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困境与对策
2018-04-02王永进黄核成
王永进,黄核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话语是人们交流的媒介与工具。话语权是指人们言说的权利与权力,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建构起来的,由话语主体(谁在言说、向谁言说)、话语主题(言说的内容)、话语载体(言说的媒介、途径)等要素构成的体系[1]。国际经济话语权,主要是指具有主权国家根据国家经济利益而制定的策略,积极参加与国际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国际事务,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权利和权力。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话语权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话语权中拥有绝对话语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话语权的博弈中日益被边缘化。因此,增强中国的国际经济话语权,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的困境
(一)话语主题的有责无权
话语权的主题就是话语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上,所有的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一直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应有的角色。然而,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现有的国际经济制度都被深刻地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志的烙印。当今,西方国家不但垄断着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载体: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而且还左右着一些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主题诸如国际经济体系的制度、结构、标准等。因此,中国面临着一种困境:即只有大国的经济责任,但无国际经济话语权。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和发展中国家都要求中国“买单”和“开支票”[2]。如TISA谈判及美式FTA高调要求技术中立性。然而,在实际的经济交往的过程中,美国凭借其所主导的FTA条款中的劳工、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经常对中资企业实施技术封锁[3]。
(二)话语主体的西强我弱
话语的主体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主体格局总体形势呈现西强我弱的态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占据着明显的话语霸权地位。众所周知,在WTO多边谈判中,只有某些被邀请加入“绿屋谈判”的国家才有资格提交与决定总理事会或部长级会议表决的文本;根据IMF相关规定,美国在IMF中拥有16%表决权。因此,美国在IMF表决中拥有一票否决权。FTA的绝大部分制度与框架,基本上都是以美国双边投资协定(BIT)及FTA范本为原型,体现了美国高度的制度控制力。2006年,欧盟推出“全球欧洲”的战略,其主要政策就是将与欧洲经济与战略上关系密切的伙伴作为经贸合作的优先事项。因此,在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主体当中,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国际经济利益博弈中的“局外人”,被迫遵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它们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规则,过着“逆来顺受”的日子[4]。
(三)话语载体的西众我寡
话语的载体就是话语的场所与媒介。“二战”之后,国际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体系,拥有诸多的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载体。主要包括:“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协议(TPP)”、“跨大西洋战略伙伴协议(TTIP)”为代表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及“服务贸易协议(TISA)”、“投资框架协议(IFA)”、美韩 FTA、欧加综合性经济贸易协议(CETA)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WTO下的TISA、IFA“俱乐部”等形式,借此来规避“协商一致”原则,那些被排除在“俱乐部”等机构以外的国家将不得不付出越来越高的后加入成本。
(四)话语传播的弱语与失语
中国话语传播的弱语与失语削弱了中国经济话语权扩张力,也限制了中国经济话语对国际社会应有的实际效果。其一,在话语权传播的内容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抛出“人权”、“人民币汇率”等话语主题,让中国疲于应对。其二,在话语传播的广度上,中国对已拥有的某些领域里的话语权有时没有能够拓宽其范围,如有关贸易保护主义、高科技转让与交流、南北贫富差距等问题。其三,在话语的传播效果上,中国所表达的国际市场定价与利益分配、气候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经济话语往往缺乏影响力或影响比较有限,如目前国际上同行的碳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具有话语权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都来自欧洲的国家和地区,而CDM之外的VCS、黄金标准等也都由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5]。
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困境主要来源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因素。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话语权占优势而不断刷新一些不利于中国的话题,而有些国家或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而运用经济区域集团化、“反倾销”的手段打压中国对外贸易。就国内而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环境保护、社会贫富分化、人口压力和劳动力再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缩小了中国国际话语拓展的空间,也削弱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感召力。
二、提升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话语主体关系,构筑话语联盟
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体系中,往往会对话语权的主体的身份及权力进行“法定”分配。它将决定谁有权提出话语的主题,谁能够行使决策权、执行权或裁判权,使用谁提供的规则,以此作为评价国际经济事务的有效性及合法性的标准。
1.明确中国的话语身份。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中国当前还不能够成为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主导者,而是伴随着经济崛起,试图变革现有经济秩序、建设性地参与现有经济机制的新兴的话语国家。因此,中国在国际经济话语权体系中的身份可以定位为变革者。换而言之,对于中国而言,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话语权体系中的话语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与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形成最广泛的话语统一战线,构筑话语联盟,重点与话语弱势国家结成联盟以产生一致性话语,以有限的话语资源来推动国际话语权改革。同时,中国还需要和话语均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合作,如利用G20峰会与金砖国家合作,利用RCEP与日本、韩国、东盟、印度、新西兰合作。在保障国家利益的的前提下,还要努力与话语强势的国家形成战略联盟,如吸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加入亚投行。
2.转变中国的话语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其一,要实现“现秩序维护者”向“新秩序推动者”的角色转变。中国要向世界展现自己应有的大国风范、胸怀、气度,对中国之外的文明要有包容性,求大同存小异[6],更多地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全球经济制度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倡导与提出成立与全球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机构与组织。其二,从现行的国家经济话语权体系的参与者到构建者的角色转换。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中国应该从国际经济体系的参与者、执行者向构建者、引领者转变。中国必须切实履行“责任共同体”的理念,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进一步强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形象,拓展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的空间和领域,实现从国际规则的参与者、执行者向构建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3.制定中国的话语策略。在构筑话语联盟的过程中,中国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话语对象制定话语策略,根据话语对象的差异调整话语主题。对于话语弱势的国家,中国要在商贸往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实现对本国有利的FTA规则输出;对于话语均势的国家来说,中国在与他们进行话语博弈的时候,应重点针对共同利益进行挖掘。如针对TPP国有企业竞争有关中立规章制度方面,中国可与国有企业较多的欧盟、金砖国家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法国、德国等构筑话语联盟,联合抵制FTA条款中不利于国有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话语强势的国家,一般来说,针对美国主导的FTA的规则,中国应采用“以退为进”防守型策略,在FTA规则中努力规避因过度开放而损害中国经济、安全等利益的规则。如2015年,中国先后与韩国、澳大利亚达成FTA,并加快了中美BIT、中欧BIT谈判,中国在坚守利益、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接收他国的诉求。
4.培育中国的话语关系。增强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中国还应培养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意识,如互信、互利、情义、共赢等,使中国可以掌握、塑造一种至少为亚洲国家所能普遍接受的话语。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在“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理念、“惠及周边”思想、“搭便车”思想,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周边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周边国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一带一路”方案,就是这些理念与思想的具体化。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的就是“互利共赢”。后来,中国在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责任共同体”的国际理念。这些理念与思想就是在利益分享和利益共损的框架下,通过互惠互利和经济融合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构筑一种平等、互助、共赢的话语主体关系。
(二)正确的设置议题,优化话语的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国际经济话语议题设置、国际经济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增强全球经济话语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夯实中国经济话语权的物质基础。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建设,这不仅是富民强国之本,也是中国经济话语权走向世界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中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是推动关键性、战略性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和突破,在这些领域抢抓机遇,占领技术制高点。二是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培育诚实守信、包容失败的创业社会氛围,形成能够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现代福利制度。三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经济体系为参照,倒逼国内现有经济机制改革,有效实现国内政策、企业决策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相互衔接[7]。
2.打造中国国际话语的核心内容。打造中国国际话语的核心内容,即通过传播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中国政府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国情、经济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经济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发展、民主、进步的形象。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具有“国际话语”特性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依据“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同时,面对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还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和“共赢”等理念,也反映了中国努力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建设者、话语内容的建构者。
3.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话语权的重要指标,也是主权国家综合实力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体现。国际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不同的主权国家可以共享的资源、商品、服务以及遵从的相关规章体制、经济理念、政策体制等。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努力通过提供国际社会公共品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中国发起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智慧、诚意和能力。同时,中国在亚太自由贸易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机构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制度,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中国获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把“与国际接轨”作为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的战略,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与策略,都体现了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思想,通过“接轨”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融入国际社会”的思想。针对由来已久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采取的策略不是对抗与回避,而是采取逐步“融入”的方式,努力使国内贸易经济制度与国际经济制度相衔接,而逐步进入世界经济格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期,中国甚至通过先期接受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来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引入“深水区”。未来,中国必须设置与本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主题,逐步实现转守为攻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8]。
(三)搭建话语的平台,拓展话语的载体
话语的载体就是话语传播的媒介与平台。中国不仅是世贸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经济话语载体的重要成员,也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兴国际经济机构的首倡者。
1.继续发挥金砖国家组织的协调、引领作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弊端进一步呈现。对此,现有国际经济体制却不能够提供令各国满意的解决方案,国际经济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金砖国家组织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推动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重振经济发展的国际平台,金砖国家组织也是金砖国家主动倡导国际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推动人类文明对话的载体。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法召开的金砖国家组织峰会上,中国提出,在金砖国家之间应该“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构建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构建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构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今后,中国应充分利用金砖国家组织这一平台,在遵循“四大伙伴关系”框架下,全面落实金砖国家组织合作机制,积极发挥经济大国的引领作用,推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为打造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2.进一步扩大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平台。近年来,全球气候存在逐步变暖的趋势。为了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付人类共同的威胁,2016年11月,20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是各国治理气候变化重大成果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巴黎协定》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对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进行了规划。中国政府不仅批准了《巴黎协定》,而且向全球尤其是西方国家释放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坚定信号与承诺。当前,中国依照《巴黎协定》,坚守承诺,坚持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依照巴黎大会授权,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后续谈判。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领域,中国将积极实行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坚守碳排放承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3.加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影响。2010年IMF份额和治理改革后,中国在IMF份额占比将从3.996%上升到6.394%,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股东。2010年IMF份额与治理改革的大幅提高了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尤其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今后,中国要以IMF为平台,积极对IMF的成员国或地区的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包括财政、货币、汇率政策、金融制度,推动这些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还应积极为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融资,以优惠条件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积极向成员国提供无偿技术援助,帮助成员国改善机构治理。
4.积极地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的直接手段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大陆不但要加强港澳台在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而且要逐渐超越CEPA、ECFA,建立与形成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华自由贸易区。在中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共同参与TPP谈判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布局的问题。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可以将中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为两岸共同市场,以两岸共同市场的名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FTA,这样既可以压缩台湾以FTA之名进行国际政治操作的国际空间,也可以将台湾地区的活动及影响严格限制在经济事务中。中国要争取建立一个东亚大国间的高标准FTA,如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构建亚太自贸区,为亚太甚至为全球的自贸区谱写“共同制定的规则”[9]。
(四)积极扩大对外宣传,提高话语的传播效果
积极开展话语权对外宣传工作,扩大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1.不断提升对外宣传水平。增强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宣传能力,传播中国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政策和诉求。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其一,话语传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西方国家不断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应该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发展理念、优秀文化、和谐声音,讲清楚中国关于全球经济发展共赢的理念、主张和政策。其二,话语传播范围要具有广泛性。中国关于国际经济话语的主张与诉求,要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仅要努力在发展中国家传播,更应该克服困难在发达国家中传播。其三,在话语的传播方式上,中国国际经济话语的传播既不能用高高在上的语言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也不能用低声下气的语气回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端指责与质疑,要旗帜鲜明地唱响中国声音,要理直气壮地讲述中国故事。
2.面对质疑和发难,要敢于发声。“一带一路”方案施行不久,英国《金融时报》对“一带一路”持较为鲜明的“质疑加否定”的态度以及对我国经济实力和贸易表现出一种不情愿的承认。《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呈现出其一贯“明中实贬”的特点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提出种种质疑和焦虑。针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我国宣传机构要搜集、整理来自某些外国媒体的最典型的质询,要用具体的事件、精确的数字、生动的图表来回应国际舆论界的种种质询,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那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要进行反击。
3.利用信源优势,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在国际的各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东道主国家最大的信息优势就是信息来源和渠道的自主性。这些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争夺往往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外媒在报道时,往往会引用东道主国家的政府声明和官方态度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这是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行业准则。因此,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中国作为国际公共品或者国际会议东道主国家,中国明确的态度与倾向、畅通的传播渠道、出色的传播能力将可以形成有利的信源合力,影响甚至左右外媒报道的内容与构架。
4.加强国际媒体互动。在国家经济话语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中国国内一些媒体自我发声,难免有一家之言的嫌疑。因此,中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与外媒进行充分互动。一方面,我国必须对既有的外国新闻报道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外媒报道的新闻风格和新闻框架,并将其融入到我国的跟进型报道中,并根据外媒的立场、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应。另一方面,我国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以及多媒体工具,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与国外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影响对方的报道框架。对于中国作为东道主国家举办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主场报道的优势,积极与全球媒体进行合作,共同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10]。
三、小结
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是中国走向世界、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中国必须强化话语的主体地位,构筑最广泛的话语联盟,增进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国必须提高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优化话语的主题;中国必须借助国际经济机构与会议平台,拓展话语的载体;中国必须注重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化,让世界准确、及时地理解中国的经济话语。通过提高中国国际经济话语权,让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建立新兴的国际经济秩序做出积极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