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思考
——以四川省高职类院校为例
2018-04-02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舒 畅(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了文化繁荣实施方略的定位、目标、着力点、基本要求四个方面内容。在定位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点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基本要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基于对文化的认知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在指引文化建设和发展上,我国已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体现了一种前所未及的战略新高度和视野新广度。
文化自信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创造力、引导力基础,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了更宏大框架。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目标预示着文化产业的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传统观念下的物质文化需求,它将在经济、社会、民生、政治中起到更大作用,扮演更重要角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将会置其于中国国家战略前提下进行布局,而作为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在文化产业的新历史使命下,进一步梳理肩负的责任,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一、加大文化资源教学比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神秘瑰丽,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文化自然遗产交相辉映。流传的优秀文化,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根基;既是需要传承的精神珍宝,也是形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容支撑。
文化产业的过程,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过程,就是将文化实现批量向产品及服务转化的过程,因此,文化是创意的对象,是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基础。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要培养文化产业类专门人才,就应加大对了解基础资源的要求,文化类课程的设置也就应该符合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定位,同时注重对学生向课外知识延伸的引导。
十九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的需求逐渐向精神产品的转移。从消费结构看,低收入群体更多关注基本文化消费,主要消费中低端文化产品;中等收入群体是主要的发展型文化消费者,但注意力开始转向消费质量和效果,逐步向享受型文化消费转变,他们是目前最为活跃、需求最为旺盛的群体;高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注重情感和精神享受,主要消费对象是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从我省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三种文化消费形式并存,且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放大。增长的社会文化产品需求、调整的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将对文化产业产品的提档升级、产品内容的文化元素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我们应看到,2017年1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涉及到的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了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意见提出了工程任务重点除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外,还需做到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传承传统文化工程的全面、大力推动,一方面为形成民族骄傲感、持续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人文素养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为文化产业市场对象的文化底蕴、精神消费水平奠定了更高的基础。
大力传承文化的红利、文化产品市场的调整等方面的机遇为文化产业主体及产业人才提出了文化内涵基础的更高要求。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势下,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更广泛,接触更频繁,文化消费主体及文化消费数量会有所增加,对文化消费品质的要求也会更高。我们在培养文化产业类人才的过程中,就更应对学生掌握文化资源方面的能力作更高要求,教学课程设计也应作出相应强调和提升。
二、突出文化资源地域特色
文化产业类人才在实现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首先在产品生成、市场预判上应尽可能避免个人情感、宗教信仰等主观因素的过多参与,而是要结合产品市场定位,作出更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文化资源进行包容性地接受和认知,从而创造和获取更多将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本的机遇。一是我国文化资源丰富,风格各异,特色不一,在了解和吸纳它们时,需尽量摈除个人好恶,更中立、更具同情心地去接受;二是对于国外文化,尽量以更开放性心态去了解和看待。
此外,我们开设的课程在介绍和传递文化资源内容时,除了引导全面、包容性地掌握更多文化资源外,还应该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兴盛繁荣文化的大好形势下,各地对丰富而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重视也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指出,通过“十三五”这几年的努力,四川省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要进入全国的第一方阵;要解决除了群众温饱、贫困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实现文化小康的社会;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的支柱型产业;要建成文化强省①。规划的拟定,基于四川坐拥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古蜀文明、历史名人、三国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道教文化、峨眉武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内容丰富。在国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势下,省政府鼓励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加强古籍文献保护;完善遗址申报、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弘扬巴蜀文化精神,传承传播优秀巴蜀文明成果;实施巴蜀文化传承创新行动系列计划;积极引导文化节庆、文化工程、重大文化活动。振兴区域文化的系列做法将对更远更广传播四川故事、四川声音、四川形象起到强劲推动作用,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及研究也将为提升文化魅力产生积极影响。
从2016年度开始,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方式转为“基金化+重大项目”的模式,基金化是指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培养遴选一批中央、地方和市场的优秀文化产业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文化发展;重大项目主要包括“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3个方面主要内容。这意味着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思路有了较大调整,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支持的方向、方式、力度更趋精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享有更大机遇。随着研究的深入,影响力的扩大,区域特色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及潜力不可小觑,将其与科技融合、与时代融合、与社会融合,将成为繁荣文化产业项目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课程中关于文化资源的梳理,既要在面上作古今国内外的涉及,又要在点上,将区域特色文化作更透彻的分析和利用。
三、把握产业市场发展风向
新时代,民族肩负了新使命,文化产业也将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时代的不断前行、科技的迅速进步、经济的稳定发展、文化的日益兴盛、行业的逐渐成熟,将共同促进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地进行产业政策扶持、布局调整、新业态的培育。文化部于4月召开了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12月召开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在专门会议上,对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文化产业基础建设5个方面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四川省文化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走势分析报告显示,“四川省积极加快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四川省鼓励集团之间在资本、网络、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未来将重点落实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工程和融合发展平台打造工程,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做大做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推进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优秀原创动漫等新型文化产品走出去”。②
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经历起步、自发、自觉快速发展等阶段,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战略调整时代。文化实现产业化的思路不断在拓展,“文化+”的概念已逐渐广泛地被提及和运用,把文化内涵和更多元素相结合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践行的可能。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带来产业重点的转移,对高职类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的政策支持、结构布局调整方向,美好生活需要下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通过对产业前沿的了解和认知,调整自己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
四、训练资源转化创意思维
高职类院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是培养的重要方向。对于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类学生的培养,加大对其创新思维培养力度是增强其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表明,2012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74.84亿元,占GDP3.66%;2016年,增加值达1323.78亿元,占GDP4.02%;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994.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快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全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625.9元,比2013年增长49.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59.4元,比2013年增长45.2%;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00元,比2013年增长41.5%。数据表明,以四川省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还有很大可供发掘的市场空间。对于市场的开拓,一是要引导消费;二是要细分市场,针对农村、城镇不同消费层次创意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十九大文化自信的提出,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调整和发展的新机遇,赋予了历史新使命。作为高职类文化产业院校,在培养产业人才时,需在继续注重对其复合型能力培养的同时,根据业态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注释:
①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24/04/224530_624459095.shtml
②https://wenku.baidu.com/view/8969b1120242a8956aece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