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立体教学法探微

2018-04-02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小学胡铁环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敬亭山语感李白

文 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小学 胡铁环

我国历来有 “诗的国度”的美誉。从 《诗经》 《离骚》到唐诗宋词,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让学生学习、吟诵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能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最新最火的电视节目 《中国诗词大赛》,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诗词积累的重要意义。

一、以 “诵读”为根本,感悟语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通过读,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揭题后教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的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逐步做到流利地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品读、探究,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句虽在写景,但更主要是表达一种留恋的,伤感的情绪,要读得缓慢、悠长;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曹植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愤然,从而读出无奈悲愤的语气。学生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范读一遍,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当学生对诗人欣喜豪迈的情感只能意会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能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又如 《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隐含的诗人凄凉的忧伤也可由老师范读来传达。

第三步是 “吟诵”,让学生在吟诵的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加强诵读指导,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又能从学生诵读的语气、声调中反馈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真切感受,同时,这一方法也是学生阅读课外古诗中最可操作的方法。当然,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乐曲欣赏或PPT等教学辅助手段,物化诗境诗情,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以 “品读”为主导,积淀语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存在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儿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在能力,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挖掘出来。通过充分地读,加强“读”的有序性、目的性。在语感训练的诸多方法中,引导学生品读,可达到 “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信手拈来,诗为我用”的境界。学习时,在初步感受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础上,反复 “品”,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字词的品析。古诗语言精当确切,凝炼含蓄。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词一字用得特别妙,特别传神,著名的例子如贾岛的 “推敲”。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认真推敲、细细品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关键字、词上 “咬文嚼字”,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如 《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写出了春风江南的动态美、色彩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再如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句中的“铺” “弄”二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这些词中哪个词最能传达诗的意境?为什么?通过比对,想象,体会出 “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草地的茂密和平缓, “弄”字写出了笛声的悠扬,牧童的顽皮。其它如 《村居》 “拂堤杨柳醉春烟”句中一 “醉” 字, 《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 “裁”字等也可这样处理。

意境的品味。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仅二十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教师要以此发掘诗的内涵,深入诗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李白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李白会对敬亭山诉说些什么?敬亭山会如何安慰李白?从而体会李白的孤寂与闲适。

语言表达艺术的品鉴。引导学生学会诗意的表达,可以这样举例说明: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读过诗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 “哇,好多鸟!哇,真好看!”一度很热的网络流行语 “你咋不上天呢”,最先是谁创造的呢?正解: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学生在或高雅或平庸的例句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学习诗词的兴趣。

三、以 “绘境”为辅助,形成语感

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诗中的语言形象。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先让学生理清这是一首送别诗,人物是李白和汪伦,事件是汪伦送别李白。其次,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亲朋好友送别时的情景,想象:两位诗人在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哪些动作?表情怎样?通过想象,一幅鲜明的“送别”图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诗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诗人一同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深情友谊之中。也可借助已学过的古诗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会如何思亲,遇到年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

充分运用课件,营造特定氛围,增强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诗境诗情。如 《长歌行》一诗教学中,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轻声朗读几遍,再以课件出示课后思考题:诗中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事物来说明青春短暂易逝?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接着课件再出示“晶莹的露水” “碧绿的葵菜”“明媚的春光” “奔腾的江河”等图片,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理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悟诗情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猜你喜欢

敬亭山语感李白
独坐敬亭山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敬亭山》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