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白诗选》中游仙诗的道教意识

2018-04-01陆露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游仙诗入世神仙

陆露(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一生漫游,道思想贯穿

(一)青年蜀中触道,仙游不歇

李白出生在具有浓厚神仙思想的环境中,与神仙的羌族混居。在李白年幼时,道教思想意识已经深植于他内心深处。而正式破土在他十五岁时,李白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这时的他,意气风发,道教在这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他步入仕途的一种凭借。唐时,道教兴盛,李白写下的游仙诗,也便成为他求仙访道的必然产物。道家特有的丰富想象和瑰丽色彩,再加上李白个人豪迈飘逸的艺术构思,使他游仙诗创作不断。

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揣着满腔的雄心抱负,豪放不羁,自视甚高,选择“终南捷径”,广造声誉,应召做官。在这个过程中,李白结识了元丹丘、司马承祯等人……

被诏长安前,李白的求仙访道活动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建功立业应诏做官的辅助手段。在这期间,李白的游仙诗中大多含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意蕴,具强烈主观色彩。在山水之色的涤荡下,视觉感官达到极致的享受。将诗营造出一种不畏艰险的荡胸生层云的满腔抱负之气,裹挟着进取的精神。

开元二十九年,作为元丹丘道门至交好友的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于是,李白应召入京,布衣一跃,供奉翰林。

(二)中年赐金还山,绝不妥协

被诏长安第三年,春。在抑郁不得志之下,李白请求还山,唐玄宗点头应允。于是,天宝三年,李白至齐州紫极宫授道箓,成了一位真正的道士。

与被诏长安前的积极乐观不同,赐金还山之后李白的游仙诗更多的带有消极避世之感。其间,他布衣潦落,思想矛盾,一方面鄙夷当时的政治黑暗,渴望从漫游中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慰藉;另一方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又时时萦绕心间,使他不能超脱现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官场失意不同,布衣还身后的李白创作辉煌,在这时,道教成为李白手中利剑。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诗人发出激越的呼喊“且放白鹿青崖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旷达恣意,对于权贵之流,不为五斗米折腰,率性而为。

出世思想,在李白大量游仙诗中都有体现。李白热衷于求仙访道不可否认,但入世建功立业的渴望未消失。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可以看出,仙人衣诀飘飘,但俯望大地,尘事纷扰,他渴望道教神仙不死的境界,但积极入世功成名就的抱负从未消失,寻仙访道与入世救世的矛盾统一不悖。

(三)老年安史之乱,人生如梦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李白认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于是成为永王幕僚,在政治舞台发挥了他最后的余热。但可惜最终也只是虚幻一场。

战乱之后,李白早已历经磨难,却始终不愿向现实低头,人生虚妄如梦,只能向道家寻求慰藉,他寻仙求道的心情更为迫切。

这时的李白,游仙诗中也充满浓郁的道家“人生如梦”教义,庄子喟叹“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后,人生如梦亦如幻的观点便积淀在国人血脉中,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羽化登仙”,而这个“悟”的过程便常常是在梦中,人生虚枉,不如归去。青春易逝,千金散尽不复来,人生如梦的思想,否定了世间名利,使人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在李白的游仙诗中,仙人遥招手,一梦醒黄粱,对现实的不满反思,一一道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境形式,抒写对残酷现实的不满,最后更是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吟叹,意境雄伟,感情激烈。人生韶光,归于寂灭,更凸显了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

二、游仙诗中的道教瑰丽艺术特色

(一)道教正面影响

李白一生遍游山河,寻仙访道,在漫长的游历期间,灵感的迸发使他创造出一首首流传不殆的游仙诗篇,而道教在这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寻仙访道于山川水色间,饱览天地自然之气,形成天人合一的外在沉淀,提供给写作绝佳的素材。

2、自然山川水色在演变中成为道教神奇瑰丽的“洞天福地”如瀛洲、蓬莱。衍变出现道教经典神仙形象如西王母、赤松子等,神仙信仰的内在化神化孕育了仙灵之气,也孕育了李白笔下游仙诗篇的不朽存在。

3、天上白玉京的神仙世界缥缈超脱,赋予了李白笑傲俗世的傲骨才气和超脱旷达。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笔随兴至的写意风流,孕育出他笔下的不朽之作。

4、道教神仙信仰的不死追求,潜意识里深刻影响了李白的文学创作。在李白的游仙诗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对神仙不死追求的泛泛吟唱,而是由炼丹等具体活动而产生的复杂情绪。

5、神仙意境的丰富想象和瑰丽色彩,使李白游仙诗更具魅力。更不可置否的是,在道家老庄等思想文化影响下,文学创作老生常谈的“意境”一词,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道教思想与诗核心

1、李白“身欲为神仙”的自我代入,抬高自我地位,而这实际上是他步入仕途的一种辅助手段。如《凤吹笙曲》: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这是首送别诗,但也蕴含了了诗人渴望入仕的追求。

或视自己与仙人同列,像《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并未完全以神仙不死作为最终追求,在他的诗中,由仙入凡,凡尘“俗事”仍是李白忧思难忘的,他心中寄寓着天下黎元。

2、追求精神的自由,个人的超脱,作为慰藉方式的道教成为诗人的精神支柱。中国封建社会,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启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文人,他们更加追求入世,他们的神仙追求是寄托人生理想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所谓仙风道骨的人生境界,缥缈出尘。李白正是如此。李白对自由超脱的追求,使他的游仙诗飘逸而绝尘,不同凡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更多的是诗人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慰藉之情。

3、岁月流转生命易逝的感慨。李白身处盛唐,公私仓凛俱丰实,一切都欣欣向荣。对于文人来说,在这样一个政治宽松的大环境下,寻求机会,建功立业,当然是自然而然的。而作为当时盛行的道教,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作为一种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存在,它更多的含有政治因素。因此,人们求仙问道出世入世,道家的缥缈仙界与凡尘俗世不是天堑相隔的,反而界限模糊。

李白炼丹服药,对道家神仙不死境界的追求,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其实是从本源上反映了诗人对时光匆匆,生命难以永恒的感叹,对自己蹉跎岁月仍未实现理想抱负的哀叹,在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这些都有体现。

李白终其一生,从未改变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他自始至终都未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避世隐遁的思想交织循环,在积极求仕和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间徘徊犹豫。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现状,李白恣意桀骜的性格,他的政治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否认,李白的一生总在不断积极追求,而道教对他一生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求得长生不死,抒胸中意气。

“诗仙”二字,甫一接触便能想到道教与李白游仙诗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纵观李白一生,仙游未歇,道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角色,而在他的游仙诗中,道教意识充斥在字里行间。

猜你喜欢

游仙诗入世神仙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浅析郭璞游仙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