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理行为对小学生习惯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018-04-02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小学潘慧铮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道德

文/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小学 潘慧铮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 “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行为倾向。甚至,有一些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是典型的脏乱差:课桌乱涂乱画;抽屉乱堆乱放;地板乱丢乱扔。

为什么出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是因为这些小学生没有自学、自理能力吗?

二、机理分析

(一)童年期的一般心理特征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 ,这是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 ,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小学期。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感兴趣东西,也要学习不感兴趣但却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与游戏相比 ,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2.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以后 ,儿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 ,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责任心、意志力、个性等都得到了发展。

3.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开始有意识反省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涉及到心理品质等内在的东西;开始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试图通过获得同学、家长、教师的称赞、尊重、信任来构建初步的社会性自我,并且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学会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来调整自己的心理过程与行为。

(二)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6到11、12岁儿童的道德认识有一个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8或9岁以前属他律道德阶段,9或10岁之后,儿童的道德认识开始进入自律道德阶段。根据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三)家庭背景的示范性

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明显减少,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此阶段更多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另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6岁以前父母可以控制,6-12岁是共同控制,而12岁以上,则是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如今科技发达,优越的物质生活给幼儿带来了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父母又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短。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关系,时常会更换工作环境,从而导致孩子也不断地更换校园,将一些坏习惯、坏脾气带到校园,从而来掩饰恐惧心理。而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漠视家长会的联系沟通作用,常常迟到、缺席,甚至没有任何音信反馈。

(四)校园氛围的引导作用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学校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就会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如窗明几净,小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井井有条,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

三、解决策略

(1)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学校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儿童。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而又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应如此。切忌用孩子的短处去比别的孩子的长处,家长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进步的希望,保持兴趣和激情。

(2)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3)发挥儿童自身主观能动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占90%左右。这些少年儿童,大多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別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和研究矫治学生行为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我国德育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小学生身体快速成长,尚无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周边影响,自控能力有限,可塑性强,接受周边事物能力强。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是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小学生尤其受学校教育影响重大,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形成合力,向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新主人,只有在这种合力不断实践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4)运用5S管理,促进行为习惯从整理到素质的升华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①整理、整顿、清扫

课桌虽小,作为学生最亲密的学习物资与条件,如果杂乱无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还隐藏了很多影响学生健康的隐患,势必对学生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首先让小学生将所有的物品区分为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马上扔掉——整理 (1S);接着把留下的依照规定的合理位置放置,并明确标识,每一物件都在其位,做到举手可得——整顿(2S),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将学习场所进行清扫(3S),创造了一个洁净、幽雅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②清洁

学生每天净化教室,维持上述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并保持清洁 (4S)状态。制定清扫的标准并保持,这是5S得以推行的关键。5S要求设定最佳工作程序和标准,做到一眼就能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日常管理 “有章可依”。 我们制定了一套相关的制度如学生考核细则 、行为文明规范评比办法、班级规范化布置要求等。在制度执行方面强化 “三定三到位”,即定标准、定时间、定责任人;检查到位、监督到位、奖惩到位,做到 “有章必依”。

③素养

每位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做事,内化成一种本能和教养——素养 (5S)。文明的人是文明管理的根本保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注意仪态、仪表,不乱扔乱抛、不随地吐痰, 保持环境的清洁,不是一朝一日的事,养成好习惯要持之以恒。

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管是为了不管,这才是我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管理的最高境界。5S活动的推行要达到像我们每天洗脸、刷牙的习惯一样自然,不做会觉得不舒服。所以,抓 “5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要内化为人的本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从而实现自律,这是5S管理的精髓,也是5S的起点和归属。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