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

2018-04-01彭远春袁淑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现居空巢青年人

彭远春,袁淑雅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没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和家乡,选择孤身一人在大城市打拼,成为“空巢青年”大军中的一员。[1]一时间“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成为人们对“空巢青年”生活状态的刻板印象。亦有学者描述了“空巢青年”的生存镜像:独闯天涯的孤独寂寞、拮据窘迫的生活状态、狭窄单一的交际网络、日益逼仄的上升通道。[2]

但“空巢青年”的真实生活可能并非如此,“巢空心不空”或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有学者指出:当前“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是正常的,他们与流动非独居的城市普通青年之间在生存状态各方面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即使少数存在显著差异,但差距也不大[3]。实际上,独居“空巢”往往是“空巢青年”经过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主体选择。故本文基于2017年10月-12月对独自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大城市,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单身青年所做的访谈资料,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从个人主义思潮的兴盛、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身需求的满足、社会化的变革、观念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探讨“空巢青年”缘何独居以及独居何以可能。

一、“空巢青年”缘何独居

“空巢青年”的独居选择与个体的自主性与自为性紧密相连。自主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个体化趋向的渲染和影响下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为性则指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个体为保证充分的自由和为自己而活的权利[4],主动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身多层次的需求。

1.社会个体化的趋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我国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向。首先,“单位制”渐趋衰落,人们逐渐从单位中脱离出来,依附感和归属感均大为削弱,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愈加清晰。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愈发活跃,催生了个体的积极性,个体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其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潮日益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向契约型关系转变,人们开始着重关注自我及自我实现。再次,个体机遇和自主选择增大,可供个体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大大增多,个体倾向于把个人目标置于集体目标之前,努力实现自我的目标和价值追求。[5]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注重个体的社会,这种变化对比我和我父母的成长经历就比较明显。父母的生活经历都带有集体的色彩和烙印,但到我这一代就不一样了。我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属于家庭、单位、社会等。选择自己一个人住也是如此,我觉得我先要过好一个人的生活才会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家庭生活。(W男士:25岁,现居上海)

社会个体化的趋势与“空巢青年”的出现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萨特所言:人注定要个体化,个体化是一种强迫性冲动,尽管也是一种矛盾的冲动,克制不住要创造、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周遭的纽带和网络。[6]个体化使得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从家庭和集体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使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自主安排生活,而独居这种生活方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个体化的需要。通过独居,个体拥有这种自由的权利,即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自己的生活,成为自我生活的原作者,不用担心受到来自于他人的影响和制约。

我现在独自生活在北京,离婚之后孩子由我父母照顾。我之所以独自在北京打拼是想自己闯出一番天地,这份工作我很喜欢,可以充分发挥我的能力,而且收入很可观。(G女士:28岁,现居北京)

个体自由、自主选择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这意味着在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今社会对个体的推崇愈发突出。可见,个体化趋势和独居的生活方式有着内在的亲和性,个体在个体化趋势的浸染下日益凸显自身权利,自主选择独居生活。

2.自我意识的觉醒

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促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自己而活”成为大多数青年人的生活信条。“为自己而活”的信念亦体现在居住方式的选择上。此外,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渲染也推动着青年人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如梭罗的《瓦尔登湖》,用亲身经历证明独自生活的可能性以及通过独自生活达成自我实现;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朱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毅然孤身踏上前往大城市独自奋斗的征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独居成为青年人实现个体价值,把握自身发展机遇的一种可能结果。

我在离婚之后,恰逢公司中层变动,我抓住了机遇,调去了北京的总部。尽管我现在一个人生活,远离父母和自己的小孩,但这一决定我不后悔,尽管有人会说我自私,不怎么考虑孩子,但是我觉得只有我过得更好,我才能给他更好的,我也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G女士:28岁,现居北京)

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对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历独居生活,从而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去做自己规划的事情,进而通过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实现“为自己而活”的目的。

我从上大学起就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它,在工作之余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所以我一毕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就开始进行我的独居生活,这让我觉得非常快乐。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涉,有私密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时间,我觉得我现在为自己而活,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L女士:23岁,现居上海)

生活越是因人而异,越是独一无二,也就越是不可替代,独居生活便是如此。尽管在独居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这种尝试也会让人找到型塑自身世界的基础和力量,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为自己而活”这一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青年人选择独居生活方式的又一推动力。

3.自身需求的满足

居住空间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场域,关乎着生理安全、归属与尊重、自我探索与实现等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诸多“空巢青年”之所以主动选择独居,正是源于自身的实际需求,因为独居生活能更好地呈现完整自我,展示全部个性,进而创造美好生活与提高生活质量。

我是典型的神经衰弱,睡眠质量一直不好,对于我来说集体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一点轻微的声音都有可能把我吵醒,尽管室友们在相处时已经很照顾我了。于是在毕业之后,我果断选择一个人住,保证我的睡眠需求,也不担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T女士:28岁,现居深圳)

除了个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满足外,独居生活还能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的工作是销售,像我这种职业作息有时候非常不规律,如果我过集体生活的话会影响到其他人。在与人合租期间,我跟室友因为作息不一致产生了矛盾,他们会给我脸色看,我觉得他们没有很好地尊重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选择自己居住。(W男士:25岁,现居上海)

我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这份工作需要我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独居生活充分满足我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需要。独居意味着你可以完全自由安排时间,不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在我看来,独居以后我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不断的学习中,使自己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D男士:35岁,现居广州)

可见,一部分青年人因为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或者职业选择的原因,选择独居生活。“多为自己考虑”成为了他们选择独居生活的重要理由。独居生活在这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充分满足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故个体经过权衡,进而以独居的方式满足自身多层次的需求。

二、“空巢青年”独居何以可能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化进程中愈发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独自生活能力,家庭与社会各界亦对独居生活有着更多包容与支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则有助于打破时空阻隔、扩展缺场交往以及增进情感交流,这些使得“空巢青年”的独居生活成为可能。

1.社会化的变革

与家庭结构小型化与核心化相伴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着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独自生活的能力,这从一般家里都会设置孩子单独的卧室就能看出端倪。[7]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可能就面临着没有父母陪伴、独自就寝的情况,这一早期社会化经历对其成年生活有着持续影响。此外,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孩子们常独自在家,自己安排生活,这使得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一种独居倾向的生活方式。等到孩子们再大一些,这种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愈加明显,孩子们被锻炼着独立完成诸多事情,以促进他们的成长。

因为我父母工作比较忙,所以他们从小就锻炼我的独立自主能力。我选择独居生活肯定受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我觉得在生活中我可以独立完成各种事情,独居对我来说完全没问题啊。(M女士:33岁,现居上海)

在经历了基本社会化之后,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独立自主意识早已内化,青年人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易受其潜在影响,进而选择独居生活以建构自身独特的生命历程。可以这样认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日益受到独立自主意识的影响,自身又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进而使得独居生活成为可能。

在步入职场之后,我觉得我应该成为一个独立、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独居生活是对我的一种锻炼,也符合我对自己现阶段角色的定位。(D男士:35岁,现居广州)

2.观念的革新

独居生活成为可能一方面源自于个体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家庭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和社会流动加速,父辈们的观念亦逐渐发生转变。之前父母们秉持着“养儿防老”的观念,以“父母在,不远游”作为教育孩子的箴言,希望子女长大成人后仍然留在自己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但现如今父母为了减轻孩子担负的压力和促进其更好成长,开始选择自主养老或“抱团养老”,这种养老观念的转变也使得一些青年人没有后顾之忧而选择远离父母的独居生活。

我选择独居生活也源自于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在我做就职准备的时候父母就跟我说按自己的意愿来,他们自己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不用太考虑他们的养老和距离的问题。(L女士:23岁,现居上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追寻独立自在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作为隐私应受到尊重的观念在匿名性较强的城市日渐流行,家庭居住方式逐渐由从夫居转向单居制亦较好地说明这一点。同时,青年人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亦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随着个体生命周期的演变,其居住方式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可能会经历脱巢-无巢-空巢-筑巢的过程。社会逐渐将独居视为个体生命周期中的自然阶段,并日益尊重个体做出切合实际的独居选择。实际上,家庭的包容与支持,社会的认可为独居生活成为可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崛起正重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人们借助信息技术,能瞬间实现跨地域、跨国界的互动与延时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使得信息飞速传播、缺场交往快速扩展以及情感交流的有效增进,这一颠覆性变革有助于减缓独居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

我最初是被动接受独居生活的,因为我唯一的室友因为工作原因搬家了,但后来我渐渐适应以至于享受独居生活。我认为原因可以归功于强大的网上社交平台。利用网络的平台,依旧可以实现与朋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这种线上的互动也可以延伸至线下,我的生活依旧充实,并不感觉孤独。(Y男士:27岁,现居广州)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图景,为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如新媒体《好奇心日报》曾在2015年做过一项实验,居住在北京的科技作者唐云路用18天不出门的形式,独自在家,利用互联网的上门服务,满足自己这18天的全部需求[8],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对于独居生活的有力支持。

在我开始独居生活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将独自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比如:家具坏了、不会做饭、感到孤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的这些担忧渐渐变得不是问题,这最终促使我选择独居生活。互联网的上门服务非常强大且到位,有什么需求去相关网站预约一下,你的问题就解决了,增加了我生活中的安全感。(S女士:21岁,现居西安)

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相关功能和服务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这给独居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青年人通过自身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科学信息技术的可靠,从而敢于也倾向于选择独居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与思考

1.避免标签,拒绝污名

诸多媒体对于“空巢青年”的报道侧重渲染所谓的孤独感及其催生的病态心理,这种负面的报道易给大众留下负面的刻板印象。同时媒体的这种负面报道易激发“空巢青年”群体的负面情绪,引起群体间的“情绪感染”,一旦这种情感失控容易引起群体极化、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9],甚至带来一些具有负面效应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空巢青年”并非某些媒体报道的那般消极,他们之所以独居实乃权衡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不断奋斗以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时候我很反感别人知道我是独居者时的异样的眼光,这是我的生活方式。独居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便利,这已经足够了,我不认为独居生活有什么问题。(M女士:33岁,现居上海)

因此,我们在对待“空巢青年”这一群体时不能抱有“先入之见”,不能想当然地给他们贴上“孤独”、“不合群”、“病态”这类负面标签,将其污名化,而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群体。

过年时候的走亲访友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亲戚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听说我现在还过独居生活觉得难以接受,还会旁敲侧击地问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让我觉得有些郁闷,我怎么就不正常了。(D男士:35岁,现居广州)

2.独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独居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接受,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应恐惧单身社会的到来,而应该直面它,理性地看待它。诚如有研究者所言,“空巢青年”的出现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是这一社会变革加剧了那些原本就存在却无法被简单解决的社会问题[10],如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的养老问题,由于晚婚甚至不婚带来的无法实现人口再生长、资源过度消耗等。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再执着于如何远离独居生活,而应该思考如果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我们如何更加美好的生活。

从个人层面来说,某些“空巢青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是源自于其自身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故年轻人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必要的孤独,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熟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从社区层面来说,社区应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一些兴趣爱好活动小组或社团等,丰富独居青年的业余生活,给他们提供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机会,扩展他们的社交圈,减轻独居带来的孤独感,避免产生与外界失联的无缘个体[11]。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给“空巢青年”更多的安全感,成为他们在大城市奋斗可以依靠的可靠后盾[12];通过政策引导地产行业设计适合青年人独居的生活场所,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

3.独居“空巢”是部分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短期经历

“空巢青年”绝不等于孤独终老,对于一些青年人来说,这种独居生活是暂时的,是一种过渡状态。在他们眼中,独居生活的经历对以后的生活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是对未来生活的铺垫。

我从来没想过我会一直独居下去,我觉得独居生活就是个过渡,我的独居生活在我结婚后就结束了,趁着现在没有适合的结婚对象,好好享受一下自由的生活。(Y男士:27岁,现居广州)

可见,“空巢青年”的空巢期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前属阶段,在一些“空巢青年”看来,这种独居的生活状态是他们人生历程中一个较为特别的组成部分,这种暂时的过渡状态会引导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一群体时要注意到暂时性特征,不要直接做出“空巢青年”就会孤独终老的草率结论。

总之,独居往往是“空巢青年”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和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主体选择。他们并不讳言单身独居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但他们更关注的是独居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与强烈获得感。他们充分享受这一自主选择的独居生活,用独居的生活方式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

猜你喜欢

现居空巢青年人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艺事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王春书
空巢生日不孤独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