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报道的“轻量化”思考
2018-04-01李少华
李少华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中的报道形式和手段,主要目的是在特定时期围绕特定主题掀起报道声势,形成规模化传播效应。重大主题报道因其题材宏大、模式固定,在策划与实操中容易陷入严肃僵化的套路,导致节目又“重”又“大”,与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去甚远,弱化了主题报道预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减负”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探索实践。
一、微观化视角
重大主题报道历史背景久远,涉及时间跨度较大,且报道内容多为成就盘点,容易落入宏大叙事结构的窠臼,让报道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影响实际传播效果。如果自下而上反向行之,用小支点撬动大主题,将报道着眼点放在普通人身上,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将镜头和话筒对准普通人平凡事,注重挖掘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细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则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拉进与受众的距离,从而最大程度放大传播效果。比如2018年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宣传报道,内蒙古卫视《晚间报道》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时代印记》就是以小情节小故事取胜,从普通家庭一张照片说起,通过一笔一划的细细勾勒,清晰梳理出40年来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既拨动了受众情感共鸣的心弦,又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社会的40年发展变迁。
二、行进式采访
让重大主题报道“灵动”起来,行进式采访是一种常见的选择。采访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路线,围绕同一个主题,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记者置身其中,带领受众边走边看,这样的报道更具互动性与亲和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进式采访可以由媒体自己组成团队,也可以邀请其他媒体参与其中,借力借势让报道升温。在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的宣传报道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组织了“陪你一起看草原”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在近一个月自东向西的行进式采访中,中央媒体及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台90 余位记者,用六种少数民族语言采制播发了500 多篇鲜活生动的报道,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以不同形态构建起了立体丰满的宣传格局。
三、故事化表达
将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注重交代背景、刻画人物、突出细节,使报道更加鲜活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这就是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故事化表达的关键是见人见事见情感。讲好新闻故事,对记者的笔力要求较高,如何开篇如何结构都要费一番思量,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条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新闻,“开门见山”的平铺直叙不如“拐弯抹角”跌宕起伏。当然,与文学创作不同,新闻的故事化表达要以真实为原则,在真实的基础上,记者用心用力挖掘故事要素,整合采访素材,做到语言简练传神,叙事张弛有度,同期运用生动,人物塑造丰满,情节设置引人,细节捕捉到位,让新闻有温度有质感有张力。
四、创新性呈现
5G 时代即将到来,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科技如雨后春笋,无人机航拍、VR 虚拟现实交互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模式注入了新鲜活力。在这些新技术的推动下,视频新闻的视野更加广阔,画面更加大气,演播室互动也更加灵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的宣传报道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飞跃内蒙古》系列,就是国内首次尝试用航拍形式做新闻的创新案例,“动接动”的画面剪辑手法也首开电视新闻报道之先河。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主播VR 看两会》,让点屏播报和AR 现实增强技术充分互动,可视性强,观众可以一目了然读懂“两会”。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最佳驱动力,我们必须迎接新挑战,适应新变革,拥抱新技术,让新闻永葆“新面孔”。
五、融媒体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已经发生巨变,相比较传统媒体报道,移动直播、H5 作品、短音视频等灵活多样、快速直观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更易为人接受。但是,仅凭网微端等新媒体,目前尚不足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作战”尤为重要,即同一主题报道在策划、生产、发布等各环节紧密协同、融合传播,实现节目形态多样、报道视角多维、发布平台多元。近年来,在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年、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无论期刊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组建融媒体团队,围绕主题,各有侧重、次第呈现了一系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声有色”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集约化、规模化、全形态的矩阵式报道方式,让传播声势和传播效果叠加放大,开启了重大主题报道的美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