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转移癌诊断与治疗中核医学的应用分析

2018-04-02林文华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治疗前列腺癌

林文华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前言: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现象的发生率较高。由此所引发的骨转移癌,是诱发疼痛、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本文于本院收治的骨转移癌患者中,随机选取94例作为样本,观察了核医学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转移癌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女=27∶20。年龄34~95岁,平均(64.99±1.84)岁。原发病:乳腺癌15例、前列腺癌17例、肝癌10例、其他5例。对照组47例。男:女=26∶21。年龄35~94)岁,平均(65.27±1.73)岁。原发病:乳腺癌16例、前列腺癌16例、肝癌11例、其他4例。两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断,采用X线扫描疼痛部位。观察组采用核医学方法诊断:(1)全身骨显像:嘱患者排空膀胱,给予其氯酸钾400 mg口服,1 h后,给予mTc-MDP740 MBq注射。3h后,行全身骨显像。(2)体位:采用后位及前位扫描,观察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判断影像是否存在异常。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核医学方法治疗:(1)根据患者的病史,判断其是否合并血液疾病,如无异常,则可为之制定治疗方案。(2)给予患者SrCl2治疗,148 MBq(4m Ci),以3个月为一周期治疗一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的对比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1.4 疗效判定依据

CR(完全缓解):疼痛完善消失,肿瘤标志物检查无异常。DR(部分缓解):疼痛有所缓解,可停用止痛药物。SD(稳定):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PD(进展):疼痛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n(%)]

3 讨 论

骨转移癌的诊断金标准,以病理诊断为主,患者的痛苦较大。常规采用X线代替病理诊断,检出率往往有所降低,容易延误治疗[1]。本文研究发现,采用X线诊断,骨转移癌骨盆转移占比19.15%、腰椎转移占比38.30%、肋骨转移占比25.53%、其他位置转移占比4.26%。

放射核素诊断,属于核医学诊断方法的一种,具有灵敏度高、安全性强的优势[2]。将其应用到骨转移癌的诊断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检出率,为患者病情的缓解提供保证。本文研究发现,接受核医学诊断的患者,骨转移癌中,骨盆转移占比21.28%、腰椎转移占比44.68%、肋骨转移占比27.66%、其他位置转移占比6.38%。与采用X线诊断相比,各位置转移的检出率均较高,优势显著(P<0.05)。骨转移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以放射治疗为主。虽可有效抑制疾病进展,但却容易引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不利。将核医学治疗中的SrCl2应用到骨转移癌的治疗中,可有效降低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耐受度及治疗依从性,进而使之疾病缓解率得以提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核医学方法治疗的骨转移癌患者,疾病缓解率82.98%。较放射治疗者相比,缓解率更高,优势显著(P<0.05),进一步证实了核医学的重要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应将核医学方法应用到骨转移癌的诊断过程中,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及缓解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王晓彤.应用放射核素显像在骨转移癌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05):551-554.

[2] 付玉娟,杨 刚,方文献.核医学在骨转移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9):52-53.

猜你喜欢

核医学放射治疗前列腺癌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实用骨关节核医学》书评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