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的应用环境
2018-04-02张丙玲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张丙玲(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建国初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研究并且借鉴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空谈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难免会“生搬硬套”,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研究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关键。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站起来了,但此时中国的政治局面并不乐观。经历了战争的创伤,社会风气和公共秩序被严重破坏,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合作政体四分五裂,再加上共产党刚刚掌握政权,人民对这样一个领导阶级的政权认同性比较低。
(二)建国初期的经济环境
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由于近代以来的列强侵略,天灾人祸,新中国的经济形势几近于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物价飞涨,生产萎缩。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4.7%;[1]农业同样也是极其落后,1949年全国的粮食产量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
(三)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文化起决定作用。建国初期复杂多样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那种对于价值和社会生活关系的普遍而且深入的共识彻底崩溃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买办洋奴各种思想在社会中同时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争夺着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存在,加重了社会的混乱局面,污染了社会风气。
二、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媒环境
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这一巨大成效的实现得益于大众传媒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然,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一定是紧密结合当时的传媒环境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实际,实现做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我们在研究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应用的时候,也必然需要了解当时的传媒环境,更好地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
建国初期的大众传媒以报纸、刊物、广播电台以及电影为主。大众传媒是理论宣传、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效、快捷、覆盖面广、直观等优势,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外国新闻媒体在华报道,防止西方媒体价值观念的误导;另一方面注重大众传媒的建设和发展,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路径选择。[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毛泽东重视发挥报纸在宣传和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强调报纸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以最迅速、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邓小平也认识到报纸的重大作用:“前几年很多干部不看报,现在不同了,报纸有威信,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很多地方看到报纸批评了的做法,就秘密地改,这就是报纸的作用。”[4]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一系列整顿,当时公开发行的报纸主要以各解放区创办的报纸,私人创办的报纸以及从国民党没收的报纸为主,报纸的数量和水平还需要很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发挥报纸的舆论宣传作用,改进报纸的质量,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1950年4月21日,出版总署发出《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文件指出了报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发挥报纸的特质,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读物。此后,我国报纸的发行量逐年增加。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例,1949年年底的发行量是90550份,1950年3月为92832份,到年底发行量增加一倍多,达19万份,1951年上升到33万多份,1952年增加到48万多份,1953年上升到55万多份,1955年增加到71万份,1956年猛增到90万份。[5]除此之外,各级党委创办的党报和军队报纸在区域范围内的发行量也很大。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广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广播电台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九条就明确规定了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广播事业,建立一套遍布全国,辐射乡村、工矿的播音系统和收听系统,通过广播电台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6]
中央在播音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了播音设备,建成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体,地方广播电台联动的全国宣传网。到1950年底,全国广播电台的数量达到65座,1952年增长到70座,发射功率达到181.05千瓦,1956年总发射功率达到760千瓦。
在收听系统建设上,新闻总署于1950年4月14日颁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此后,国务院颁发关于建设收音站的指示,新闻总署联合中华全国工会发布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1951年4月,全国有2155处收音站,11194名收音员,12859个收音小组。到1955年,“已建立了将近25000多个收音站和800多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广播站,培养了5000多个受过初步训练的工作人员和约10000个收音员。全国现在已有40多万公里的电话线路可以利用。”[7]“1956年初全国已有县、区、乡收音站1.1万个,农、林、渔、牧业合作社收音站1.7万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收音站1500个,人民解放军收音站2万多个。”[8]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电影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电影作为电子媒体的一种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令人印象深刻等特点,这些特征也是电影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加强电影事业发展的决定,因为电影也能传播一定的思想,而当时的中国需要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播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状况和思想。[9]毛泽东同志重视电影的发展,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电影发展的基本方针,指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194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要求提高电影的宣传性和产出效率,在内容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件和座谈会给新中国的电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党的政策指导下,电影的发展势头良好,出现了更多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政治倾向的电影,也有很多电影针对新中国的情况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年,第78页。转引自:周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运动式治理模式探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第23页。
[2]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4页。
[3]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4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转引自: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4页。
[5]人民日报编辑组《〈人民日报〉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转引自: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4——105页。
[6]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7页。
[7]《发展农村广播网》,《人民日报》,1995年12月。转引自: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传媒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以《人民日报》《学习》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考察》,《编辑之友》,2014年7月,第107页。
[8]肖东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3页。
[9]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转引自:张敏《“十七年”美术片中的价值观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