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8-04-01李晓乐

社会科学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战略

李晓乐

(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表征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与战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此时代境遇下,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2017年7月26日到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简称“7·26”重要讲话精神),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语境、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让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广大师生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部署上来,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十九大的顺利召开。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命名及其历史语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出了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一个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

就指导思想的命名而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范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首先是“中国梦”。2012年12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2013年3月17日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再一次阐释了“中国梦”,提出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回溯了中国屈辱的近现代史,展示了当下中国的日益强大,宣示了灿烂辉煌的未来,生动地表达了百年来全体国人寻梦、追梦和圆梦的艰辛历程,迅速唤起中国人民追梦热情,海外华人认同,全球反响强烈。究其原因,“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必然,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3]

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场。“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它所展现的宏伟目标和蓝图需要一个现实的切入点,这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表述。之后,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18届3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释了这一主题。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1]有学者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称之为中国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科技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4]笔者以为,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第五个现代化”是否合适,可以再讨论,但不可置疑的是,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结合起来,揭示当今时代改革发展的总问题、总枢纽。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大时代抓手。

再次,“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除了现代性这个出场语境外,还需要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又作了进一步地深化,触及这一时代重大新战略的全面布展:“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但就“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本身而言,主要偏重于实践层面战略和路径的考量,作为指导思想,需要偏重于思想体系本身。[5]

因此,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闪亮出场。自2015年末以来,中央提出要着力深入准确阐释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界普遍拥护和赞同,认为“三新”能够科学地概括这一时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且突出了“治国理政”这一关键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思想性、表达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包容性特征。但就如何命名这个指导思想,学界仍有一定的争论,有人主张用“习近平重要思想”来命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也有学者(以任平教授为代表)主张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以区别于之前的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可谓总说纷纭。本文赞同任平教授的主张,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称谓。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必须从我们当下历史语境或背景中加以解释。这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传人的基本理论遵循。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也面临着严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诸多风险矛盾叠加。形势呼唤新的理论解答。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由大变强这一新历史阶段上的时代思想;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初步成为世界强国的时代思想。

就国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由大变强不是传统社会发展方式的自然接续,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新设计和重新建构。因此,集中在治国理政这一主题上的思想体系,必然具有新时代转型的开拓性内涵。就党情来说,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党内政治生态、作风尤其腐败问题十分突出,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与众多风险迫切需要纯洁党性、反腐倡廉、强化治理能力建设,这是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就世情而言,中国强起来了,和平崛起改变了全球既定秩序,也遭遇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强力干扰。从“韬光养晦”转向重塑自身责任,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治理、推动全球新秩序重建,走向世界的中国迫切需要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5]

针对形势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厘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一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另一方面,“要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7]习近平同志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环境、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总而言之,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点,这使得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它也“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7]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治国理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远景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永恒主题;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举措;以“五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为治国理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上述诸方面构成了科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构架和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全国人民需要始终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要想实现治国理政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活学活用唯物史观和矛盾分析方法,锻炼辩证思维与战略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提到要努力提高几种思维的能力,它们分别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我们以为在当今异常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政府必须守住以下四条底线:第一,思想底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第二,工作底线,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制度底线,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第四,价值底线,国家治理始终为人民服务。以第四个底线为例。当代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向是党的宗旨,是党的终极价值追求。守住执政为民这个价值底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切实与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8]

2.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科学历史观和价值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1]“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这一历史观和价值观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治国理政思想的全部内容,成为根本灵魂。人们已经看到,党在十八大以来推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重大举措,都是“以人民为中心”,非常务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确保能够按期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而人民又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朝着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社会全面进步的方向前进。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治国理政思想的目标和主线

前文指出,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在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命题。在他看来,所谓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之后,在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围绕着“中国梦”命题发表了诸多重要的讲话,使这个概念迅速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与感染力。这一理论命题,可以看作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凝聚人心的统战旗帜,为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愿景。我们要坚定这个远景目标和理想信念,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方向引领与永恒主题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结合中国国情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一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与命运。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的十八大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指出未来改革的目标有两点:第一,“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前者规定了后者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向,后者规定了在根本方向的指引下完善中国特色制度的鲜明旨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内涵。也就是说,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是历史与人民选择的结果。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7]

5.“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与实施路径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在综合国力(包括国家软硬实力)的角逐,也表现在国家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较量。习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战略和举措的出场形态。当然,任何战略都不是突然凭空冒出来的,都是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四个全面战略”、“五位一体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最新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既往发展的经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三者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顺应了人民的期盼。随着中国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希望政府改革顺利推进,希望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生活更加有保障、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建设更加优良、公民权益更好维护。

6.强大的国防、军队和新型国际关系:治国理政的内在支撑和外部环境

建设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同国家安全相应的强大的国防和军队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任务,也为国家治理提供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同时,明确了军队发展的战略指导,“要紧密结合军队面临的形式任务和工作实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2]另一方面,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合作、共赢的呼声很高,一批新兴市场的国家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多个发展的中心,国际和平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整个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在发展。但毋庸置疑,世界形势是复杂的,仍不太平,各国人民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在加剧。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性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2]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但世界各国又有同舟共济的诉求,中国政府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崛起之路,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创新,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为治国理政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界联大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中国向来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将一如既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为治国理政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7.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保障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7]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表示赞赏,同时又再度深刻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9]社会现实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仅关系党的未来前途命运,而且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唯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战斗力,党才能带领我们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走向新的伟大胜利。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方位与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建立起全能主义国家治理、发展型国家治理、和谐型国家治理等诸多治理模式,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难以有效处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深水区、攻坚阶段,今后的路如何走,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因此而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指导全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前行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把当代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新高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

1.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方位

第一,强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

从历史方位来说,“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由大变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大阶段,分别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每一个理论都有其出场的时代主题和鲜明特色。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它所奠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之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分析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了治国理政的接力棒,带领中国人民努力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可以说,“中国人民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也比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更有信心与能力去完成这个伟大志向。”[7]

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其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2]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拓展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治国理政,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理论成果的创新从来都是基于当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系统地回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好党”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生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何种发展、如何科学地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围绕“如何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诞生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1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拓展。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诸多设想,并没有经历现实的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实践。即使当时有巴黎公社的国家治理实践,但毕竟是个案,而且巴黎国家治理实践范围较小、时间也短。与现实社会主义治国理政进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无法比拟的。虽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由此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也因地适宜地提出了治国理政政策主张,但那只是初步的实践,没来得及深入探索和总结就去世了。后来的斯大林在如何治理苏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获取了成功的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影响到了苏联的存亡。可以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诸多原因,但归根结底,没有形成有效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0]“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国理政”这一问题留到了今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义务也有能力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且党领导人民成功破解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巨大贡献,也必将极大地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知识宝库。

2.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宣示。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动员”。[11]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面前,能否提高全党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仅事关改革开放会不会走弯路的问题,还事关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7·26”重要讲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判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引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11]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有对过去已经提出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点的重申,又根据新的历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和新举措,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主题,奠定了基调,搭建了理论框架。特别是总书记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7]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讲话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准确地把脉当今全球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化了对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以党的建设为例。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尤其是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12]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7]这就明确了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91:5:424:40:4:274:2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30:44:279:44:42:244:245:261:264:299.

[3] 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J].党建,2013(5):4-7.

[4]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4(2):57-62.

[5] 任平.命名与必然性:如何科学称谓我们“思想中的时代”旗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3):5-1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

[7]钟君.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J].前线,2015(1):64-67.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7-28.

[9]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8-6.

[10] 张峰.习近平现代国家治理思想初探[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3):6-10。

[11]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8-1.

[12] 肖光荣.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科学性[J].湖湘论坛,2015(3):23。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战略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战略
신시대
战略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