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端固支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2018-04-02虞梦琳孔祥新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收集器压电固有频率

刘 兵,虞梦琳,谷 旺,孔祥新,崔 岩

(1.大连理工大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微纳米技术及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0 引言

目前公布的MEMS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以悬臂梁结构为主[1]。但悬臂梁式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尺寸较小(毫米级)[2],结构简单,对复杂的振动环境适应性较差,限制了其输出性能的提升[3]。针对悬臂梁的尺寸和结构的局限性,很多学者设计了新型结构的能量收集器,Cui Yan[4]等设计的能量收集器利用多副梁结构增强了梁感知振动的能力,提高了输出电压。Wen Zhiyu等[5]设计的能量收集器利用了共质量块的阵列式结构,有效地提高了输出电压。李如春等[6]设计的能量收集器利用之字形结构改变梁的振动特性,进而提高输出电压。现有文献鲜有对其他支撑梁结构的研究,两端固支梁结构不仅可以满足较大尺寸的设计,还可以很好地适应复杂的振动环境。

本文设计一种厘米级、两端固支梁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对两端固支梁进行了力学分析,通过对比两端固支梁与悬臂梁结构的振动特性,导出了两种结构关于最大应力和固有频率的关系式,利用关系式确定了两端固支梁结构的优化方法,并将公式计算值与ANSYS软件的仿真值进行对比。

1 两端固支梁的结构设计及力学分析

1.1 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两端固支梁由基座、固支梁、上质量块、下质量块等组成。梁的横截面由6层材料组成。当基座感知振动时,固支梁随质量块振动,梁的上、下表面产生拉伸或压缩变形,PZT压电层随之发生正压电效应,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

图1 两端固支梁压电振动能量收集器结构

1.2 力学分析

两端固支梁结构可简化为在质量块两侧受集中载荷的力学模型,如图2(a)所示,Fm为质量块重力的一半。由于两端固支梁左右对称,根据对称性原理,在小变形不考虑轴力的影响下,两端固支梁的一半可简化为悬臂梁,建立悬臂梁等效受力变形图,如图2(b)所示,自由端受集中载荷力F和弯矩Min共同作用,F和Min都作用在梁末端,x为梁的横截面距根部的距离,l为F的作用点距根部的长度,点A、点B和点C分别为梁的根部、末端和中点,点B′和点C′为梁变形后点B和点C的位置。梁截面为矩形,宽为b,厚为h。

对于悬臂梁结构而言,如图2(b)所示,根据边界条件,固定端A的转角和挠度均为零,在单独F作用下,任意横截面上的弯矩方程和挠曲线方程为:

M1=F(l-x).

(1)

(2)

其中:E为梁的弹性模量;I为梁的横截面惯性矩,I=bh3/12。

图2 两端固支梁力学分析模型

悬臂梁结构在单独Min作用下,任意横截面上的弯矩方程和挠曲线方程为:

Min=-Fl/2.

(3)

(4)

对于两端固支梁结构,可通过叠加法计算其任意横截面上的弯矩方程和挠曲线方程为:

M2=M1+Min=F(l-2x)/2.

(5)

γ2=γ1+γin=Fx2(3l-2x)/12EI.

(6)

通过式(6)的挠曲线方程可描述两端固支梁半边变形情况,如图2(b)中AC′B′所示,其中AC′段发生拉伸变形,在C′B′段发生压缩变形。

2 两种梁振动特性的对比分析

为了提升能量收集器的输出性能,要求能量收集器匹配环境中低频振源,并获得较大的应力来增强压电层的压电效应,这就要求所设计的梁结构同时获得较低的固有频率和较大的应力。悬臂梁和两端固支梁结构集中载荷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x为梁的横截面距根部的距离。图3(a)中,F1为悬臂梁质量块m1的重力,F=m1g(g为重力加速度),M1为梁距根部x处的弯矩,l1为F1的作用点距根部的长度。图3(b)中,F2为两端固支梁半边质量块m2的重力,F2=m2g,M2为梁距根部x处的弯矩,l2为F2的作用点距同侧根部的距离。其他尺寸和材料参数均相等。

图3 两种结构的集中载荷力学模型

根据静位移法梁结构固有频率计算公式,对于一个单自由度系统,其固有频率为:

(7)

其中:γn为最大挠度。

将式(2)和式(6)分别代入式(7),即得悬臂梁和两端固支梁结构的固有频率f1、f2:

(8)

(9)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梁结构应力计算公式,梁上表面的应力σ为:

σn=Mny/I.

(10)

其中:Mn为弯矩;y为厚度的一半,y=h/2。

将式(1)和式(5)分别代入式(10),即得悬臂梁结构的最大应力σ1和两端固支梁结构的最大应力σ2表达式:

(11)

(12)

当m2=m1,l2=l1,且都为定值时,联立式(8)、式(9)、式(11)和式(12)得两种结构的最大应力和固有频率为:

2σ2=σ1=6m1gl1/(bh2).

(13)

(14)

由式(13)和式(14)知,σ2为σ1的1/2倍,f2为f1的2倍,两端固支梁结构f2和σ2的取值都不利于能量收集器的输出性能的提升。

为了达到减小f2和增大σ2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以悬臂梁结构的σ1、f1作为基准,通过推导出的两种结构关于长度比Lp和质量比Mp的等应力和等频率公式,确定同时满足减小f2和增大σ2的区域。Lp和Mp无单位量纲。令m1和l1均为定值,则:

Lp=l2/l1.

(15)

Mp=m2/m1.

(16)

当f2=f1时,联立式(8)、式(9)、式(15)、式(16),即得两种结构关于Lp和Mp的等频率公式:

(17)

当σ2=σ1时,联立式(11)、式(12)、式(15)、式(16),即得两种结构关于Lp和Mp的等应力公式:

Mp=2/Lp.

(18)

图4 等频率线和等应力线

3 仿真分析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悬臂梁和两端固支梁结构进行建模仿真,求解两种结构的最大应力和固有频率,并与两种结构的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图3和式(8)、式(9)、式(11)、式(12)的参数,对两种结构的尺寸进行设置,两种结构的尺寸如表1所示。两种结构质量块的参数如表2所示。

表1 两种结构的尺寸

表2 两种结构质量块的参数

对上述两种结构的最大应力和固有频率进行仿真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仿真值、公式计算值和相对误差δ见表3。

图5 两种结构应力和固有频率仿真结果

表3中列举了两种结构的最大应力仿真值σ仿真、最大应力公式计算值σ公式、固有频率仿真值f仿真、固有频率公式计算值f公式,计算了公式计算值相对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δσ和δf,并计算了两端固支梁结构的仿真值、计算值相对于悬臂梁结构的相应数值的相对误差δ,其中δσ的最大值为0.92%、δf的最大值为1.79%,δ的最大值为2.42%,其他相对误差值均小于1%。通过计算值和仿真值相对误差对比,验证了关于f2、σ2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为两端固支梁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指导。

表3 仿真结果、公式计算结果和相对误差δ数值表

4 结束语

本文对所设计的两端固支梁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确定了梁的变形情况。对比两端固支梁与悬臂梁结构的振动特性,通过所推导的两种结构关于Lp和Mp的等应力和等频率公式,可以确定同时实现减小f2和增大σ2的区域。并利用ANSYS仿真对应力和等频率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公式计算值和仿真值相对误差低于2.42%,对f2、σ2优化有利于能量收集器输出性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祥建,陈仁文.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振动与冲击,2012,31(16) : 169-176.

[2]Ma X K,Wilson A,Rahn C D,et al.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 using piezoelectric compliant mechanisms:theory and experiment[J].Journal of Vibration & Acoustics,2015,138(2):51-59.

[3]Shen Hui,Qiu Jin-hao,Ji Hong-li,et al.Alow-power circuit for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control by synchronized switching on voltage sources[J].Sensors and Actuators,2010,161:245-255.

[4]Cui Yan,Zhang Qunying,Yao Minglei,et al.Vibration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with multi-beam[J].Aip Advances,2015,5(4):4495-4498.

[5]Wen Zhiyu,Deng Licheng,Zhao Xingqiang,et al.Improving voltage output with PZT beam array for MEMS-based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theory and experiment[J].Microsystem Technologies,2015,21(2):331-339.

[6]李如春,征琦,施朝霞.微型之字形压电式能量收集器输出电压的建模和仿真[J].传感技术学报,2015,28(5):629-634.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收集器压电固有频率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翅片管固有频率的参数化分析及模拟研究
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新型压电叠堆泵设计及仿真
雷电收集器
土壤重金属收集器
基于波动法的静水压力下环肋圆柱壳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A novel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ontrol system for restoring motor function of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转向系统固有频率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