区军民进行建设与遭遇挫折的时期。1932年秋,国民党派出10个师2个旅及保安队等地方反动武装力量,总计20万兵力,包围了鄂豫皖根据地。逃亡各地的土豪劣绅也卷土重来,协同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进行“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极为严峻。面对苏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鄂豫皖省委提出“用万死的决心来转变”[1](P29)“与土地共存亡”[1](P206)的口号,并决定采用游击战和内外线结合的战法,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恢复和巩固根据地。在战略方针上提出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4](P36)的口号,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严峻的形势下,省委对皖西北的指示工作中就包涵 “用二十八军来消灭敌人”“巩固赤南中心苏区”“扩大游击战争”[4](P268)等口号。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阴谋,1934年鄂豫皖根据地提出“恢复与扩大苏维埃政权”“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等口号。

(四)三年游击战争阶段的革命口号

三年游击战争阶段,从1934年11月到1937年秋。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后,鄂豫皖边区根据地便进入了非常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鄂豫皖根据地党委为提高红军的斗志,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上的胜利”[5](P159)的口号,鼓励根据地军民继续进行艰苦的斗争。在解决红军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和其他物资的供给问题方面,根据地党委于1935年1月提出“没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一切财产”。面对敌军的“围剿”进攻,1935年,中共罗陂孝特委派遣的“灵山便衣队”在巍峨的灵山一带活动,当时灵山便衣队对于当地匪军猖獗的现状,就提出了“有匪必寻,有疑必找,闻情即扑,见影即追”[3](P259)的口号,当时深受其害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协助查匪报匪,很快从四面八方布下了剿匪的天罗地网,支援了根据地的斗争。

(五)革命口号的宣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反动势力极其猖镢。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委十分重视革命口号的制定与宣传。根据研究的史料可知,鄂豫皖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口号的实际宣传方面,形式多样,方法多种,包括:根据地学校教师在自编的革命教材中,把口号写入其中并作为课文进行宣传;创办刊物,制定宣传大纲,在群众斗争情绪高涨时,发出适当的行动口号,引导群众走向革命;同时利用布告、标语、传单进行宣传。

其一,将口号写入教材作为课文进行宣传。鄂豫皖根据地大量创办列宁小学,例如在六安县苏区办了57所列宁小学,霍山县办了36所列宁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在自编教材时,就把部分革命口号写入教材。例如1934年4月在商城县独立团领导下创办的红军学校,该学校教材中就写入了很多革命口号,如在《当兵》一文中:“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5](P48)

其二,创办刊物并制定相应的宣传大纲。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我党在根据地县以上党政群机关创办了各种刊物,如《列宁周报》《党的生活》《红旗报》《红军生活》《红色战士》《红日》《苏维埃周报》等。六安和霍山党组织要求各级党部要制定每周宣传大纲,并交给党员到群众中去宣传。同时要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以及当地群众的要求,提出适宜的鼓动口号,在群众斗争或革命热情高亢时,发出适当的行动口号,引导群众向革命进军。

其三,利用布告、标语、传单等进行宣传。鄂豫皖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村庄和主干道沿途的墙壁上写上标语,如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政治部通过发布《宣传员工作纲要》来规定宣传队员的基本职责,其中一条指出:“每一个宣传员必须备一副写标语的用具,根据本部规定的各种标语,随时随地写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的墙壁上。”[6](P31)或者在小木板上写上标语、口号等,把其投放到河流里,使其漂流到国民党统治的范围里去进行革命宣传。如舒城地区将宣传材料贴到国民党驻军营房周围,宣传队还向沿途的行商、小贩做口头宣传。又如,1931年5月25日中央分局为配合红四军向南行动,以正式文件规定了传单、标语的内容,要求黄安、麻城等县县委须广为散发,尤其要写在墙上。[7](P229)黄安、麻城等县积极响应,印发诸如“老乡,加入红军可以分到土地”“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等传单;在墙面上广写诸如“实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万岁”“扩大红军,拥护红军”等标语。[7](P230)总而言之,鄂豫皖根据地对革命口号的宣传力度是极大的,形式是多样的,同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极为广泛,类型较为多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武装暴动方面的革命口号主要有:在黄麻起义的准备工作中,为鼓舞、振奋士气,黄麻特委提出“暴动,夺取黄安城!”“暴动杀尽土豪劣绅!暴动夺取政权,组成农民政府!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打倒武汉政府!农民革命万岁!”[7](P107)的口号。1927年9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制定的暴动工作中提出 “暴动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财产,由农民协会分给贫民和兵士”的号召。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为贯彻中央指示,要求实行全区总暴动,提出“打到武汉过中秋”[4](P12)的口号。鄂豫皖党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的内容,提出“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等口号。1927年《中共湖北特别委员会通告第二号——关于农村暴动事宜》中提出“暴动没收一切反革命的财产”“士兵与农工一致暴动,杀尽长官!”[8](P383-384)等口号。

在经济方面,关于土地革命方面提出的口号主要有: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在具体实施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又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杀尽豪绅地主”“彻底平分一切土地”等口号。在保护工人、妇女等经济权益方面,提出 “实行八小时工作”“男女工同工同酬”“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没收地主土地与粮食分配给农民”“增加工资百分之五十”[4](P46)等口号。1931年为有效地推行粮食政策,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发出了一系列宣传口号,如“为粮食而斗争就是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后方的工农群众,要在生产的火线上,去战胜敌人”“惜秧如惜米”“把拥护红军的粮食送到粮食贮藏所去”[5](P251)等口号。

其他方面,诸如“拥护中国共产党”“工农兵解放万岁”“中国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哪朵葵花不向太阳,哪个穷人不爱共产党”[8](P93)等口号则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与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口号,例如在1931年7月,鄂豫院根据地党委召开的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再次明确提出苏区的社会教育“须努力消灭文盲”的战斗号召;1931年8月,鄂豫皖根据地党委明确提出 “教育与生产相联系”[5](P15)的口号。

(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中共的政策纲领书面性文件较多,内容篇幅较长,这种书面性的、长篇幅的文件,在实际宣传中是不利于被群众所理解的。因此,若想要很好地宣传党的政策纲领、扩大党的影响,使革命观念深入民心,号召民众起来革命斗争,就有必要制定一些感召性较强的口号。这种感召性的革命口号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因此务必要考虑其理解的难易程度,要和普通人群的文化水平相契合。[9](P96)当时绝大多数民众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文盲所占的百分比较高,因此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熟于心、导于行,这就决定了鄂豫皖根据地拟定的革命口号必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如在与白区敌人作战时,鄂豫皖根据地会散发小传单,并呼口号“老乡,不要打穷人吧!我们都是穷人!”“当兵的都是穷人,穷人不要打穷人”。这样直白通俗的口语形式的口号,易于广大民众的理解,因而有利于在群众中传播。在土地革命中提出的“要饭吃、要土地”“多打粮、打胜仗”“要屋住、要衣穿”[1](P596)“抗租抗税”[10](P384)等口号,文字短小、通俗、简明,传达了中共的主张,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与要求。在开展农村暴动中,提出的诸如“暴动打倒一切军阀”“暴动夺取武装政权”“乡村政权归农民代表会”“工农兵政权万岁”[10](P383)“耕者有其田”[10](P381)等口号,文字简明扼要,内容政治性强,明确地表达了鄂豫皖根据地党委的政治立场。

(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鄂豫皖根据地党委制定革命口号能够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根据不同对象而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革命口号这个问题上,根据地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而革命口号具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特点。

首先是因时而异,这主要是针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口号而言的,前文中鄂豫皖根据地不同阶段革命口号的内容中有相关的叙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是因事而异,在针对开展土地革命时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杀尽豪绅地主”“彻底平分一切土地”等口号;在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方面提出 “暴动打倒一切军阀”“暴动夺取武装政权”“乡村政权归农民代表会”。在反“围剿”中,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根据地粮食紧缺的状况,根据地党委发出了一系列宣传口号,如“为粮食而斗争就是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多种得一个瓜,多收得一担谷子,多增加一份力量去打胜敌人”“用粮食运动周来打破蒋介石饿死工农的阴谋”。在井冈山根据地,当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1月打下湖南省茶陵县城之后,采用靠旧商会向中小商人摊丁来接济革命经费的办法。毛泽东批评了这种办法,并明确提出了 “打土豪筹款”[11](P114)的口号,并把它定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另外两大任务是打仗和做群众工作)。中共中央对此做法积极赞同并在各根据地推广。后来,鄂豫皖根据地贯彻了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在根据地积极推广这一口号,并赋予实施。这一口号的提出,对鄂豫皖根据地财政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了根据地财政的主要来源。

再次是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革命口号又有所不同。在对工人利益的维护方面,鄂豫皖革命委员会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百分之五十”[4](P46)等口号。1927年12月13日,《中共湖北特别委员会通告第二号》中提出“恢复工人原有条件”“反对开除工人”“救济失业工人”“开办失业工人的饭堂、食堂!”[10](P384)等保障工人权益的口号。而针对当时存在的对劳动妇女和儿童的压迫及不公平待遇等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口号,如“保护女工特殊利益”“女工不得干有碍身体的工作”“女工在产前产后休息八星期,工资照给”[5](P80)“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禁止雇佣十四岁以下的童工”“青年工人与成年工人做同样工作得同样工资”[1](P574)等。在士兵待遇方面提出了 “改善兵士生活”“分配土地给兵士”“红军中官兵薪饷一样”[11](P128)等口号。而对于商人、土豪劣绅,则提出了“分粮吃大户”“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

(四)关联性强

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注重将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相联系,因而口号间的关联性较强。如1934年6月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八一”的工作决定》中附录的纪念国际赤色日“八一”的主要口号,诸如“彻底粉碎敌人新的进攻与五次‘围剿’”“恢复与建立互济会工作”“彻底分配土地”“纪念‘八一’,要武装保障秋收!纪念‘八一’,要组织秋收暴动!纪念‘八一’,要坚决粉碎敌人新的进攻,保障秋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共管瓜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等口号,就恰如其分地将国际与国内相联系,将国内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又如鄂豫皖根据地党委提出 “一寸苏区的土地也不让敌人来蹂躏”[4](P364),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在“建立巩固的苏维埃政府”的口号下改造苏维埃,积极实行中央所颁布的土地、劳动、财政、经济等法令,用最大的努力来进行春耕运动,提出“惜秧如惜粮”的口号。可以看出,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具有将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群众运动紧密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革命口号关联性较强的特点。

三、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的实际历史作用与意义

(一)革命口号的积极作用

口号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比如在商朝时期,周武王以“时日曷丧,吾与汝皆亡”作为口号,引导着百姓与之相呼应,讨伐残暴的纣王,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秦朝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则是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作为揭竿而起的口号,呼吁百姓起来反抗暴秦,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12](P37)由此可见,口号,尤其是革命口号,在战争期间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激励与鼓动人心的作用。在鄂豫皖根据地,我党十分重视革命口号的制定、宣传与落实情况。革命口号作为根据地党委进行宣传政策、指明斗争方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对鄂豫皖根据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革命口号对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路线、革命方向及相应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增强了广大军民的激情与斗志,也扩大了我党和红军在苏区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如从黄麻起义到木兰山斗争的这一时期,鄂东北根据地党委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杀尽豪绅地主”“实行土地革命”等口号,就很好地宣传了我党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号召了群众进行农民运动,推动农民运动的进行,极大地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关系。又如在1929年6月,鄂东北各县和红三十一师党委召开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取消厘金及苛捐杂税”的口号,并付诸实践,大大减轻了广大民众的负担,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从而扩大了苏区和红军的影响力。

革命口号对瓦解敌军起到了促进作用。国民党军队一方面在对苏区进行着经济封锁、军事“围剿”的同时,另一方面策划着反动宣传,尤其在第四次“围剿”前夕,对苏区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中共、工农红军以及苏维埃政府面对国民党提出的诸如“自首自新”的反动宣传,积极回击,提出了“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官长打土豪分田地”“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不替军阀卖命当炮灰”的口号,迎头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争取白军掉转枪口。在革命口号的影响下,白军士兵逃跑,乃至哗变的现象屡见不鲜。吴咏湘曾回忆道:“我们以‘不替军阀当炮灰、发清欠饷、弟兄不打弟兄、士兵不打工农及红军’等口号,的确易于鼓动兵士组织兵变,发动闹饷罢操斗争,直到哗变,投降红军。 ”[13](P14)1935 年在鄂东南山区的高枧,面对东北军105师一个加强连,红十六师师长兼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首先派政治人员喊话:“‘……东北军弟兄,下山来吧!我们携起手来,枪口一致对准卖国贼和日本强盗,打回老家去!收复东三省!’然后又亲自指挥战士们,像大合唱似地高呼:‘红军欢迎东北军弟兄!欢迎东北军兄弟和我们一致抗日!打回老家去!’”双方停止敌对,随后经谈判,105师这个加强连投诚过来,部分自愿留下当红军。[13](P254)

(二)革命口号的不足之处

鄂豫皖根据地口号一方面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面,由于它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也带来了部分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口号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是不符合现实需求的,因此在当时形势下,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敌军在第三次“围剿”计划破产后,随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 “围剿”,蒋介石亲自任“剿匪”总司令。敌人的这次“围剿”,兵力较之前三次庞大,总计30万,计划较之前三次更为周密,战术也有很大的改变,因此此次情况是较为严重的。但张国焘等人却被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的胜利成果冲昏了头脑,全然不顾徐向前等人的反对,依旧照搬第三次反“围剿”时所采取的进攻策略,以“夺取中心城市、包围武汉、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作为当时的行动口号。这种错误的战略方针,使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一开始就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7](P261)

其次,部分口号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当等弊端,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在1930年6月举行的 “汀州会议”(即四军前委、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上提到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喊出“没收一切土地”和“废除一切债务”[11](P154)两个口号,后来该口号在鄂豫皖根据地得到宣传与推广。但在具体实施时,“没收一切土地”存在侵犯一部分中农利益的问题,打击了其积极性,这样一来便不利于团结中农。因此,在当时情况下,实行“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是不适宜的。同时,在土地没收的政策中,存在一个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鄂豫皖根据地党委提出的是“没收富农剩余的以及公积的土地”[4](P156),但当时对于 “什么是富农与中农,完全没有弄清,党的决议上曾写过‘富农是农民每年收入有剩余的’,于是至少有一点剩余的中农,也不敢存在了!”这样,“反富农就反到中农,有点剩余也是富农,也要反对”,许多农民“深怕多要了土地或财产就是富农”。[4](P157)1929年“分配土地的时候,有些贫农分得有多的田”,1930年“收入多了”,就“说他是富农”。一般贫农说:“我过去原是贫农,你们要分这些土地给我,今年又说我是富农,我的土地依旧退还苏维埃。”[4](P157)“因此,荒芜了许多的生产,田里的谷子无人收,山林也无人禁,什么菜与麦地也很少的人种”[4](P183),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减低,经济不流通,金融枯涩,内外商业停滞”[4](P171)。广大劳动人民欠地主、富农的债务,大部分都属于封建性的高利贷债务,因此废除这些债务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就其提出的“废除一切债务”的口号而言,在实际操作中把原本并不归属于高利贷债务的部分也一并废除了,这种做法则是不恰当的。例如,把劳动群众相互之间的债务废除了,不但会给部分群众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在新的借贷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的情况下,还会造成劳动群众告贷无门。而在具体对待哗变过来的士兵的政策方面,鄂东北党委提出诸如以下的口号:“对哗变过来的敌官兵,赏大洋五元,并根据带武器及其他军用品多少酌量加赏”,“对打死反动长官过来者或哗变过来几次者重赏或酌量加赏”。类似这样的宣传口号,让很多投机取巧或是拜金的白军趁机混入红军中,败坏了红军的风气,给根据地革命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从上述分析得出,鄂豫皖根据地的部分革命口号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故在实际操作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反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总体而言,其积极影响是主流的,其局限性则是受当时的环境、认识的局限性等多方面的历史因素造成的。

在中国革命史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的地位,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传播的革命口号,既是历史的载体,又是时代的回忆。这些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宣传方式多样的革命口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促进了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岁月沧桑,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口号虽已成为历史的缩影,但其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却永远使世人铭记。以史为鉴,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鄂豫皖根据地革命口号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工作方面,无疑具有丰富的历史启迪作用。

注释:

① 包括湖北省东北部的黄安(今红安)、麻城、黄破、孝感、黄冈、罗田、稀水、薪春、黄梅、广济,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演川、息县,安徽省西部的六安、蓄山、霍丘、潜山、太湖、寿县、宿松、英山(今属湖北)等。

[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吕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宣传之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4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霍文达,王如,刘卫东.鄂豫皖苏区教育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6]廖正本.中央苏区宣传队伍的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1996(11).

[7]郭家齐,彭希林.红安县革命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8]范立新.红色税收的足迹[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9]张莹.标语口号在抗日根据地进行宣传动员的概况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6).

[10]湖北省档案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经史资料选编[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11]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2]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编选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
机械革命Code01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根据地”的建构与超越
中国的出行革命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