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建设

2018-04-01彭劲松沈雪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彭劲松 沈雪杰

[内容提要]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而又相对区别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相互补充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侵蚀与渗透从未停止,且正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全面增强文化自信,任重道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明确文化自信的总要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主体责任担当、积极防范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加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是当前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应有理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艰巨事业,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始终加强思想文化的引领和建设,需要时刻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作为、稳准发力,通过持续不懈的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强大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国际、国内形势越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提高,思想文化和精神引领的工作就越重要、越迫切。本文旨在从文化系统论和文化重点论相结合的角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概念、问题指向和重点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把握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传统、文化理念、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文化方向、文化战略的充分信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是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的内在要求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由此看来,增强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上存在重合之处,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

一是共源关系。增强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和前提,以主导思想意识为引导,针对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离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抽象地谈论文化自信或意识形态建设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也是不可行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把握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把握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正确定位文化自信的来源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难点,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符合理论逻辑和客观规律的精神文化发展战略,建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现象学和实践学,为促进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互促关系。无论从要素、内容、问题上,还是从方式、结构、效果上看,增强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建设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可或缺。文化的荒凉化、边缘化、错位化,文化自信的解构与虚无化,必然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自信心的增强,自然会促进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发展与强化。而意识形态建设的加强及其正面引导功能的正常发挥,必将促进精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将得到明显的凝聚和增强。文化发展战略与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在战略布局、战略手段、战略选择、战略反馈、战略落实等方面具有相互补充协调的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发挥得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同构关系。虽然文化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强调的重点、内容、方式、原则有所不同,具有相对区别的独立性,但并不影响二者之间在立场、目标、价值、主体、力量、格局等基本特点、基本要素上的一致性、共通性。二者的交叉整合是一种常态,文化上的着力往往能够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延伸;抓住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重点思路,往往有助于深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的理解。二者的协同共进,有助于切实解决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基础性的问题,有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社会结构的同步优化。

二、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文化自信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条道路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为重要内涵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当前,我国社会意识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多样,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侵蚀与渗透从未停止,且正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思想文化和精神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全面增强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透不深,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有待加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部分”,“没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象体系,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人类社会把意识形态作为自己呼吸的空气和历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来”。[1]214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每一位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其功能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权永远不能放弃和虚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向和根本属性尤为重要,这是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共识,也是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都需要加强与深化,如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工作对象、作用机制、传播体系、战略设计等,都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科学研究解答并以研究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过程,使意识形态建设成为一个科学自觉的过程,使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种管理有序而不失活力的良好态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不足,也反映出文化建设理论基础的薄弱,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理论指导和理论工具,这大大弱化了文化自信的提升进程和程度。理论基础准备得不充分、不及时、不到位,分析解决现实文化问题的理论概念、方法论、工具箱、框架图也就自然不明朗、不清晰,对文化发展前景和文化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向也缺乏整体全面准确的分析与把握,文化自信就必然缺乏足够的底气,难以达到说服人、征服人、解放人的效果。这也是不少社会成员缺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识形态认识上的模糊思想仍然存在,文化自信的生成存在阻滞环节。“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121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来源于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反映物质生产条件,作用于物质生产环境。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不可忽视,始终维护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是一刻都不能放松或动摇的重大政治任务。但是现实中,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不明显或不直接,往往使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认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抓改革抓发展,中心工作做好了,一切就都有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投入太多精力物力,甚至认为意识形态的定位争论容易影响中心工作,造成无谓的损失,影响精力和资源的集中投入,在部分党政干部的认识中依然存在。殊不知,意识形态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伺机行动,意识形态建设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危险之境、迷亡之地。当意识形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阵地越来越小时,人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正误是非的判断能力,就会丢失文化自信的源泉。正如古语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意识形态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不只是加剧认识上的混乱、情感上的敌视,更会带来文化上的迷路,精神家园的失落也就不可避免。长此以往,文化自信的阻滞环节不断累积加剧,文化上的堕落衰变也就不能不令人警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3]我们必须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消除影响文化自信生成的思想认识根源,坚定文化自信,保证发展战略、方略的选择和执行方向。

意识形态斗争从未停止,文化自信的深化面临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复杂环境,文化自信是在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的。在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中,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意识形态冲击不时出现,影响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甚至社会稳定。由于中国道路开辟的是前无古人的创新道路,不同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道路,在制度选择、价值坐标、主体归宿、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这使得西方世界总有一些人不怀好意地用有色眼镜来观察评判中国的一切,妄图发起一轮又一轮没有硝烟的战争,希冀抓住战略机遇施之以扼杀,希冀资本主义尽快一统天下。在意识形态领域,棒杀、捧杀的形形色色论调大有市场,明里暗里的阵地战、定点战不时泛起,夸大事实的理论陷阱防不胜防。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至上、民主社会主义、抽象人权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造成意识形态上的混乱,民族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形势陷入长期低迷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明显。西方敌对势力不断放出新的烟幕弹,企图以新的花样来搞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浑水摸鱼的效果。意识形态领域异质性的增强、危险性的加剧、迷惑性的扩大,反映出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面对嚣张的意识形态侵蚀与渗透,如果置之不理,应对无方,就难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净化力,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4]

意识形态自觉教育存在短板,提升文化自信任务艰巨。意识形态的要求,应该以各种方式植入相关主体的头脑,使活动着的社会主体成为一个自觉遵循意识形态各项要求的主体,因此,应使意识形态教育成为一个持续发生的社会化过程。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从一开始就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弱点,对于教育效果的考察评估存在简单化倾向,导致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不愿、不会等情况,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边缘化。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同时,一些主流意识形态观念被人为拒斥,这些主流观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工作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更难以被受众所掌握和运用。意识形态自觉教育的不足,加剧了提升文化自信的艰巨性。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方面协同创新。在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APP、微信等社交工具和技术,使新技术能够真正为我所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意识形态反映和改造现实的功能发挥不足,文化自信的转化尚待强化。“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的和社会的职能压倒理论的职能(或认识的职能)。”[1]201回到现实,指导现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方式。但是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想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在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反复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炼和运用,需要结合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当意识形态反映和改造现实的功能成为虚化的口号时,就容易使社会大众对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认识不到位,文化自信与社会现实就会成为两张皮,文化自信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这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有必要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意识形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方面,发掘更有效的、灵活的传播方式和平台,保证改革发展的必要秩序和方向,寻求参与者的价值“最大公约数”。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使社会大众在思想和精神状态上积极向上,并以这种积极的态度投身工作和生活,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现实,使文化自信的功能在现实中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发展。

意识形态建设仍处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复杂环境,文化自信的对外交流和传播需要强化。当今世界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整合的历史时代,加快对外交流交往仍然是国家和民族的不二选择。经济全球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后果是双重多面的。自由贸易使人员和产品在更广范围内互通有无、共赢互补,使全球成为一个相互支持的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体系。一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大大升级,享有的发展程度前所未有,日常生活的均质性表现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国家间的竞争更加频繁激烈,思想文化观念的分歧更多,加强经常性对话交流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必要。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经济全球化,发挥自身作用,更加重视理顺经济全球化的生产链、价值链,继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全球治理的深化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建构一个具有清晰发展前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发挥世界外贸大国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文化对外交流交往的深化和扩大,要传播好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提倡包容合作与责任共担,更为自信和从容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以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路

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强化文化自信,使之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思想文化地基的强化剂、塑化剂、黏化剂、美化剂、催化剂、稳固剂,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2]127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使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理性认同,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需要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基础性理论进行研究和界定。要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外源与内生、价值与方法等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基本含义、基本原理,以固本强基、凝魂聚气,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能力,始终秉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始终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明确主体责任担当。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社会大众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底线意识、红线意识。不该碰的不能碰,不能说的不乱说,该遵守的严格遵守,不逾雷池半步。只有把平常的工作做足了,才能校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方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自信来自什么地方?主要就是来自社会大众的文化定力,来自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改善。人人都来负责,人人都来建设,人人都来监督,就能打造出风清气正、管理完善的新时期意识形态坚强阵地,就能在整体上提升文化自信,使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积极防范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挑战,要擦亮眼睛、时刻警惕,对错误思潮的实质和恶果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从思想和行动上拒斥错误思潮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战略的渗透性、危害性要心中有数,心中有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化解意识形态斗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力、控制力。实施反文化渗透的战略工程,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入加强监测和应对。加大正面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出版一些剖析错误思潮的通俗读物,把正面宣传教育的工作做足做深做细,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染人、吸引人。

更加重视思想理论学习。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要围绕大局,把握大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当前要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社会大众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同,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同,在这种主动认同中使文化自信刻骨铭心,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5]要坚守文化的本根,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要根据意识形态载体的丰富化,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和引领,及时有效解开互联网上的思想“疙瘩”,建设网络上的中国精神平台。

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强说服力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改革发展的实际成就,来自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要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以更大的精力投入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更加注重公平正义,通过分好蛋糕来做大做好蛋糕,在每个人的分享共享中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意识和自豪感,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意识上的疑虑。着力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民生短板问题,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氛围,建设更加健全丰富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人民能动性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在社会公平正义中增进社会共识,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共享共建中共同出彩,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开放包容的体系,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组织工作,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做好海外华人的思想引领工作,使在外工作的华人尽快适应当地文化氛围。思想文化的经常性交流,能够达成心灵的沟通、理解的共识、战略的认同。我们需要广交朋友,以海纳百川的雅量来吸收能够为我所用的先进文化元素,在世界舞台上立体展示中国新形象。敢于发声,定期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促成最广泛的文化共识,使中华文化理念能够为世人所充分理解,从而创造促进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体系,加大宣传阐释推广力度,传递中国信心和中国力量,塑造中国形象,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及相关理念,使中华文化能够为国际治理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