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目标解析
2018-04-01李晓燕
李晓燕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国后中共历代领导人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和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者、后来者,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注定是万里长征艰辛之路,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尤其是人民的基本诉求,先后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顺应时代要求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两步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一条清晰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渐渐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历史脉络
提出现代化的目标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中共在八大上就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两步走”设想是我们党最早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远景规划的宏伟蓝图,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建立了遍布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等等。“两步走”设想反映出在当时经济文化较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艰巨性的思考,是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成果,但是由于“文革”迫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中断,这个目标也被迫中断。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经过冷静思考后提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2]163-164正因为如此,像“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2]259此外,调整国民经济有很多之前走过头的地方还得退回去。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与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座谈中指出:“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2]194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调整了原定在2000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前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 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237邓小平在这次会谈中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规划了中国飞跃发展的起步目标。几年后,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进一步将这个目标具体分解为两步: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人均达到800美元。
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概括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至此,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定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图。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党科学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既体现了党和人民远大的目标,又体现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经如期完成了前两步发展目标。在告别20世纪之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 810亿美元,人均854美元(即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人均800美元的指标),中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进入21世纪,就转到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目标分解为“新三步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宣布:“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充实、发展和具体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四位一体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任务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二、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目标及新特点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温饱问题和总体上的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第三步”也且行且近,在这个基础上如何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了精辟的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具体分为两步走,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具体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的新的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与之前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显示出继承性和连续性,进步性和开创性。
1.继承性和连续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两步走”正是对“三步走”战略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继承和具体化。改革开放以后,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两个重要时期”赋予中国共产党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两步走”新战略目标就是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承上启下,接起中华民族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棒。
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大体上完整了,从“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再到“两步走”,我国社会主义时间表实际上就分成了五个连续的且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第一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01年开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步:从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步:从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每一步的发展都为下一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巩固了前一步发展的成果并把其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2.开创性与进步性
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目标不仅仅是继承“三步走”战略,更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了新的调整,具有开创性和进步性。
第一,把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前了15年,过去的目标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是到2035年。为什么提前了呢?一是说明我国过去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具备了“提前实现”的物质基础;二是说明只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未来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三是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了这个目标而团结奋斗。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做了两处调整,一个是加上“美丽”两个字,这是因为“美丽”已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少了“美丽”就不完整,当然,这也是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更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第二个变动是提出到2050年要建设的不仅是社会现代化国家,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就提升了第二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第三,没有明确提出GDP翻番。在我们党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是“三步走”战略,还是“新三步走”战略,都会明确地提出GDP翻番的目标,而在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中,就不再提GDP翻番的目标。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增长速度,而是不要单纯的追求增长速度,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来实现增长速度。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不再是高速度发展的阶段了,今后,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不仅仅是让广大群众有物质收入的增加,更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让人民有更多的实实在在获得感。不提GDP翻番的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启示
回顾我们党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1.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6]2-3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目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今天我们提出的“两步走”的新目标就是秉承了邓小平同志确定的这个原则,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审慎地推进我们的发展战略,既不夸大也不冒进,从量变到质变,一步一步地朝向既定目标前进。从中国的实际来看,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亿元增长到80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中国仅用20多年时间,在2003年就使得近4亿人脱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12年实现联合国到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十八大以来的五年,6 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古10.2%下降到4%以下。我们还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就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之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但同时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更基于“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的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制定战略目标就是要重点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2.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
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既强调了长远目标,又把这一目标具体化为阶段性目标。第一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时(2021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建国一百年时(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理念清晰而超前,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二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是具体的战略步骤。从我们党的具体战略步骤来看,就是四个“十年”,两个“十五年”,前两个“十年”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1980~1990年、1990~2000年),后两个“十年”是江泽民“新三步走”中的前两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再经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两个“十五年”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2020~2035年、2035~2050年),这每一步战略步骤具体而明晰,具有阶段性的指导意义。第三个层面的规划是具体的战略实施,包括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配套编制各个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编制区域发展规划,这一层面的规划清楚地绘制出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具体,实施起来更有针对性。三个层面的规划设计确保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稳步地得以实现,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局限于眼前。
3.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温饱”“人均”这样的概念来描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正是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的角度来思考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党提出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使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三步走”到党的十九大的“两步走”,改变的是提速增效,不变的是民心所向。
4.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世界眼光
一方面,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将战略延伸到经济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经济发展战略”概念,从战略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国先后制定了三个“十年发展规划”,自第二个十年规划开始,又称“国际发展战略”,此后,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概念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纵观二战后的一些后发国家,最为典型的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它们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是也于战后制定了一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分段实施发展规划有极大关系。我们党正是借鉴了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根据本国实际制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另一方面,从国际比较中确定我国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正是经过了国际比较后对现代化有了更为清晰而直观的认识,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的目标。后来,我们党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坚持世界眼光的思想。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一直站在了世界发展潮流的前头,这是我们的现代化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5.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目标,决不仅仅是800美元,而是全面发展的指标。1983年,邓小平同志描绘了“苏州模式”的小康社会图景:“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它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6]24-25这六条标准,既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还有就业、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这是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全面、更强调协调发展的目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邓小平同志这种全面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调,在后来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强调全面建设的要求。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一伟大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才能打通梦想与现实,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再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