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超越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
2018-04-01孙静静
孙静静
(1.齐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200;2.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58)
人自诞生之时起就是一个多重矛盾纠结的悖论性存在,集自然的与超自然的、肉体的与精神的、客观的与主观的、经验的与超验的、有限的与无限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连续性的与非连续性的、现实性的与超越性的等诸多矛盾性存在于一身。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是哲学研究公认的命题,其中人的现实性存在与超越性存在就是一对基本的悖论性范畴。现实社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人的生存过程中时刻遭受这些矛盾和人性悖论的困扰与束缚。如何看待人的悖论性、多面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如何正确解读人的超越性存在,使人不断超越有限的现实存在状态,既是促进人的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人的超越性存在的哲学意蕴
人的超越性存在是与人的现实性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人有现实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活动,又有不断超出、越过现实存在的能力和本性,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存在。
(一)人的超越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
人的生命实然的和应然的拥有两种属性。那些已经完成的或已然具备的条件、属性和状态是人的实然属性,即人的现实性存在,其中包括人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和已经内化为生命活动中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属性与状态。那些人的生命活动目前或当下还没有达成的、生命活动正在努力追求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应然属性,即人的超越性存在。
人是现实性的存在,它的第一个表征即人是具体的历史存在物,不能超出既定的历史抽象存在。人的现实性存在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在一定的物质界限、前提和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这些个人的活动的演化就构成人的存在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人体的存在及其活动的历史构成特定人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人的现实性存在的第二个表征是现实的人总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特定的实践存在物,是活生生的行动着的人,脱离了现实活动和现实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现实性存在还表现为人具有诸多现实的需要,需要虽然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根本要素,但其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又构成人类活动的内生动力,人在各种现实需要的推动和满足下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断得以实现的需要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推动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延续,创造着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
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根源于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和实践的存在方式。因其是人的自然生理基础和人的生存结构内在规定的统一。人的自然生理基础是指人自然生命的结构,其非专门化的特点使之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能够超越当下的生理基础。人的生存结构是指人的生存所蕴含的自身丰富性的存在结构,特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和展示出来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这是确定人的超越性存在的内在规定性。现实存在的人不会满足于人存在的现实,他总是期待、向往和憧憬理想的生活,总要通过不断实践和创造使现实变成对自己来说更加理想的现实。这就是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超越。海德格尔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超越者。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彻底的个体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在此在存在的超越性之中。”[1]这里“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的特性就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人从其存在的可能性中领会生命存在的本质和自由,从而突破生命的有限,不断进行生命的超越。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跳跃着不断超越的火花。人的存在的这种乌托邦精神使人不满足于现状,人生活在现实世界又不驻足于此。他以追求完满的存在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实现着生命存在的开放性、生成性,不断创造人的生命本质。
人是现实性存在和超越性存在的统一。人的现实性存在中包含着超越性的因素,人的超越性存在中也包含着现实性的因素。人的存在以先前的、当下的实然为基础,即以现实性存在为基础,在追求生命理想的活动中使应然不断转化为实然,继而又产生新的应然,人的生命存在就在这种超越性存在与现实性存在的不断转换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二)人的超越性存在的表现
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实现着创造性生活对适应性生存、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类存在对个体生命存在、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创造性“生活”对适应性“生存”的自我超越
人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要自觉地从自然界谋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实现对其自然本性的超越,这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最低层次。在超越自然的这一层次中,人的超越性存在表现为人的“生活”对“生存”的自我超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其与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区别,它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种的尺度以生命本能被动地去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他可以按照任何种的尺度,并懂得按照人的尺度以美的方式构建属人世界。人的生命活动是被赋予了人的目的、意愿、情感、价值和理想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为适应自然而“生存”,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超越自然”的具有创造性的“生活”。人在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创造出属人的人化自然、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首先,人在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为自己所用,变“自在自然”为“人化自然”,人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更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其次,人在追求自己目的的生命活动中创造了属人的文明历史,人不仅生活在属物的“自然世界”中,还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包括科学、伦理、艺术、神话、宗教等领域在内的属人的“文化世界”中。再次,与自然中其他存在物相较,人能思考、有智慧,是有思维能力的人,人会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形成属人的“意义世界”,并进一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超越自然,实现人自我精神的提升。人正是在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繁荣的人类文明,这是人超越性存在的本质显现。
2.“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的超越
人作为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他除了具有自然物质存在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他总是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感官享受,总是要不断地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这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第二个层次,即主要表现为“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的超越。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精神性存在,有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否拥有丰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吃、喝、性行为等自然属性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和物质生活基础,但如果将其作为人生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人就丧失了为人的本质。“精神”背后是人对自身生命与活动意义和价值的不断追问与探索,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体现出人不满足于现实、不局限于现实,不断超越现实、追求意义世界的生命本质。“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不能只生活在由物质客体和经验世界所构成的现实存在里。人活着需要一个意义支撑,需要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需要一个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惟此才能显示出人的生命的高贵性。”[2]人的存在总是与意义相关。动物都拘泥于生物的本能活动,不可能追求其中的意义;人则以追寻生命意义的实践活动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探求和创造意义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超越。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意义的追求、意识世界的创生对人而言极为重要,意义是人的精神寄托,意义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如果找不到或混淆了生命的意义,就会迷茫、颓废、堕落甚至走入歧途。现实存在里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满足是人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相对容易实现,而人的精神需要无限丰富,满足感更为强烈和持久。这彰显生命的独特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日益丰富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精神空虚要比物质相对匮乏更让人无法忍受,寻找生命的依托、灵魂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更为紧迫。
3.“类存在”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
一切物都有归属的“种”,唯有人能打破种的界限以类的特性为自己的本性。人的生命存在既是一种个体的“种”生命存在,同时又是一种“类”生命存在,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性存在和历史本质中解释人的本性,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即“类活动”自我创生从而超越“种”所允许的范围,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在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建立起各种关系和组织,并结成社会有机体。其中,个体的人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联结成群体,凭借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突破个体生命活动的界限,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人类依靠“类”的力量对人性的又一次超越,即人的“类存在”对一般“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这种超越投射到思想观念和意识领域就显现为“类意识”对“个体意识”的超越。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和群体的力量,人在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要思考和追问个体活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想问题做事情就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境遇的改善,而是在个体需要和追求的基础上超越自身的个体观念和意识,追求自身活动和生命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人作为“类存在”,在关切自己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必然要关切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必须服从“类”的规范和社会运行规则。这也使人具有其他物种不具备的社会性和“类意识”,诸如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都是人在自由自觉的“类”生命活动中逐渐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囿的“个体意识”的超越。
4.“无限”对“有限”的超越
人是现实性存在和超越性存在的统一,人的存在的现实性决定了人本身的有限性,包括人的肉体在内,人的生命、阅历见识、身心发展、生存境遇等都是有限的,而人的存在的超越性又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人的思维、人的梦想和意义追求都是无限发展的,人的本质就表现为“无限”对“有限”的不断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使是生命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的寿命虽在延长,但总有面临生命终结的时刻,这是大自然的新陈代谢。在有限的生命期限内,受多因素影响个体的人的生命活动也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人的活动能力、范围、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发展程度都是有限的。死亡的不可避免和存在的有限性使人惶惶不可终日又不甘于现状。人总会不断探求和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试图通过探寻和创造无限的意义世界来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这是无限对有限的超越,也是理想对现实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一个能够意识到无限的有限存在,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的现实存在,是现实性存在与超越性存在的统一。人之所以能够实现无限对有限、理想对现实的超越缘于人的意识和历史发展两个方面的因素。人的意识具有至上性。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而言,人的意识有不断接近和认识物质世界的无限本性,这使人可以突破现实的时空局限不断叩问未来、追求永恒。人就是在这种不断预测未来和追问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达成对人生境界的无限追求,实现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同时,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人以意识为指导客观地再现和改造现实的对象世界,又凭借意识的独特方式“无中生有”地创造“属人世界”,人在“思想”、“想象”、“直觉”和“梦想”的过程中探索宇宙的奥秘、心灵的归属和生命的意义,形成“属人”的科学世界、伦理世界、神话世界、宗教世界和艺术世界。“人的意识以‘文化’的形式创造出‘意义世界’,又以‘文化’的形式体验、感悟、充实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和意义世界’,从而实现人类意识的自我超越。”[4]除此之外,人是历史的存在物,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即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也因此又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个前提,为人创造新的历史提供条件和基础,以此改变人的现实存在,不断实现对现实和有限的超越,创造新的现实和历史。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改造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方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内容付诸现实、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关键环节。客观性、有效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制定要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根据教育主客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一定历史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和取舍,不能任意制定和自由选择。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能揭示的人的思想发展本质和规律的程度以及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真正帮助人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辩证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的进步和纳入主体认识和改造范围内的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方法会被逐渐淘汰,更多方法会伴随历史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同时还有一些新方法会相继产生。这些方法相互渗透,彼此呼应,逐渐凸显整体优势,由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的日益丰富和精确的发展趋势。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结,客观性是基础性特征,有效性是目标性特征,辩证性是趋势性特征。而联结这三个特征的关键环节是创新,因为只有在客观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性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创新是实现这三者内在统一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性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创新”(“Innovate”或“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有改变、更新和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随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创新”也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实际上,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有记载:“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此处,创新即有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韦氏词典对“创新”的定义有两层含义: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革新”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引入”是改进、完善已有的事物。也就是说,创新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次发现。它是人类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对物质世界再改进、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行为和活动。方法创新就是对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方法进行改造、重新组合或创立新方法的动态过程,它立足于创,追求于新,“创”是手段,“新”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则是教育主体在继承和借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原来不完善的或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径的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完善,而不是重起炉灶、全盘否定;另一方面是创造出合乎时宜又不曾存在的新方法。[5]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两种片面的理解:一种是将创新孤立化,即由于缺乏对创新要义的充分研究与反思,从而导致了在“创新”里面兜圈子,就创新谈创新;一种是将创新庸俗化,即将其等同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标新立异”等。其实上述两种片面理解都根源于没有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超越性实质,即没能辩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批判与继承、创新与借鉴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而在继承、借鉴、批判和创新的辨证统一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真正的方法创新应该是既继承、沿袭传统,又批判、扬弃和超越传统。其中,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批判、继承和借鉴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主体要按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在继承和借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时俱进。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质上是以培育人的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指向的超越性精神实践活动方法,具有超越的本质属性和目标取向。它不仅是人所从事的超越性实践活动方法,同时也是以人的超越性存在为目的的活动方法,与人的超越性存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和契合既源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也深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内容以培育人的超越意识和精神追求为根本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本就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主体,人的超越性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和活动等方面具有超越性的共同基础,因此也必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
三、人的超越性存在规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应然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推动和实现人的超越性存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的超越性存在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内在地规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应然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除了要建立在人的现实性存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要以人的超越性存在为导向,受人的超越性存在需要和超越方式的影响。
(一)人的超越性存在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主客体间的双向构建
人具有自我否定、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内在本性和理想境界追求,是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培育和造就能够控制科技和社会力量、能够改变和超越现实生产力与社会规定性的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人的主体性是其对社会和自身不断超越的表现,是人在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就要求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个人和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具有主体性,表现为一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只有具备了这种主体性,教育者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与主体相对应,是主体的作用对象。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参与和接受教育,并有机会成为自我教育和对他人教育的新的主体从而获得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就是培养能将人类文化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且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实践者。这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转化,推进客体主体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明确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的主体性,更要凸显受教育者在方法创新过程中的选择性,以对话的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以平等、互助、共建和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使双方共历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走向精神相遇,实现彼此生命的充盈。
(二)人的超越性存在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人与文化的双向构建
人的超越性存在以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为根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与文化的双向构建。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不仅是指对其他物种的自然生理属性和功能的超越,还是指人在现实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体现在人的文化创造过程中。自然只创造了人的一小部分,人的绝大部分必须由人自己来追寻、探索、构建和完成。人的这种未确定性迫使其以超越本能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命环境,这就产生了“人化自然”、“属人的现实”,即人所创造的属人的文化和文化世界。人的超越性存在活动可以说就是一种对象性的文化创造活动,人在传统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生成和构筑自己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进一步襄助人不断自我完善以超越生命本能的有限性。这种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充实和彰显人的超越本性,不断创造着人,又有力的推动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的生命存在就是在这种不断创造文化和被文化塑造的双向构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超越的、进化式的发展。人的超越性存在的这一特性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向人与文化双向构建的教育方式发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文化人”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方式,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化人”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在遵循文化整体性和教育主体性的原则和要求下进行创新,以促成人自身的生长和超越性存在的延续,达成人与文化的矛盾统一和双向发展。一方面,要以大的文化环境为背景,借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其与人的语言、历史、神话、宗教、科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的发展相呼应,汲取有机文化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养分丰富自身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在“以文化人”的教育过程中人也在创造着自身和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要以彰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以引导、召唤、激励和弘扬生命个体的主体性为导向,尊重个体发展的主体性需要,在“引导”与“灌输”、“引导”与“放任自流”之间寻找合理的张力,唤醒各主体的角色意识,使个体生命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并进一步推进属人的文化世界的发展。
(三)人的超越性存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内容
人的超越性存在及其需要是人的精神追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基础。抓住超越性存在和超越性需要这一关节点,就等于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培育人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创新思路和内容边界,即以人的超越性需要为引导,挖掘其本性中蕴含的超越属性,凸显超越创新的理念和目标向度,以此为基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进行以对真理的探寻为着力点的批判创新教育、以对生命的关怀为核心的道德信仰教育、以对诗意生活和艺术人生为着眼点的审美教育和以对意义世界的构建为特点的境界教育。此外,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权重变化。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生物性超越方式与文化性超越方式、相对性超越方式与绝对性超越方式、柔韧性超越方式与刚烈性超越方式、现世性超越方式与非现世性超越方式、审美性超越方式与非审美性超越方式、显性超越方式与隐性超越方式、内在超越方式与外在超越方式等,因为个体、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差异,不同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有显著区别。其差异和强弱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容及其权重变化。以审美教育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凸显美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本身就是人的审美超越需要和超越方式的显现和基本要求。美是有限中被表现出来的无限的事物,它使人获得瞬间的持续和永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使生活再困苦,在生存之余人也会不经意的花些小心思装扮一下自己、装饰一下环境,这种美的需要和情趣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又满足了人超越有限的本质欲望。人在超越有限的物质生存达成无限的意义存在和类存在的过程中,最佳的超越方式即审美超越,包括艺术审美在内,这种超越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表现和状态。我们主张审美超越,主张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浪漫化和诗化,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以对人生的深邃洞察和热情参与,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珍惜人生、严肃认真的对待人生。这种超越方式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运用过程中,就要求教育形式和方法研究应以培育人的审美能力为重点,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美的熏陶方式,通过美的教育和引导使人恭敬的而不是亵渎的、踏实的而不是轻浮的、热情积极的而不是不负责任的面向生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质。审美超越的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要侧重于如何去引导和实现教育内容对人的心理、情感、幸福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关注,通过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创新着重挖掘人对真、善、美的至上追求,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之间的桥梁。其中,尝试通过艺术路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人的审美超越方式的启示和基本要求。如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的融合音乐、绘画、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影视作品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使人在怡情怡性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就会化解和改善说教式理论教育的干吧和枯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人自觉接受、认同和遵从社会的思想理论、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润泽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境界追求,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四)人的超越性存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培育人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丰盈人的超越性存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和原则要求。首先,由于人超越现实的存在本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要以人的超越性存在特性为主要的方法论原则依据,符合积极心理学和希望哲学的原理,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人生是一个不断遭遇困境又同时充满希望的矛盾过程,勇气给人攻克困境实现生命超越注入动力,希望作为目标给人生照亮方向,使人不断抗争、奋斗以追求完满,基于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要在赋予人以超越的勇气和希望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其次,人的超越性存在强调超越自然和现实的最后目的,基于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就要以培育“超越性”的道德和“向上”的力量为重点,建构以理想信念为最高美德和核心价值目标的逻辑体系。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从底层规范到顶层价值的内容顺序进行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的一个方法策略问题,然而,强调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琐碎生活的细节干扰,体现对高层价值的重新认定和对教育主体性的重新理解,这就需要重新考虑其方法创新的逻辑方向,即在教育逻辑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提升和牵引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具有理想信念的超越性主体。再次,完满的人生是人在不断探求真、追寻善、创造美的过程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必然尺度,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要遵循真的规律和善的引导,同时还要符合美的要求,体现美的精神。具体到方法论原则上,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尊重历史发展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真实的思想状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着重通过美育来培育人的高贵品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人的真正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人对境界的提升、对信仰的追求和对意义的探问,是人逐渐走向真与善统一的审美的过程,因此,美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中之重。此外,人的超越性存在内在蕴含对现实生命有限的超越性和对未来生命的终极关怀性,是一个现实性与超越性不断统一的延续性生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赋予人直面有限生命存在的勇气和追求无限生命超越的希望,教会人不断地创建可能生活,使人逐渐向真、向善、向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既要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存在,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基点,又要依据人的超越性存在,以人的超越性需求为导向,坚持现实性教育方法与超越性教育方法的统一,通过生活教育体验生命超越的意义,通过道德教育体验生命超越的可能,通过审美教育体验生命超越的诗意境界,从而不断推动生命的拓展和超越本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