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身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景观的多维透视

2018-04-01夏春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亚文化婚恋单身

夏春秋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年群体的自我选择越来越多元,青年人的婚恋年龄也有所推迟,单身人群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4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1.7亿人,其中男性1.04亿,占比59.6%,女性0.7亿,占比40.4%,年龄段分布于20岁至59岁之间。此外,根据民政局公布的数字,中国的结婚率和离婚率曲线渐渐逼近一个闭合的大于号。婚姻的围墙之外,还有2亿单身者。如今的单身潮并非空前绝后,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三次单身潮(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和90年代前后)不同,其出现主要是因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交织影响。

根据对当前青年单身人群的相关调查,可以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恋爱无能型、单身至上型、完美人格型、明星迷妹型、离异丧偶型。恋爱无能型单身人群的特点是极度缺乏恋爱经验,不懂如何去爱,因而很难进入一段稳定而亲密的关系;单身至上型人群奉行“我自己足够有趣,无需异性陪伴”,他们基本上是不婚族,坚持单身主义;完美人格型人群则坚持完美主义,对异性的要求甚高,眼光格外挑剔,很少有异性能够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而明星迷妹型是典型的追星族,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他们追慕的明星,即“爱豆”才是他们心中最合适的配偶;最后是离异丧偶型人群,他们由于各种特定原因,脱离已婚人群而成为单身族中的一员。

二、青年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动因

珍爱网发布的《2016单身人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男女可能会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脱单,如果已经意识到自身脱单困难,却不采取任何行动,那就要自行检查是否已陷入“单身亚文化”的陷阱。所谓单身亚文化,就是指新经济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单身这一更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暂时或永久性地选择不谈恋爱、不结婚,或不再为结婚而结婚。[1]那么,结合当前青年单身人群的发展现状,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单身亚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单身亚文化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当前单身人群的逐年增加。在各种类型的单身人群中,有部分青年属于被动单身,他们在年龄、外貌等生理方面不具优势,从而形成“被单身”的尴尬局面。也有部分青年属于主动单身,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配偶与现实差距甚远,或者颜值不够高,或者身材不够好,导致他们不愿将就,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追求,从而形成“愿单身”的局面。

1.年龄

2.外在形象

从颜值方面来看,相关调查表明,男性在选择伴侣时,认为“颜值就是正义”,甚至会和牵线搭桥的红娘说“千万不要给我推荐‘困难户’”,但发了照片,长得好看他也能接受。古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研究表明,人们尤其是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大多数人都会先关注对方的外在形象,先确定对方漂不漂亮,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那么,无论是“被单身”还是“愿单身”,都有部分青年人是由于自己或对方颜值不够高而选择单身。从身高方面来看,青年人尤其是女生在选择伴侣时会考虑对方的身高,最近网络上爆料出最受欢迎单身男“优质男”的特质,其中身高175-180cm,最受欢迎单身女特质“轻熟女”的特征,身高159-163cm。可见,身高差异也会成为单身男女选择伴侣的因素。

(二)心理原因

1.自我认知偏误

随着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单身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庞大。2017年一家婚恋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单身男女有“恋爱恐惧症”,54%的人因糟糕恋爱经历导致“恐恋”,36%的人受身边失败婚恋例子的影响,10%的人因父母离异或对家庭亲情寡淡。[2]无论是受他人恋爱经历的影响,还是自身恋爱受挫,青年人往往都会选择逃避亲密关系,从而保持较长时间的单身状态。对于恋爱受挫的青年群体来说,他们往往受到以往痛苦恋爱经历的影响,恋爱失败的阴影始终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于是他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选择了逃避,避免建立亲密关系。他们的单身状态与其自我认识密切相关,恋爱经历让他们认为,单身是因为自己不会有人爱或没有被爱的价值。

2.婚恋观念偏差(认为爱情不等于婚姻,害怕婚姻对爱情的影响)

对于部分青年来说,自身家庭关系的不和睦是影响他们恋爱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年心理发展的规律,父母离异或关系不佳会使子女对恋爱婚姻产生恐惧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也会和父母一样婚恋失败,这种想法迫使他们产生防御性机制,从而远离婚姻甚至恋爱。此外,处于信息传播迅速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2017年陕西榆林孕妇跳楼事件在网络空间闹得沸沸扬扬,当很多人都在议论医患纠纷问题时,也有部分人将关注的焦点指向婚姻话题本身,“结婚太可怕”“婚姻终究是场赌博”“拒绝婚姻”等观点接连出现。再如娱乐圈各大明星的婚恋情况也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点,文章出轨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薛之谦“人设崩塌”等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甚至因为害怕婚姻而拒绝恋爱。

3.自我价值感稳定

据中新网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总体而言,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而在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而且在适婚年龄段的结婚率下降尤其明显。

H社区还与所属街道、周边商铺、企业签署消防安全责任状,将消防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社区给予通报表彰,对不合格社区给予通报批评。 对于安全生产这块,H社区实行的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 H社区的书记说道:

同时在对高学历人群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高学历人群往往在青年时期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他们自我价值感较为稳定,通常持有“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的观点。人的动机往往由需要引起,动机促使行为的产生。正因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因此才会有交往和恋爱行为的产生。但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需要,那么这段关系很难维持下去,亲密是由需要被满足而产生的,没有需要就没有亲密。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历层次较高、自我价值感稳定的青年来说,他们宁愿孤独也不愿委屈自己建立亲密关系。

(三)社会原因

1.人口结构失衡

根据最新数据可知,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男女人口相差3359万人。[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4]这种情况会使30岁以上的男性寻找低年龄段的女性作为伴侣,势必会影响“80”、“90”年龄段男性的择偶,使其婚恋难度加大。单身男女人口比例的失衡,无疑给单身男性找到配偶增加了难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单身男性大多是经济地位低下、学历层次较低的务工青年,而在发达城市,单身群体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标准的大龄剩女,这两种单身群体当然也没办法成功配对。

2.社会开放、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变迁

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观念不同,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调男女平等,男性和女性在很多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求学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取得了高等教育的学历并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虽然现代社会仍旧存在着男女就业性别上的不平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男性从事的职业中,女性也可以胜任。然而,女性地位的上升也为她们的单身埋下了伏笔。调查显示,单身女性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即所谓的“大龄剩女”。这些“大龄剩女”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标准的特征,择偶标准过高,不愿将就使她们成为庞大单身群体中的一员。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西方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思潮的盛行带来了契机,西方个人主义推崇个人利益至上,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强调个体对自我幸福的选择和追求,而女权主义要求妇女享有和男性同样平等的权利,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女权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的女性转变传统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近期,一档综艺节目《中国式相亲》迅速爆红,其基本规则是各组家庭的相亲孩子进入玻璃屋,由父母为自己孩子把关未来的媳妇或女婿。看似是典型的“中国式相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则反映了现代父母对于孩子婚姻的开放程度,一些家庭的父母虽然在用自己的标准挑选未来的媳妇或女婿,但他们绝对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最后的决定权还在于相亲的当事人。一些家庭的父母甚至说“由孩子决定,他(她)觉得好就可以”。如今对于单身至上的单身人群来说,他们的年龄层次大多集中在18-40岁左右,通常会抱有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的想法,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其原因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三、单身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双重影响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身亚文化由青年群体创造出来,同时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年和整个社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自我成长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单身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当代青年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单身亚文化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创造出来的,他们由于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愿交友或结婚,宁愿单身,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单身亚文化具有排斥异性、坚持自我、追求精神愉悦的特点。正是因为单身亚文化的这些特点,当代青年在恋爱心态上呈现出不矫情、不强求、从容淡定的特点;在恋爱行为上逐渐呈现出回避交友和恋爱的特点,他们大多喜欢独居,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当代青年才能够利用独处的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世界。人成长的过程本就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认知的过程,从一开始亦步亦趋地学习,到后来独立思考走进自己的灵魂深处,独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心理学家的视角来看,独处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只与自己相处,拒绝与他人的直接来往,意味着自我对话和自我了解。所以在很多时候,独处意味着孤独,即便如此,学会享受孤独仍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所在。有人曾说“一个人只有真正驾驭孤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便很好地说明了享受孤独、学会独处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单身亚文化为青年提供了独处的机会,有助于青年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

单身亚文化也有助于拉动“单身经济”,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当今我国有高达2亿的单身人群存在,单身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主动单身的青年人群,还是被动单身的青年人群,这两大单身人群都具有一些明显的共同消费特点。一是这两大单身人群都极度注重消费的便利性,作为单身人群,他们渴望自由而独立,宁愿把时间耗费在自我的提升和兴趣爱好上,也不愿浪费在一些日常的、无关紧要的琐事上;二是这两大单身人群的消费自主性高,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口碑,而不是价格。大量商家和销售方正是抓住了这一商机,顺势提供一些适合单身人群的商品和服务,如便利店、社区超市常常会有很多专门针对单身消费群体的小包装商品,每到圣诞节或其他节日,会对单身人群提供相关的优惠服务等,相关研究也证明如今外卖行业的繁荣与单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单身拉动了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当前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个体心理缺失与社会焦虑泛化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毫无疑问道出了爱情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重要的情感体验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让我们感受到初尝爱情时的甜蜜,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撕心裂肺的痛楚。正因如此,才会既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又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名句。但无论如何,经历过爱情会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勇敢,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恐惧,拿得起放得下,学会与他人舒适地相处。如果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爱情的话,爱情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一个人都会有归属与爱的需要,长期的缺失会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对于单身人群来说,长期单身容易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容易导致社交能力下降,易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已有相关报道证明,长期单身的人群大多不快乐,时常会感到孤独寂寞,“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但并不是所有长期单身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障碍,这主要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心态。保持一个平和、健康的内心状态,也能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单身贵族。

单身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创造出来,会导致当代青年受其影响,长期陷入单身状态中,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也会给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单身焦虑的氛围。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沛东曾研究过白发相亲角现象,并著有《谁来娶我的女儿》一书,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普遍性的社会焦虑正在蔓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现象就可以了解到,社会对于相亲、恋爱和结婚等个人隐私的包容和尊重也更强了。近年来微博、知乎、豆瓣等公众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讨论婚姻、恋爱的话题,还有各种收视率不断蹿高的相亲类节目都在讨论这类私人问题,如浙江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中国式相亲》等。这些都能说明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说明当前社会心态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焦虑,单身青年尤其是大龄青年更加担心自己的婚恋状况。此外,网络流行语中也频繁出现“单身狗”这一用词,指代无人可伴的单身人群。单身人群常常自称“单身狗”,看似玩笑,实则无奈,包含了其对于单身的烦躁和焦虑。一些婚恋网站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得知,八成25-40岁的单身男女“不快乐”。

四、结论与建议

单身的问题从来不在于单身,而在于“单身”身份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的陷落。正因如此,单身亚文化带来的影响也并非那么严重而难以回避,要加强对于单身亚文化的合理引导,关键还在于促进广大单身青年形成对于单身问题的正确认知。

为此,首先要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全员参与,即促使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单身青年自身,共同致力于青年的婚恋观教育,帮助单身青年完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一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将婚恋观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之中,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优良家风家教。二要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等学校教育之中,开设与择偶、恋爱、婚姻相关的选修课程,支持开展各类联谊交友活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中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从而强化青年学生对于择偶、恋爱和婚姻的认知和理解。三要促使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形成多方合力,将婚恋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之中,着力培育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婚恋心态,着重加强新闻媒体对于正面婚恋观念的宣传工作,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舆论导向。四要促使广大单身青年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我认知,从而培育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念,正如埃里克森所说“一个人必须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之后,才能给“我”找到一个补充性的伴侣”[5],即广大单身青年要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和稳定的自我认同,只有当青年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阶段才更易找到生活的伴侣。

其次要规范青年婚恋交友的全方位服务,即从牵线搭桥、排忧解难、答疑解惑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为广大单身青年提供帮助,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关于婚恋的实际问题。一要加强对于广大青年的婚恋咨询与指导,依托民政、婚介机构等专业力量,针对广大单身青年的婚恋问题,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提升青年情感经营和管理能力。二要培育公益性婚恋服务项目,分别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包括青年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青年白领等,组织各种各具特色的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针对青年大学生可以举办同城各大高校的联谊活动或文艺比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举办同城老乡会、见面会,针对青年白领可以举办各大企业之间的野外拓展训练、企事业单位联谊会等。一方面为他们扩展人际圈、交友择偶提供丰富的机会,另一方面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学会更好地与异性相处。三要“构建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合力推动青年婚恋工作的良好格局。要发挥共青团协调作用,组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社科机构等领域有关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为青年婚恋工作发挥智库作用。”[6]

最后要促进青年婚恋权益的全过程保障,即维护青年婚恋权益就要保证单身青年在择偶、恋爱、婚姻的全过程,都能有所依靠。一要注重促进婚恋市场的规范化,健全婚恋交友平台的信息规范和日常监管,推动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在婚恋交友平台的严格执行,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二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青年婚姻恋爱的合法权益,鼓励社会各部门、单位和企业给予单身青年更多的物质和假期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单身青年有更多的机会结交异性朋友,选择心仪的配偶。三要着力加强和落实对单身青年婚恋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切实保障单身青年恋爱婚姻关系的稳定,帮助单身青年学会利用多重渠道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亚文化婚恋单身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