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2018-04-01刘小文冀学锋
刘小文,冀学锋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巨大飞跃。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晴雨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只有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才能正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基本状况的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始终是与人民生活需要的新变化相伴而行的。
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就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符合当时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的基本现实,因此,党中央充分动员各阶层努力发展工农业,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好转。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判断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种错误认识,因此,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也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做出的。我们党据此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三千六百多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然而,我们在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因而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与限制等等。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追求。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这一判断是十分准确的,不仅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实现了整体性跃升,而且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变也昭示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了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而且包括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面貌、行为准则、审美观念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总和,是人类新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成延续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来源。从个体层面上看,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它孕育着人的精神家园,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从社会层面上看,精神文化又是社会旗帜,它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属性。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价值观的要求;人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行为准则的要求;而人民对环境方面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审美的要求。无论是人民对价值观的要求,还是对行为准则的要求,抑或是对审美的要求,都体现为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在理念、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难以满足人民对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审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更高需求。因此,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需要,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短板”问题。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短板”问题的有力杠杆。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
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导向、规范和激励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规范和激励功能,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可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公平观念和正义观念,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价值观需求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要求,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呼唤更有效的价值观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民主指向政治昌明,法治体现正当权益的保障,公平和正义则体现对社会良知的呼唤。价值观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能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民群众需要能够反映并满足自身需求的价值观念来葆有勇气和定力。为此,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然规律的正确观念。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公平观念和正义观念,真正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化理想为现实,满足自身价值观念方面的需要。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功能,可以培育人民良好的道德意识,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规范功能,能够通过说服教育、民主沟通等方式转变人们的错误思想,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过去五年,党和国家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需求结构和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包括安全需求在内的一些隐性社会需求得以扩大,从而引起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2]而安全需求实际上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需求,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形成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并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和践行的行为准则。当前,我们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等牵动着每位中国人民的心,关乎每位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人的思想上的工作,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并在这些意识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选择体现人们群众所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解决“良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整个社会感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魅力。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可以熏陶人民健康的环境审美情操,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着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认识的和谐统一;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实际上是对美丽中国的向往,是对审美的要求。目标指引方向,目标激励行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来,党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了一系列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实事,也用事实证明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激励功能,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题中之义,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情趣。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美丽的环境能滋养美丽精神、孕育灿烂文化。当前,美丽的生态环境、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优雅文明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是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具体需求。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人们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能够激励人们形成合理的环境审美情操。高雅的环境审美情操能够提升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人们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满足自身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没有变,根本职能也不会变。但是,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正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现实,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和着力点。
1.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能够凝聚共识,引导人们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养。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人们的价值观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人民群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做出了正确的导向,能凝聚人心,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在需求侧上的问题,提高人民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满足感、幸福感。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与目标,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凝心聚气,共同创造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需要。二是要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需要强化教育引导、重视实践养成。只有运用符合人民群众现实需要、能够吸引群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
2.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抑或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理想信念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不竭动力。坚定地理想信念能够增强人们的自信心,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信仰,为的就是理想。理想信念是在历史、政治和文化三大因素的作用下生成的,社会性、实践性、稳定性、丰富性是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5]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面对更多复杂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理想信念依然是人们的强大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补足人们的精神之钙,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是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蕴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神来源。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同时,要发挥理想信念动员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3.着力加强公民“四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对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水平不仅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了人们的普遍需要。无论是公民的价值观需要、还是公民对安全和环境的需要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作支撑。而崇高的思想道德又能进一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和政治工作的生命线,要努力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
公民“四德”教育是公民道德观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才能引导人们形成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形成在职业环境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品质,形成有利于家庭和睦的美好品德,形成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德追求。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要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本身也是社会主义精神品质的具体化、形象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发挥道德模范的力量,以道德模范的优秀品质激励人、鼓舞人、感染人,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境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熏陶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同时,好的社会风气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时又涵养新的精神文化,激励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三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并不是排除在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因素,它也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靠,是塑造个人品德,涵养家庭美德,培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要将“四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4.着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7年4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需要依靠有效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承载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既能有效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又能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从人民群众的具体精神文化需要出发而开展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与思想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方向。物质生活在增长,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要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立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二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所需要的,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切记过多过滥。三是要整合资源,彰显合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能仅靠某一单一力量,要整合政府、地方资源,做好相应工作,发挥优势,鼓励群众、社会组织多方参与,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落细,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活动,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服务。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2] 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
[3] 杨建荣.论审美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1(0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 顾玉平.理想信念的结构、生成与培育[J].理论月刊,2017(07)
[6] 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