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探析
——以阿坝州尕兰村为例
2018-04-02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以藏族、羌族和汉族为主要人口,其中藏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阿坝州境内现共有36个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马尔康县、理县和九寨沟县。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称为嘉绒藏族[1]。马尔康市包含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亦称“四土地区”。尕兰村便位于马尔康市党坝乡东部,距离乡政府9公里。
藏族传统村落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周围环境的变迁所保留下来的村落,保持了藏族原有的建筑传统、历史文脉,延续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至今仍有人生活的村落[2]。
二、尕兰村人居环境概况
(一)村落环境
尕兰村始建于元代以前,以前是过去党坝土司官寨所在地,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村落平均海拔在2700米以上,属于山原地貌,即丘原与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山脊多成猪背状或马鞍状。村庄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大草坝,草坝中间是清澈的盘龙河。盘龙河与大山的交汇处是盘龙河峡谷,与周边山势相得益彰形成了仙女瀑布和圣泉,山顶还有天然湖泊及高山彩林。
(二)建筑形式
村里的民居多建在山脚和半山腰处,沿着等高线和道路分布,部分新建房已迁至大草坝的边缘处。现有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皆为石块拌泥砌墙建造。房屋形状主要以平顶式碉房为主,建筑形式为平面呈长方形或近方形,层数多为三层或四层。底层作畜圈,二层做厨房、库房和住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顶层后半部人字形顶房作粮食杂物库房,前半部分为晒坝。厕所都紧贴二楼外墙悬挂建在房外,也有一些未养牲畜的居民在底层修建厕所。
(三)文化遗产
尕兰村历史文化丰富,屹立在西面青龙山顶的碉楼是党坝土司勒得官寨的遗址,始建于清末;村委会旁始建于清末的青轲轮寺也在不断修复中。嘉绒藏族传统节日如看花节、代汝节等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外出工作的村民也在节日期间回家庆贺。他们在中央大草坝里搭上帐篷,摆上美酒佳肴,着节日的盛装,参加各种活动。最值得观赏的节目便是嘉绒藏戏,主要分布在历史上的藏东嘉绒十八土司区域,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藏族居住区。由于历史原因,嘉绒藏戏已逐渐失传,如今只有尕兰藏戏保留下一些重要传统剧目,有《老夫与少妇》《猎人与星星》《阿尼郭董》(又名《英雄战神降妖魔》)等,人们都称尕兰藏戏是嘉绒藏戏的活化石。
三、人居环境问题分析
(一)环境污染突出,卫生条件待改善
尕兰村地处高山,交通不便,没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对于废弃物的处理便是堆积、焚烧等,污染大气严重。村民也将马匹和猪散养在大草坝里,牲畜随处排泄,道路和河流里满是粪便,夏季恶臭连连,蚊蝇满天,破坏村落景观。由于人口居住分散,生活污水也没有经过统一处理,都直接排入土壤和河流中。虽然河流看起来晶莹透彻,但水中沉淀了不少玻璃碎片、杂物,溶解了细菌,造成水体进一步污染。
(二)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完善
尕兰村网络、水、电全通,家家户户也装有太阳能。但其他设施并不完善,村庄正在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加强各项设施建设。目前从党坝乡通往尕兰村的道路仍然是碎石泥路,可通行汽车,但安全系数低。村里已硬化一条主路,路面没有进行及时维护,路况较差。道路两旁有简单的藤蔓装饰,未布置路灯。现有游客接待区简陋,食宿不便,公厕没有冲水设备,不能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三)建筑风貌不协调,内部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
尕兰村的传统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着精湛的建筑及装饰工艺,保护价值极高。不过部分年代久远的建筑已空置,无人居住,经长年风刮日晒已经有些破损腐朽,建筑上的一些雕刻挂落,一座碉楼只遗留下残垣断壁。还有村民自发使用新建筑材料修建现代风格的住宅,与村落的整体风貌不协调。也有些建筑内部功能区浪费,底层未喂养牲畜,混乱堆放杂物,有火灾隐患。
四、优化村落空间、构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一)改善村落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
要使尕兰村能吸引游客驻足观光,必须先保障村落环境舒适,风光宜人。将村内牲畜圈地统一散养,使农村的禽畜养殖从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排泄物统一科学处理,清理河道杂物。基础设施的改善应该以维护村落整体风貌为前提,各种电线尽量埋底铺设,避免乱拉乱扯;疏导排水沟渠,避免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硬化道路,打造景观小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可重复利用的,余下的填埋。还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医疗救护点及环保公厕等。
(二)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提升居住品质
传统村落的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之一,所以对当地出现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村落整体格局风貌不符的改造与更新要严格管控与引导。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功能转换,实现积极的、创意性的利用。
(三)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共建可持续村落
村庄人居环境的任何改造与发展都必须以人文,以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村落的更新及各项建设。同时更需要规划师与建筑师对各人居环境要素的深入调查研究,对尕兰村进行合理规划与打造。总之,只有管理者、规划设计者以及使用者共同协商合作,才能推动尕兰村的良好发展。
五、结论
本文对尕兰村人居环境要素优化途径的初步探索表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仍然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村民思想意识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失,建筑破损、文化与技艺面临消弭等,亟需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途径与策略。正在进行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或许会为尕兰村的未来开辟一条新的出路。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尕兰村的环境或许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这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传统村落发展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未来藏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应以和谐人居为发展内涵,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争取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和村民的积极参与配合,顺利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季君.西南民族戏曲地理分布与地域性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06):31-36.
[2]金鑫,樊国盛,陈坚.从泸沽湖旅游开发谈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