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自主灵活关系模式的构建
2018-04-02娄少红
娄少红
(湖北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是高校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直以来,这两门课程之间构成的关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办学效益,制约了服装专业的良性发展。为此,许多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是基于“服装结构”为“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进行的,提出的方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1-3]。因此,“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的关系模式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的现有关系模式及存在问题
根据“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的开设顺序以及任课教师安排情况,这两门课程的现有关系模式可分为先后分别关系、先后同一关系及合二为一关系三种。
1. 先后分别关系模式及存在问题
先后分别关系模式是指“服装结构”为“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服装结构”课程必须在“服装工艺”课程之前开设,且这两门课程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3]。先后分别关系模式是我国高校在开办服装专业之初,为区别于服装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而构建的。在该模式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之间边界不清。多年来,由于“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之间的边界一直存在争议,加之服装结构理论体系和结构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导致“服装结构”任课教师传授的服装结构理论及结构设计方法经常不被“服装工艺”任课教师认可,有些“服装工艺”的任课教师会另起炉灶,按照自己认可的服装结构理论和结构设计方法指导学生制作服装样版,造成学生获取的信息混乱而不知所措,影响了教学质量。
(2) 任课教师教学责任不明确。判断“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学生满意自己制作的服装,有成就感和喜悦感。当学生不满意自己制作的服装时,“服装工艺”任课教师会告诉学生着装效果不好是版型不好造成的,往往习惯于将责任推给“服装结构”任课教师。同样,“服装结构”任课教师则说着装效果不好是工艺制作不到位,责任在“服装工艺”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推诿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影响学生对“服装工艺”和“服装结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 实验室利用率低。由于在“服装工艺”课程之前要先开设“服装结构”课程,所以“服装工艺”课程只能在一个学期的后半个学期开设。“服装工艺”课程是单元制集中式教学且周学时较多,当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时,必然出现服装工艺实验室人满为患的问题,只能通过增加实验室和设备才能解决。然而在每一个学期的前半个学期,服装工艺实验室却空无一人。很显然,服装工艺实验室未能合理地使用,利用率低,办学资源浪费严重。
(4) 课程安排困难。当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而任课教师人数和实验设备有限时,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周工作课时有限,所以课程安排很困难,很难保证“服装工艺”在“服装结构”课程之后开设,容易出现“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课程交错安排的问题,造成教学的混乱。
2. 先后同一关系模式及存在问题
先后同一关系模式是指“服装结构”为“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服装结构”必须在“服装工艺”课程之前开设,但这两门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担任教学[3]。先后同一关系模式是针对先后分别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但仅仅只是解决了课程之间边界不清和任课教师教学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而实验室利用率低和课程安排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还出现了以下新问题。
(1) 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该模式下,只有由服装结构和工艺两个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然而每一位教师的特长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适合担任“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有的教师擅长理论研究,适合讲解“服装结构”课程。如果由一位擅长工艺而结构一般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不仅“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后续的“服装工艺”课程,学生并不能制作出理想的服装,降低了学生学习“服装工艺”课程的效果,从而冲抵了教师的工艺特长。如果让擅长结构而工艺一般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制作出效果理想的服装,还会使学生怀疑教师传授的结构理论,这不仅未能充分展现教师的结构特长,而且还降低了学生学习“服装结构”课程的效果。
(2) 师资培养周期长,不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当办学规模扩大时,需要新增教师,而新教师可能只有一技之长,达不到服装结构和工艺两个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要求。很显然,该模式需要较长周期和投入资金培养师资,不利于扩大办学规模。
3. 合二为一关系模式及存在问题
合二为一关系模式是指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担任教学[1-2]。在该模式实施中,是以服装品种为单元分成结构部分和工艺部分并按先结构后工艺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显然,该模式与先后同一关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不但没有解决先后同一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反而又出现了以下新问题。
(1) 破坏了服装结构理论的系统性。该模式是以服装品种为单元分成结构部分和工艺部分进行教学的,使服装结构理论变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服装结构理论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服装结构理论知识体系。
(2) 不能准确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该模式因为将结构与工艺合并成了一门课程,所以在考核学生时只能给出一个总成绩,但总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结构特长或工艺特长,因此该模式很难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结构和工艺能力。很显然,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也不利于企业挑选人才。
此外,由于该模式固化了结构与工艺的先后关系,加之结构部分以理论为主,在时间安排上宜分散教学,工艺部分以实践为主,在时间安排上应为集中教学,从而使课程安排更加困难,必须通过增加实验设备才能解决。
二、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自主灵活关系模式的提出
自主灵活关系模式是指“服装结构”不再是“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服装工艺”也不再是“服装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这两门课程均为能自主开设的课程,能灵活地安排在一个学期的任何时间段内,其教学任务可由两名教师分别担任或者一名教师担任。
1. “服装结构”不必是“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之间的现有关系模式,均是基于对先款式设计、再结构设计与样版制作、后工艺缝制的服装制作过程的认识,认为“服装结构”为“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笔者以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通过研究服装公司样版师的学习成长经历,不难发现,除部分的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外,许多样版师要么是样衣工成长起来的,要么是传统“师徒制”培养的。这些非高校毕业的样版师,他们最初的学习阶段并没有系统学习服装结构理论,而是从学习缝纫开始,经过较长时间的工艺训练后,再通过系统的服装结构理论学习才成为服装样版师的。服装公司的样衣工也有着类似的学习成长经历,也是从学习缝纫开始的。另外,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懂得服装结构理论,也能依据服装样版或者服装结构图缝制服装。因此,有理由认为,“服装结构”不必是“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
2. “服装工艺”不应是“服装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
由于一件衣服版型的好坏是通过着装效果来评判的,这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服装工艺”是“服装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认识。但是对于一名初学服装工艺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制作出忠实于样版的服装的,这样其做出来的服装对结构理论的验证又有多大的可信度,这样验证的后果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怀疑“服装结构”课程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在有限的服装工艺实训课堂时间内,学生也不可能对“服装结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众多服装款式的结构进行一一验证。因此,“服装工艺”不应是“服装结构”课程理论验证的实践环节。“服装结构”课程的结构理论验证应该是本课程自己的事情,其验证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课堂上使用立体裁剪或者3D软件虚拟现实的方式来完成。
三、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程自主灵活关系模式的构建方法
1. 增设“服装工程制图”课程
现有关系模式之所以认为“服装结构”是“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必须用到服装结构图。但如果我们像其他工科专业一样,通过开设一门图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能力,就能完美地破解“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在课程安排上的先后关系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增设“服装工程制图”课程,其教学内容可包括人体测量基础、服装号型、服装制图基础、服装原型、服装结构图、服装裁片图等,主要培养学生看懂和绘制服装结构图的能力,并且为“服装工艺”课程提供实训所需的服装结构图。它是“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的先修课程,为学习这两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另外,它还是“服装CAD”和“立体裁剪基础”课程的技术基础课程。
由于“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增设切断了“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课程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所以“服装工艺”和“服装结构”就成为能自主开设的课程,能灵活地安排在一个学期的任何时间段,因而课程安排变得方便容易,实验室的利用率能达到最大化。另外,“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增设,能使“服装CAD”和“立体裁剪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大幅度提前。“服装CAD”和“立体裁剪基础”课程的提前开设,为学生自主验证“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提供了手段。
2. 改组“服装结构”课程的组成模块
为了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打版能力,在保证服装结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前提下,基于分层次和分阶段教学逐步实现教学目的的思想,改组“服装结构”课程的组成模块,将其划分为基本结构模块(女装结构Ⅰ、女装结构Ⅱ、男装结构和童装结构)、私人定制服装结构模块和创意服装结构模块。其中基本结构模块是必修模块,创意服装结构模块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选修模块,私人定制服装结构模块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选修模块[4]。
通过改组“服装结构”课程组成模块,可使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清楚明白,避免任课教师在学生初学“服装结构”课程时讲解特殊体型的补正、奇特服装款式的结构等内容。因为对初学者讲解这些内容,不但不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容易使学生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款式变化的结构原理都没有掌握。
3. 精选“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统一实训款式
“服装工艺”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工艺能力,其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工艺基础部分和常规工艺部分。工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手工工艺、缝型和零部件工艺,这已经形成共识。而对于常规工艺部分的教学内容,却存在着选择实训品种、数量及款式等方面的争议[4]。
在实训品种和数量的选择方面,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和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学习内容,我们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六个实训品种,将其分成三个单元并依次安排在三个学期进行教学。第一单元为直身裙和男西裤工艺,第二单元为女衬衣和女西服工艺,第三单元为男衬衣和男西服工艺。一般而言,通过这六个服装品种的工艺训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缝制大多数服装。
在实训款式的选择方面,许多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款式并根据自身尺寸制作服装,但这实际上是要学生做私人定制服装。众所周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做不了私人定制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做出来的服装穿着效果与愿望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在所难免,因为任课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对每名学生的样版提出修改意见,也不可能指导每名学生不同款式服装的工艺制作,学生之间也不能通过比较来相互促进。另外,实训款式不统一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考核学生。
统一实训款式,一方面可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样版制作阶段,依据的是“服装工程制图”课程提供的成熟的服装结构图,任课教师节省了大量讲解服装结构图的时间,有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指导每一名学生;学生也减少了在打版环节的投入时间,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工艺制作,所以容易获得满意的高质量成衣效果,从而增加学生对工艺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推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努力制作其他款式的服装,还会激发学生对“服装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有利于准确地考核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比较、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优秀的学生也会脱颖而出,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也能比较优劣,不同班级、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一目了然。
4. 厘清课程边界,明确任课教师责任
厘清“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边界至关重要,这是避免任课教师之间相互推诿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重点是讲解服装结构图的识图和绘图的普遍方法,“服装结构”课程的重点则是讲解服装结构原理及设计绘制服装结构图的方法,而“服装工艺”课程的重点是训练学生依据服装结构图完成一件服装的全套样版制作、缝制和整烫的能力。由于厘清了课程边界,因此学生是否能看懂并画出服装结构图是“服装工程制图”课程任课教师的责任,学生是否能根据服装结构原理设计绘制服装结构图是“服装结构”课程任课教师的责任,而学生是否能依据服装结构图将衣服做好,则是“服装工艺”课程任课教师的责任。
四、 结语
构建“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课程自主灵活关系模式具有可行性。在师资培养方面,该模式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增设的“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工作完全可由现有相关教师担任,不必专门培养师资。在教材建设方面,除需要编写“服装工程制图”课程的教材外,“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课程则可使用现有的教材,只需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小删减编排。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当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时,也无需大量增加用于学生进行工艺实训的平缝机,实验室利用率很高。在教学效果方面, 该模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自主学习能力、打版及工艺动手能力,学生能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教学效果显著。总之,实施“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课程自主灵活关系模式,能有效解决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难题,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并适用于高校服装类专业的各种办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