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02广州市海珠区聚德西路小学张新珍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文/广州市海珠区聚德西路小学 张新珍

《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如何理解基本的语文素养?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贴近生活,诱发写作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找兴奋点,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习作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一天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愉快、开心的,有烦恼、喜悦的,有难过、伤心的,以这些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又有所想、所感的内容为材料,让学生以习作来反映生活,用笔真实记录、表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进入习作状态,实现 “要我写”到 “我要写”的转变。平时的阶段练习和期末综合练习,习作的主题也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一见到习作主题就能使往日的生活积累涌上心头,浮现于眼前,产生 “我要写”的强烈写作欲望。

2.贴近学生心理

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亦可列举一些贴近儿童生活、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范例,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范例相近的人、事、物、景等,诱发想动笔写作的激情。探索、猎奇心理也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的探索、猎奇心理也会愈加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知,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少年儿童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来讨论、思考、辨析。

二、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1.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丰富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我校毗邻珠江、海珠湖、湿地公园,这里碧波万顷,万舸竞流,荷香鱼跃,水鸟纷飞,水草萋萋,是我校学生课余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写作素材的宝库。我们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春天,鼓励学生们到湖边欣赏垂柳,体会贺知章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命之美;夏天,陪伴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之美;秋天,带着学生到黄埔古港螃蟹塘口品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鲜味之美;冬天,动员学生们到江边领略江面的广阔和波涛的雄壮。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品味自然美景的同时,发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习作时有物可写,有形而绘。

2.体验生活

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习作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只有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有真切感受,他们下笔才能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了。每年的春游、秋游,或四季交替、景物变化分明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漫步江畔湖边,欣赏夕阳西照的余晖绚烂;欣赏海珠湖岛中央花海的缤纷斑斓;观察湖中荷叶莲花的春华秋实;让学生跟着父母到湖中下网捕鱼,到果园采摘果实,到湿地下农田耕耘播收,体验劳动的辛苦;周末假期,让学生激桨荡舟湿地,去发现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用眼睛细看,用耳朵聆听,用双手触摸,用内心感受。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让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习作时就能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乡特色和真情实感的《我的船头生活》 《水乡新变化》……作品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

三、强化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1.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训练学生能力

首先,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优美语句,学习作者的写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 (1)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作的方法,优美词句的摘抄,做好知识的积累。 (2)读课外书。广博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作文材料,还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 (3)教给方法。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如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等方法。其次,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做好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让学生补写或者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仿写;对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课文让学生改写。学习了名人传记,让学生写颁奖词;学习了名胜古迹,让学生写导游词。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2.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写作训练途径

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写作训练途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 “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还可以结合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写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实情感。除了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做什么、想什么,及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还可以指导学生读精品好书,看经典影视,组织学生创作书评、影评,写感言感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练习写日记、周记。记录每一天的亲身经历,感触最深、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要求不必过高,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专心去思考所见的事物,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四、多元评价,体验写作快乐

新课程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作文的修改也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把作文修改看作是再次完善、再次写作、再次创作的过程。把作文修改看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萌发写作欲望,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过程。故而,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习作修改与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的方式,采取多元评价,让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的修改、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作文的评价功能。

1.教师有选择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必做详细全面的批改,可以是有目的地单项批改,或字词错误,或遣词造句,或篇章结构,其它方面的问题暂可留存不改。教师作出客观的书面评价,或者委婉指出其不当之处,或者肯定其所取得的进步,并勉励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生作文交流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对于作文中精彩片段可让学生自读、议读互评,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习作装订成册,在班级中传阅。让学生充分感受写作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唤醒写作的欲望。

2.学生互评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同伴之间的交往,地位平等,思维自由活跃,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习作之间互评互改就是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互批互改,教其修改方法,明确修改要求。我一般让习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帮助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习作修改,他们会不遗余力地言传身教,帮扶作用明显。而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参与到同伴习作修改活动中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一些简单的单项修改,如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的运用、句子的通顺与否等,他们拿到真实可读的较好的文章后,有例可循,自然就会从中学到写法得到一些启发。可一篇作文由多人批改,也可一人批改同几篇作文。同伴之间修改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其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当然也可以谈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促进 “集体创造力”的发展,这往往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