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满广播站》的农牧民形象建构及传播价值分析

2018-04-01

数字传媒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广播站小满牧区

邓 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当前我国正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的主体——广大农牧民肩负着重要的建设任务,对农牧民形象进行真实的再现和传播,使其获得受众的理解、支持、认同,这将带给农牧民巨大的鼓舞,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努力的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对农牧民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媒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媒体有关农牧民形象的报道,还是不够完整的,很多媒体向人们再现的农牧民形象是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并没有呈现出农牧民现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的真实表现。这不利于人们对农牧民形象的正确认知,更不利于市民对社会发展有机构成部分中的农村生活、农业发展的认识与判断。

在这样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创办了农牧频道。就如其频道主题词一样“咱农牧民自己的频道,为农牧民代言,给农牧民帮忙”,农牧频道聚集各方力量,不仅将涉农涉牧信息传播节目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批农牧民的关注,而且相对完整的建构和传播了当代新农牧民形象,使人们对于新农牧民的形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充分体现出了媒体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一、“媒介环境”理论下新农牧民形象的传播

“媒介环境”理论最先源于李普曼《舆论学》的第一章的标题“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李普曼认为我们的身外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纷杂,如今人们已很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它,人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些问题,都远远超出人们直接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大众媒介提供的可知可感并且仿佛也能亲身经验的虚性世界,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即那个间接的、人为的、虚化的“媒介环境”。[1]媒介应该尽可能的为受众建构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世界,媒介所建构的世界应该尽可能的反映客观世界,这样人们才能够准确的认识与感知当前所处的真实世界。

但是,大多数的大众媒介在进行农牧民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时,并没有完全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地反映农牧民在现实世界的形象,所以会导致大众对农牧民产生不友好、不认同的印象与认知。大众媒介对人们长时间的灌输与熏染,在潜移默化中会改变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思想与行为,也就是人们“将媒介化的环境当成实际环境”。[2]这种认知有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通过媒体对农牧民形象不全面的传播,久而久之,其他受众甚至农牧民受众自身都会对农牧民形象产生刻板化的印象与偏见。这是由“媒介环境”理论所揭示的。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农牧频道对农牧民形象的传播与建构,正努力改变长久以来由于一些媒介的不全面报道而对农牧民形象形成的刻板印象与不正确的认知,频道在报道农牧区新闻、为农牧民解决问题的同时,为人们建构和传播了勤劳、真诚、淳朴、积极、乐观、热情、有理想信念、有精神追求的农牧民形象。这样长此以往的形象传播必定会改变人们对于农牧民形象认知的媒介环境,改变人们对于农牧民的看法,从而形成对农牧民最客观、公正、真实的认识。

二、《小满广播站》对农牧民形象的呈现

(一)在节目中呈现和建构新农牧民形象

内蒙古农牧频道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栏目——《小满广播站》,在这档栏目中,镜头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各种类型的农牧民形象。《小满广播站》通过精心策划每一期节目,为受众建构和传播了很多有典型事迹的农牧民形象,也向观众呈现了很多热情、积极的普通农牧民形象,使广大农牧民形象得到真实的再现。

如《贫困老夫妻收养弃婴八年 不离不弃》《胡麻油难卖 孩子康复费用成问题》的报道,在传播老人善良品质的基础上帮助老人卖胡麻油,这是让观众感受到栏目很有人情味的典型,包括类似《绵羊吃同伴羊毛 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报道,都传播了牧民对作为生产资料的家畜的情感。

在栏目多期中关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报道,也是紧贴农牧民的信息需求进行报道的,如《敖慧然:让十九大报告精神根植人民心中》《扎赉特旗:“数字文化进蒙古包”满足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等报道,以诸如农民数字文化建设、农民的文化环境改善等具体的农牧民生活来诠释农牧民生活中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在捕捉农民、农村有品质的生活的报道中,栏目是很用心思的,比如“乡村喜乐会”,可以让农民自己挖掘、解读自己村里的文化,比如村子名称的由来,还有赛制式的农民生活报道——剥玉米比赛等等,还对正在成长的农村文化内涵丰厚的项目进行报道,如报道的呼和浩特市保合少乡碌轴沟村美丽秋日风光、酒文化博物馆,使栏目具有更强的欣赏性,美的层次也提升了,同时也刷新了更多观众对农村生活的文化气息的认知。

这些新农村的农牧民形象,有的是放弃高薪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青年榜样,有的是紧跟政府政策、从贫困户“逆袭”为种植大户的脱贫楷模,有的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展经济发展新路径的领衔人物,有的是在生产工作之余、保护元上都文物的马背文物保护队,等等,这些都向人们展现出了当代农牧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二)在与农牧民的视频连线中展现和传播新农牧民形象

在《小满广播站》推出的采访新模式“小满视频连线”中,农牧民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告诉栏目组,记者将会请教专家来帮助农牧民答疑解惑。无论是帮助呼伦贝尔地区农民售卖大兴安岭的野生鲜核桃,还是帮助牧民指导冬羔喂养、出售,每期的视频连线都能有新鲜的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味道——“视频连线”本身强调的就是“非转述”和“现场感”,这样栏目在传递新鲜信息的同时,也帮助农牧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记者与农牧民视频连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也向观众侧面反映了农牧民的形象。

如《小满视频连线:羊发烧拉肚子是怎么回事?》一期中,就有村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家的羊一直在发烧拉肚子,想知道羊到底是得了什么病,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看到了羊的情况,并采访了专家来为这位村民解答了相关问题。也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农牧民对网络和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已经很高了,并且还可以使用新媒体来进行日常生活困难的求助。

与其他电视栏目重视娱乐、文体不同,《小满广播站》因其特殊的传播对象,将镜头对准长期生活在基层农村和牧区的普通农牧民,将他们的生活状态、生活困难和共同心声搬上了屏幕,收获了广大农牧民朋友的欢迎与认同。

三、传播新农牧民形象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满广播站》对农牧民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小满广播站》也成为了农牧民朋友都非常喜爱的栏目,他们真正把《小满广播站》当成了自己的栏目,从中感受到了归属感与自豪感。但《小满广播站》对于农牧民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酌情加以改进,以更加准确的为受众呈现出最真实的农牧民形象。

(一)缺少专门传播农牧民形象的板块

《小满广播站》目前还只是在节目中对农牧民形象进行传播,还没有专门的板块来传播广大农牧民朋友的突出贡献与感人的农村生活细节,这并不利于受众受到更加深刻的感染,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应该再拓宽思路,尝试着设立固定的板块,对于具有典型事迹的农牧民进行专题报道,展现出他们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也有利于对更多农牧民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

(二)对女性农牧民形象的呈现偏少

在《小满广播站》的节目中农牧民形象多是男性农牧民,而女性农牧民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同样功不可没,她们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子女,又要参加劳动生产,女性农牧民值得传播的地方其实也很多,所以《小满广播站》应多注重对女性农牧民形象的传播,从而提高社会对农牧区妇女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她们的自信心与被认同感,增强她们参与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热情。

(三)对农牧民形象的建构局限于内蒙古地区

《小满广播站》传播的农牧民形象多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内,这样的传播视角,受众看不到其他省份的农牧民的现状。应打破区域限制,制作或直接采用其他相似省份或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关农牧民形象的节目,以使本地区农牧民了解到其他省份或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民的生活现状,便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还可以增加节目的厚重感。

(四)较农民而言,对牧民形象的传播偏少

《小满广播站》中多是对农民形象的传播,而对牧民形象的传播较少,牧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牧民生活中也保留着很多民族生产生活传统,都是很好的传播资源,所以媒体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增加能够进行蒙古语交流的采编人员,丰富栏目的传播内容,挖掘很有可能成为“独家”的传播资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因此,大众媒介对农牧民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任重而道远。各地各级涉农涉牧媒介应该借鉴其他媒体农牧频道成功的经验,以传播积极向上、勤劳质朴、热情善良的新农牧民形象为己任,切实担负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体责任。

注 释

[1][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广播站小满牧区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小满
星球广播站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小满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