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黑板妙用的探索和实践
2018-04-02夏小琼
夏小琼
黑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直以来,毫无疑问地成为教师使用的专有工具。三尺讲台上,教师用一支粉笔在这块黑色的“一亩三分地”上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归根结底学生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地让位,向学生开放黑板这块展示自我的空间,让黑板热闹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让黑板成为学生体验探究的乐园
新的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学生更想写的内容”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学生内心所感兴趣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所乐于表达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亦是如此。
例如,在写《画鼻子》这篇作文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没有鼻子的脸,对学生说:“现在,我把黑板交给你们,请你们把鼻子画出来。”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又说:“不过,你们必须蒙上眼睛来画鼻子。”全班一片哗然。被点名的学生蒙上眼睛战战兢兢地摸索着上了讲台,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他的神情动作,上台的学生由于看不见,把鼻子画得惨不忍睹,课堂上笑声一片。活动结束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画鼻子”,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因为亲身参与体验,学生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比平时精彩。教师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巧妙地发挥黑板直观的功用,把黑板变成了学生游戏的乐园,让他们在游戏中不仅体验到乐趣,而且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也爱上了写作。
黑板反映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生活,板书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板书可以适当开放。
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学生在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小河,标出水流方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狼和小羊应该分别站在小河的什么位置?理由是什么?读完课文后,请学生在黑板上的小河边相对应的位置贴上狼和小羊的图片,说出贴的依据。学生在操作和讲解过程中,很容易就理解了文中“上游”“下游”“倒流”的意思。这种参与板书的行为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文本。
二、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传统的生字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其实,在教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后,就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自主学习生字。
例如,教师可在班级黑板的一角画一棵“苹果树”,当即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苹果树”上就会结出新的生字“苹果”,在进行新课生字教学时,教师就可请学生来做“摘苹果”的游戏。被请到的学生从“树”上摘下一个生字“苹果”,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学生分析认识这个生字。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他所教的生字,那种专注的神情俨然就是一个认真而又自信的小教师在黑板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
又如,在教学“青”为字根的形近字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若干个“青”字,请学生用彩色粉笔为这些“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并在黑板上给变形后的字设计名片,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来凸显这些形近字的偏旁特点,学生设计了“晴—青”“睛—青”“情—青”……这样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偏旁与字义本身的内在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枯燥的识字学习也变得有趣了。
三、让黑板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天地
每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是我们班的“每日一诵”时间。每日一诵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经典古诗词、小古文、优秀诗歌童谣等。每天的诵读内容由班级的学生轮流精选推荐,提前由学生抄写在黑板的侧边。此时的黑板成了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源泉,是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平台。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与人共读的习惯,他们在诵读中领略了母语的魅力,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了条件。
课下,班里的“黑板使用权”是自由而又开放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黑板上比赛书写新学的生字、生词、古诗等。在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在黑板上比赛写有关秋天的词语: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等。在词语专项复习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又在黑板上写起了成语接龙:扬眉吐气—气象万千—千辛万苦……在黑板的另一边则是书写叠词大PK:考虑考虑、清清楚楚、白茫茫等等。台上的学生暗暗较劲,台下的学生或是点评纠正,或是默默摘抄。这样的开放形式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黑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天地,使课堂内外充满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内,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收获。
四、让黑板成为学生训练提高的阵地
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雨点》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下雨情境)调皮的小雨点总是趁云朵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来到我们身边。(在黑板上画一片大大的云朵妈妈)”教学结束时,我又设计了启发想象的环节,训练语言,先进行语言引导:“小雨点告别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旅行,那么,这一次他又会落到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接着出示句式:“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生交流后,让他们把所说的句子写在雨点形状的便利贴上,然后自己贴在黑板上“云朵妈妈”的下面。我随机挑选一些学生朗读并加以点评。被叫到朗读的学生既兴奋又激动,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可爱的小雨点。这种看似平常的说话、写话训练,以师生合作的形式在黑板上画画、粘贴展现出来,操作简单却新颖有趣,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爱表现的欲望、被认可的期望,又不露声色地完成了课堂语言训练的教学任务。
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黑板就是最好的反光镜。因为汉字书写速度慢,板演内容多而繁等原因,在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就省去了板演这一环节。殊不知板演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新学的古诗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可是让他写在黑板上,就有可能会出现许多典型性的共性错误。在板演结束后,用教师评析、师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完成对板演结果的评价,这样的板演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诊断和矫正的空间,而且也为学生创造了表现成功的机会。
教师让位,开放黑板,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积极性,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实践。只要教师不懈努力,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就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