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普法栏目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8-04-01王静波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法法制栏目

王静波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法制类栏目是指“以传统电视为载体,并借助电视的传播功能和表现形式,以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法治和生活为主要切入点的一类节目。”法制类栏目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法律法规,引导观众反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过去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被改变,收视率与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了电视媒体的主要评价标准,法制类栏目剧也未能免俗。近年来,随着法制类栏目剧数量的不断增长,同质化、商业化、低俗化、夸大事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法制类栏目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普法栏目剧》作为个案进行深入解读,对当下的法制栏目剧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研究。

一、《普法栏目剧》的基本情况

本世纪初,法制类栏目剧作为新型的电视节目类型,一经推出就广受观众好评,发展也十分迅速。2011年的4月18日,《普法栏目剧》在cctv-12播出,周一至周六20点49分开始两集联播,次日还有三次重播。中央电视台《普法栏目剧》作为我国法制类栏目剧的先驱,具有重大的领导意义。它是一档以普及法律知识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民众法律知识为目的,同时展现我国基层公检法的突出成绩的法制类节目。

(一)话题选择

节目话题的选择决定了该节目的受众定位,《普法栏目剧》与全国普法办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节目题材一般都是从各级法院的最终判决案例中选择出来并加以改编的,也有部分案例是参考了当下比较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从整体来看,婚姻纠纷、亲情伦理等是各个栏目都比较热衷的题材。

(二)节目类型

目前的法制类节目采用深度追踪、庭审直播、法律援助、纪实侦探和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市场,而《普法栏目剧》就是其中讲故事的典型代表,即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让观众了解法律知识,这种类型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一种。

(三)主持风格

王筱磊、路一鸣等央视名嘴担任过《普法栏目剧》主持人,这几位主持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主持风格,但均能将自己的主持风格与《普法栏目剧》的节目内涵融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节目风格,受到观众的好评。

二、《普法栏目剧》存在的问题

(一)栏目结构设计不合理

对于普法类节目,法律知识的讲解应当是整档节目的核心要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关乎着节目的普法效果。但是从《普法栏目剧》的结构设计来看,法律知识讲解并不是节目的主要部分,反而是案例的重现占了节目的大半篇幅,法律知识讲解过少会让观众感觉法律知识只是节目的陪衬而并非主体,难免有些本末倒置。

(二)节目制作水平有待提升

第一,《普法栏目剧》是属于栏目剧的一部分,但其中心为“普法”,因此《普法栏目剧》与一般的栏目剧的区别在于要掌握叙事手法与严肃氛围之间的平衡点。《普法栏目剧》中的许多案件虽然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为了使剧情更具吸引力,节目的演绎也出现了表演浮夸、用力过猛、太过戏剧化等问题。

第二,《普法栏目剧》虽然涵盖各个类型题材,但是涉及的很多法律知识点过于雷同,基本都是对诈骗、故意伤人、强奸以及非法拘禁等犯罪进行重复演绎,不能起到全面提高观众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

第三,《普法栏目剧》的故事虽然引用了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但在制作上并未跟上我国电视剧现有的水平,摄制组的演员、服装、场地、道具等配置均存在不足,因此整个栏目剧在观感上显露出色彩单调灰暗、画面生硬、拍摄角度单一、镜头切换不流畅等问题。

第四,《普法栏目剧》虽然选材真实可靠,但在内容表现上常常过度聚焦市井小事,尤其是一些无关主题的生活细节,放大了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使节目内容陷入了低俗的怪圈,也并没有突出普法内容。

(三)重刑法轻民法

虽然说刑法在我国法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带有先天的话题性和讨论性,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法还是占了大多数,也更贴近民众的普通生活,在整理《普法栏目剧》所有的法律知识点后,能很明显的看到存在重刑法而轻民法的现象。《普法栏目剧》对于“罪”的强调和过度地表现刑法部分的内容,一方面会令观众产生“社会险恶”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无法起到全面普法的作用。

三、《普法栏目剧》发展对策

(一)优化节目结构

针对《普法栏目剧》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对国内外优质的法制类节目、栏目剧加以借鉴,结合大样本的市场调研数据,对节目的板块进行再设计,通过小范围试映后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节目结构。

增加法律知识讲解时间,可考虑从现阶段的2分钟尝试性增加到3-5分钟,再逐渐增加到6-7分钟,最后稳定在8分钟左右。

合理选取法律讲解的时间节点,如果说将8分钟的法律讲解全部放在节目最后,那么可能会使节目后半部分显得无聊并且降低收视率,也无法起到普法的积极效果,因此法律讲解应当把更生动化地语言融入到故事本身和画外音中。

对案件性质进行解释,这一点对法制类节目而言是必须要强调的。如案件讲述的重点是刑法,但是通过婚姻纠纷来引入,如果事前不进行说明,观众很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婚姻法范围内的案件纠纷,尤其是未能完整观看节目的观众可能会受到碎片化信息的误导,因此是否需要、何时需要强调案件的性质是值得制作人员思考的。

(二)提升制作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观看《普法栏目剧》的观众中62.8%的观众更关注节目的剧情演绎,换言之,故事剧情是《普法栏目剧》收视保障的要点,因此提高节目的故事质量对于提高节目口碑和收视率有着极大的作用。

准确把控节目内容。每一期的节目都有其固定的主题,在剧本编写、影片拍摄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都必须围绕这一主题,切忌过度表现故事的引线和伏笔,误导观众。

提高节目的演绎水平和硬件配置水平。没有良好的硬件保障和富有经验的演员加盟,《普法栏目剧》的质量很难达到同期综艺节目和影视剧的水平,使其无法获取年轻一代的观众市场。此外,《普法栏目剧》剧组由于制作经费有限,可以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借助公益普法之名邀请影视明星加盟拍摄,既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水准,也用明星效应扩大了影响力。

《普法栏目剧》应当在保持现有真实性的基础上,在故事改编的过程中重视情节设计和叙事节奏。当然,重点依然是普法,不要过分纠结于人物的生活琐事。

(三)拓展节目题材

民法是最接近民生的法律,所以《普法栏目剧》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当多涉及民法的内容,提高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虽然法制栏目剧主要任务是普及法律知识,但同样肩负着弘扬人性美好和社会道德的任务,因此节目不能只重视画面和情节的冲击感,滞流于表现罪恶的低级层面,而是应该更加细腻的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其背景,体现更深层次的社会法律现状,引导观众脱离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是非评判标准。

这就要求法制栏目剧的制作团队要注重提升文化底蕴,如《普法栏目剧》有一期节目是《一枝花离婚》,很形象的诠释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些法律误区;而《白山故事》则在案件说理的同时通过对当地的一些社会文化、家庭情感的描绘反应出了白山当地的民生民俗与文化内涵,这类故事就是集普法与传情于一身的良好典范。

《普法栏目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法律知识,让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很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以前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强烈冲击,世俗性的文化内容开始肆意泛滥,面对这种情况,法制栏目剧如何从传统泥沼中脱离出来,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普法法制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普法
普法
普法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