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018-04-02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胡海璇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文/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 胡海璇

数学学习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时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有价值,浅显易懂,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笔者以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开展研究,探索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一、利用生活实物,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教材已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了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魔方等实物的形状,指出其长、宽、高及棱长的练习;容积与容积单位的学习,则结合眼药水、果蔬汁、绿茶等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并建立相应的容积单位的表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或创设更多的实际,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进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对展开图的观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有一个环节让学生可以从 “立体”过渡到 “平面”,这个 “职责”就由生活中的各式纸盒承担了。教师让学生在家里带来一个牙膏盒、药盒等纸盒作为学具,先指导孩子在原来的盒子上标出 “上、下、左、右、前、后”等6个面的名称, 描出 “长、宽、高”各一条。接着,沿着一条棱把纸盒打开,当然要把连接处剪去,剩下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展开图。然后,利用这个生活学具进行观察学习,重点解决 “展开图中6个面的位置关系”、“实物图与展开图中长、宽、高的关系”、“凹位相邻的两条边其实是同一条边”等。这个生活中的学具比贴在黑板上的教具,投影在屏幕上的动态图更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更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二、提供仿生活素材,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 “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推导出公式。有的老师嫌准备学具比较麻烦,于是让学生去观察课件的演示或观察老师的演示,认为这样演示学生就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其实学生只看到长方体的一面或两面的方块,对长方形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一味死记公式。而作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仿生活素材——学具,首先让学生用若干块小方块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再经过多次反复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作有意识板书,这些活动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三、创设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 “木匠教学法”很成功。何为 “木匠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学做木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开展学习。 “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研究 《长、正方体特征》前,教师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这时学生就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正方体到课堂时,长、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老师只需作归纳总结的工作就可以了。

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认识体积单位”这一知识点中,体积单位大小是很抽象的,虽然书本也有一些生活的例子,但还不够充分,为了让学生有更具体的感受,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标准的体积单位后,可以增加以下环节: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差不多大的?邀请同学们到1立方米的 “家”里坐一坐,看看可以容纳多少同学?老师说一个物体的体积,让同学找找是课室里的什么物体?通过看、找、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还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五、延伸数学课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教材非常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设计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计算小卖部柜台需要多少米的角铁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练习。但这些也只是笔头的练习,老师可以增加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如学完了 “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去包装礼物,让他们边动手边思考,如何节约包装纸。学习了 “长、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出谋划策,使学生能切实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过程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此为指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将数学过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学具正方体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