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词学习现状分析及学习方式探究

2018-04-02

师道(人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手抄报古诗词诗歌

徐 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将语文课程定义为 “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歌鉴赏教学也应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展开,尤其倾向于审美鉴赏与创造,但目前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高中阶段古诗词学习现状

现阶段高中语文诗歌学习方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依教材逐篇学习、按考点进行专项学习和按个人兴趣自由感性阅读。前两个方面是课堂语文诗歌学习的主要方式,后者则多在课外进行。

课堂的诗歌学习多采用传统的依纲据本的形式,结合必修和选修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逐篇学习。分类的形式则多按作家作品或诗歌题材。这样的学习方式侧重文本细读,对单首诗歌的解读性较强,但整体诗歌学习的系统性较弱。

按考点进行专项学习多集中在高二高三阶段,依据高考考纲,从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入手,按知识板块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侧重题型训练,注重对应试技巧的掌握,对诗歌的鉴赏有所涉及但总体偏弱。这种鉴赏性的欠缺又增加了学生诗歌阅读的难度,使学生对诗歌阅读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感性阅读诗歌多以课外阅读的形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从学生个人兴趣出发,侧重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偏弱,而且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零碎的阅读为主,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会有所欠缺。

从以上现状来看,高中的语文学习目前存在着系统性不强,鉴赏性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等问题。而课程标准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强调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诗歌学习有必要加以改进。

二、高中阶段古诗词学习方式思考

1.以广泛阅读奠定古诗词学习的扎实基础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多次谈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强调语文课要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知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们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阅读的形式可以是开设阅读课、学生自主阅读、师生共读、开展古诗词阅读讲座等。

开设阅读课是由学校组织,以课程安排的形式,给学生指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由学生自由阅读的一种形式。李希贵老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尝试从每周6节语文课中拿出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由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应适度向课外延伸。教师应适当地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指定阅读的篇目,用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阅读的指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思考,广泛阅读。这也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围绕那些既有社会意义又对学生个人有意义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而不是围绕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来阻止教学。问题不会只有单一的答案,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在讲授 《孔雀东南飞》时,笔者设计了四道探究题:①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的原因探究;② 《孔雀东南飞》多重主题探究;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否过于脸谱化?为什么这样处理?④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要求焦仲 卿休妻?⑤古诗词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女性形象?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除了需要精读教材中的文本外,还需阅读同类题材的作品、分析鉴赏类的作品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将对古诗词的学习走向深入。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小测试、小论文、小竞赛等方式评价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进行诗歌理论介绍系列、名家名篇鉴赏系列、古代风俗文化系列等专题讲座,深度解读作家作品,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2.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驱力。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展古诗词活动正是给学生创造诸多实践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诗歌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开展名家名篇鉴赏、分享、交流,诗歌流派探讨或者其他专题研讨等研究性学习,结合诗人创作的诗词绘制诗人生平地图,进行古诗词手抄报设计、开展古诗词竞赛、古诗词吟诵活动等。古诗词特有的音韵美使它们适合吟诵,适合演唱。吟诵活动的主题可以是春、夏、秋、冬季节系列,可以使边塞诗、游子诗、爱国诗等题材系列,可以是清明、端午、重阳、元日等节日系列,还可以是以诗人生平经历串起的名家系列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笔者现以古诗词手抄报设计活动为例,简要谈谈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论模式,如何开展古诗词手抄报设计活动。

第一步,引出学生的 “朴素概念”。建构主义理论中的 “朴素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以前头脑中已经具备的相关理解和认识。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古诗词创作及手抄报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形成共同的 “朴素概念”。

第二步,提供学生概念再构成的实践。每位学生独立创作一首古诗词,经小组成员筛选后挑选一两首集体修改,然后以之为主要素材,再辅以其他与古诗词有关的资料设计手抄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创作欲望,各小组的设计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小组是选择一个词牌名介绍它的起源、发展,并选择几首代表作进行推介。有的小组是进行诗人介绍,有的小组是诗词格律介绍或者诗歌源流介绍,甚至有个别小组介绍了有关诗词创作的能够自动检查平仄、辅助填词的应用软件。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第三步,提供学生新的见解的应用机会。各小组的手抄报交流展示后,学生对古诗词创作的 “朴素概念”已经形成了新的见解。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对手抄报尤其是创作的古诗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创作的古诗词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如有一名学生结合自己游南沙十九涌巷的感受写了一首 《蝶恋花》: “迷津旗卷千疏侯,放缆渔舟,破浪长风骤。红虾白鲈堆青蟹,碧海金风翔海鸥。 琳琅市列客云稠,甜瓜脆藕,暗暗清香透。分携先期好景日,玉轮共醉潮生后。”同学给这首词的点评语是: “千帆破浪,鱼虾蟹鸥,甜瓜脆藕。南沙之繁华富饶、人民生活和乐富足之景尽在眼前。”另有学生作 《浣溪沙》: “和风吹开锦衾梦,微雨淡入落花愁,细细芽拂春衫青。 桃花春水深浅绿,泼碎浮萍双鲤追,平桥斜照伴影归。”学生点评: “桃花逐水,微雨落花,少年青山薄。初春淡淡闲愁,细细勾勒,现于岭南三月烟雨中。”诗作和点评都给笔者带来惊喜。

第四步,提供学生再考察改变自己 “朴素概念”的理由的机会。这个环节笔者采用的主要是学生自主评价的形式。由班上同学为展示的手抄报进行评分,选出最佳原创诗词和最佳手抄报,对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学生通过最后的评价环节,再次思考自己的 “朴素概念”,从外部信息中能动地建构起有关古诗词创作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增强古诗词学习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每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任务群。古诗词教学可以结合必修课程中 “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群展开,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开展古诗词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这种学习是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是综合了诗歌阅读与诗歌实践活动以及反思性评价的一个综合性过程。

以任务群为形式进行学习,整个诗歌学习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首先是态度与感受阶段,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任务驱动下创设情境,选择学习任务,准备先行知识。比如诗歌创作或者办古诗词手抄报、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都属于学习任务。然后是获取和整合知识阶段,在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阅读体验,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然后交流分享,并进行测评。这个阶段学生参与度最高。最后是完成任务,并建构思维习惯的阶段。通过任务群的方式学习,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建构起鉴赏并创作诗词的思维习惯。

古诗词由于其话语体系与现代汉语不同,会造成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的隔膜感与疏离感,导致古诗词学习的难度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各种古诗词活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内驱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手抄报古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我的手抄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