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2018-04-02,
,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临沂276005)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之一,其终生患病率为1%[1],因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性位列疾病负担的第一位,且具有迁延性强、易恶化与复发率高的特点[2-3],给社会以及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医学治疗观点不断被完善,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在不断探索中,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仍是药物治疗,同时辅以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研究显示,在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因对药物敏感性高,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4],后期服药依从性高,疗效相对较好,但仍有约2/3的患者保留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发展为慢性直至衰退,因而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依照其精神症状特点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显得尤其关键,而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首发精神病患者的疗效及长期服药安全性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给予临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氨磺必利、利培酮及齐拉西酮治疗,并比较三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自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共计120例,病程在1年之内,未曾接受过精神药物治疗。本研究通过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相互之间无血缘关系,两系三代其他成员中无近亲婚配或不良嗜好者,同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可保证定期随访。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职称的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同时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史;②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①排除非汉族患者或两系三代内有非汉族的患者;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疾病史、头颅外伤史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史;③患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严重躯体疾病;④精神活性物质、非成瘾物质或其他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⑤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依赖者;⑥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40例。A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为19~51岁,平均年龄为(34.40±12.40)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0±2.30)年,病程<3个月者18例,PANSS[5]评分为72~110分,平均PANSS为(89.60±17.50)分;B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为17~51岁,平均年龄为(34.8±12.8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10±2.60)年,病程<3个月者17例,PANSS评分为71~110分,平均PANSS为(89.40±15.70)分;C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为(33.80±13.80)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90±2.50)年,病程<3个月者19例,PANSS评分为70~110分,平均PANSS为(88.72±16.00)分。三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及PANSS评分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A组采用利培酮治疗(醒志,1mg/片),初始计量1mg/d,每日中、晚分2次给药,1周后日计量增至4~6mg/d;B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帕可,200mg/片),初始计量200mg/d,1周后计量增至600~1200mg/d;C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思贝格,20mg/片),初始计量40mg/d,1周后计量增至120~160mg/d,三组均随访观察至服药第3个月末。据受试者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滴定,达到治疗量的时间约10d,观察治疗期为3个月。其中,如出现失眠、兴奋躁动、静坐不能等可合并苯二氮类药物、盐酸苯海索、盐酸普萘洛尔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PANSS减分程度≥75%;显效:PANSS减分程度在50%~74%;有效:PANSS减分程度在25%~49%;无效:PANSS减分程度在<25%。PANSS减分率=(治疗后的PANSS评分-治疗前的PANSS评分)/治疗前的PANSS评分×100%。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PANSS评分。③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④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一般常规性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脑电图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症状PANSS评分在药物干预前,三组PANSS量表总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有关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学症状的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组:t=7.642,t=3.695,t=6.239,t=6.927;B组:t=7.669,t=3.3723,t=8.634,t=7.301;C组:t=6.2282,t=3.964,t=4.811,t=6.0732),然而三组间治疗3个月后有关PANSS评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静坐不能为三组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A组发生率为25%,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心率/心电图异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22.5%,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P<0.05),C组肌张力障碍及嗜睡发生率高于A、B组,分别为12.5%、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口干发生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11,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干预主要是药物治疗,或联合社会功能的康复训练。随着人们对精神分裂症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功能的恢复是其治疗的的最终目标[6]。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发生率仍高达12.05%~22.06%[7],有33%~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精神残疾[8]。为更好地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减少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如何针对其精神症状选择合理治疗的药物尤为关键。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A组:利培酮组,B组:氨磺必利组,C组:齐拉西酮组。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症状PANSS评分对比/±s,分)
注:a为三组与治疗前对比P<0.05
表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注:心率/心电图异常:主要指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ST-T段及T波改变,Q-T间期延长;a:与A组对比P<0.05;b:与A组对比P<0.05.
相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可以选择性阻断体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胆碱、血清素及组织胺等多种受体,在缓解阳性症状的基础上还可改善情感及认知障碍,同时也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改善和预防其社会功能受损的主要方法。本研究的三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后,三组PANSS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是三组间在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利培酮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提示利培酮的临床疗效可能优于氨磺必利及齐拉西酮,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相符[9-11]。在治疗的有效率上与之前的不完全一致[11]。
有研究表明,处于发病年龄高峰期的青壮年,因用药频率高,且发病的急性期用药计量、时间及药物联合应用等情况均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的潜在诱发因素。长期服药依从性的基础是建立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上,在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可以提高服药依从性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多次重复住院治疗,而且可以保证患者的基本社会功能。但目前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未有统一定论[12-14]。在不良反应方面,采用利培酮治疗的A组患者在静坐不能及口干发生率高于B、C组,对比均有差异性(P<0.05),可能与其联合应用盐酸苯海索有关。相对比其他两组,氨磺必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这与之前的文献相符[15-16]。有资料显示,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比未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因心脏病而猝死的风险高2倍,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相当[17]。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显示齐拉西酮在涉及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亚于氯氮平[18]。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利培酮组最高9例,齐拉西酮组7例,氨磺必利组最低仅1例,与相关研究不同。在临床上应关注患者躯体状况的变化,定期检测心血管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尤其重视常见的心慌等躯体感受,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的异常风险。
综上所述,三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在不良反应方面,以氨磺必利发生率最低,在临床疗效方面利培酮更占优势。但本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如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样本量不大,选择的样本仅局限于本地,在用药过程中未检测药物对患者躯体生化指标的影响变化,为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1]Müller D J, Kennedy J L. Genetics of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emergent weight gain in schizophrenia[J]. Pharmacogenomics, 2006, 7(6):863.
[2]梁红蕾. 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 (4) : 293-294.
[3]Sobis J, Rykaczewska-Czerwi M, Swietchowska E,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ipiprazole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is accompanied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J]. Pharmacological Reports, 2015, 67(2):353-359.
[4]刘卫.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5):556-557.
[5]何燕玲,张明园. 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6):35-37.
[6]崔雪莲,李宁.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1):23-25.
[7]Guo S Q, Lu-Xian L, Li Q, et al. A control study on social dis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J]. Modern Rehabilitation, 2003,7(15):2198-2199.
[8]Jablensky A.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34 Suppl(s2):S26.
[9]韩刚亚,严冬梅,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57-259.
[10]李学成,胡光涛,朱艳,等.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11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2012,41(27):2862-2864.
[11]孙俊伟,任虹,赵伟,等. 齐拉西酮、氨磺必利、奥氮平、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9):1019-1021.
[12]本刊讯. 关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J]. 中国药房,2016,27(1):28+144.
[13]杭荣华,李业平,吴明飞,等. 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不良反应、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8):912-915.
[14]马玉娟,鲁陆,邓永宜. 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6):2405-2407.
[15]林红,廖卉. 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15,41(2):130-131.
[16]傅欣,郑云章. 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9-40.
[17]Ray, W. A, Chung, C. P, Murray, K. T, et al.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9, 360(3):225.
[18]张德伦,吕兰,姚鹏,等. 183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7,14(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