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体系的构筑与实践

2018-04-01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党团育人

刘 玮

(福州大学,福州 35010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精准分析新问题,探索构筑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体系,真正实现高校以党带团、党团共赢的良好局面,是我们高校党团组织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面临的形势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工作成效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而新时期高校党团共建育人体系面临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情况、新形势。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各种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向当今的“95后”大学生们渗透和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观念,宣扬经济全球化下的全球政治制度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将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灌输给青年大学生,动摇其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大学校园里,它们大力推广西方意识形态下的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利用电影、电视剧和歌曲等文化手段渗透;身披文化公知等外衣,利用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杜撰和编造负面新闻,以此煽动大学生的反政府情绪;利用宗教影响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现代思潮对抗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1]

(二)思想文化日趋多元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对舆论宣传和思想文化活动的主体性选择渠道增多,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组织的依赖程度降低,传统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弱化,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思想意识松懈、组织归属感缺失等问题。再加上社会负面事件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播渠道的迅速扩散下,常出现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负面效应,冲击青年学生思想,导致大学校园原本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受到污染,泛滥的娱乐主义、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卑心理等在校园内滋生蔓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相冲突。凡此种种,均使校园不再是思想的“象牙塔”,虽然针对新形势高校党团组织也与时俱进地做出改革和创新,但在内容与形式上仍然是指示与要求居多,仍很难针对日趋多元的思想文化现状做出有效反应,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难以产生有效影响。

(三)改革发展矛盾凸显

随着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伴随资源配置方式、组织运行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等变革而来的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间、群体间、城乡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贪污腐化、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导致政府公信力不足;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不可逆转,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这些现实问题给青年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困惑,使其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思想道德滑坡和价值观念扭曲等不良现象。

(四)话语渠道受到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化浪潮中最为关键的构成元素之一,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团学工作难度。[2]在信息社会,青年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筛选者。开放的网络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对于正处于信息饥渴期、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年学生可自主选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信息筛选,青年学生选择网络信息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相比于现实世界,虚拟的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和评论的权力,加上网络管制的相对宽松,大学生很容易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导致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滋生。

二、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党组织与团组织在共建育人方面,亟待挖掘、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进一步强化工作主体和客体、工作实施和工作机制,方可达到对症下药、制定对策、取得实效的目标。

(一)工作主体功利化

一方面,目前党组织对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指导更多是基于形式上的重视,在具体深入指导上相对不足,对党组织与团组织的密切联系重视不够,党团组织更多的是各自为阵。另一方面,团组织在党团共建育人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相对不足,没有意识到党团组织在共建育人工作上紧密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高校团组织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削弱了党团组织共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从组织建设来看,随着学分制、导师制和后勤社会化等改革,高校团组织对于青年学生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团支部的团结号召功能有所减弱。从领导机制来看,高校共青团由于党委、团组织“双上级”领导体制的工作重心差异性,容易造成其工作体系设计存在矛盾,进而破坏思想引领工作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二)工作客体差异化

作为当前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客体的“95后”大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体悟不深,更趋向现实和理性,集体主义观念薄弱,自我期待虚高。他们在面对西方价值观念时,经常表现出亲近和信任,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政治评价标准模糊,面对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时经常摇摆不定,思想状况易受外界干扰和非主流思想蛊惑。此外,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初高中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思想品德课由于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相脱节,使得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对团员身份认识不清、意识淡化,难以主动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主动靠拢意识较差。再加上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家庭教育多元和个人发展各异,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条件、思想状况和成才需求各不相同,对客体差异化引导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三)工作实施随意性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体系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首先,工作规划缺乏系统性,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随意性强,缺乏对全局的把握,难以有目的、有计划且合规范的持续开展,在工作项目化运作的同时,忽略了与其他育人工作的衔接配合度,未能将各项工作系统化、关联化和层次化。其次,经常忽略受教育者的新变化和其生活实际,没有顺应“95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没有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最后,许多高校在进行团学工作时,往往起初就是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在完成工作。[3]育人手段简单粗暴,未能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导致育人效果不佳、后续跟进不足。

(四)工作机制缺失性

在具体工作内容方面,绝大部分高校未形成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共建目标责任制度、党团联合例会制度,党委在日常也没有固定的听取团组织工作情况汇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解决指导。在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上,高校团组织的专兼职干部经常是思政教师编制,兼顾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两种角色,在面对团工作和其他本职工作时经常处于“脚踏两条船”的境地。在对于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方面,没有形成使基层团组织的岗位成为培养锻炼基层党组织后备队伍的固定制度,导致在党团共建育人工作中经常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教育机制,无法及时更新宣传工具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和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三、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体系的构筑探索

要解决新时代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需求,探索和构筑一套密切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党团组织工作重点的育人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基本原则:坚持“四个结合”

1.专业队伍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要实现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吸纳更多人员参与其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共同育人。在提升队伍专业化方面,要制定出完善的党团组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制度,使其成为开展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全员参与方面,要实现将各方面的相关人员有机整合和合理配置,使其围绕共同育人目标来实现个人作用的最大化。例如,专兼职的党团干部可以对共建育人工作进行宏观的部署和组织,思政理论课的专家学者可以将育人理论与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素质培养相结合,思政辅导员可以将育人理念与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榜样作用。

2.全面覆盖与分类引导相结合

高校团学工作不能只将精力集中于部分青年学生,而是必须将育人范围扩展到每位青年学生,兼顾青年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育人工作。基于青年学生在家庭背景、思维性格、思想基础、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多样性,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还要做到在育人效果上的全面覆盖,不单单将育人重点放在那些学业佳、能力强、素质优的学生身上,还要着眼于那些基础相对较差、自身存在各种问题和困难却仍有努力和提升空间的学生,及时跟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使先进者更强、后进者日善,激发起全体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在青年发展的不同阶段,还要结合起成长需求和个人发展进行系统性引导,使其循序渐进地在党团共建育人体系下得到良好的发展。

3.思想引领与服务成长相结合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要实现从根本上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关键要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使得思想引领工作与服务青年成长紧密融合。针对青年思想的多层性,需要共青团组织在思想觉悟、政治信仰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运用科学路径加以引导。[4]开展好思想引领工作,首先要确保思想上的统一,在服务青年的过程中渗入正确的思想观念,结合青年学生的现实问题来研究其思想现状,使思想引领的内容与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在服务青年成长的工作中,要围绕青年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来开展,关心其在成长中的切身体验,积极为青年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其所遇到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情感发展等实际问题,增进其对党团组织的情感,从而自觉跟着党团组织引领的方向走。

4.显性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高校应当将党团组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在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授于青年学生。显性教育在内容上要符合青年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特点,遵循不同时期不同青年群体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使其乐于接受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群体心理需求,通过情理结合的疏导方式让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受到启发,将原本单向“填鸭”的灌输方式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将教育内容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和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还要注意为青年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善于利用各种外界环境资源,将育人工作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师生互动等有机结合,并以学生组织为依托,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让青年在实践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教育。

(二)主要内容:把握“四个引领”

1.引领正确的政治信仰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把政治信仰的引领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坚定不移地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方针和政治信仰。高校要通过引导青年学习、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不断增强青年团结、积极和进取的精神动力,汇聚青春正能量,团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青春力量,使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信仰。同时,在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使其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影响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关心个人成长进步,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使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引领积极的价值认知

在党团组织共同育人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向青年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还要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入脑、入心,理解其对我们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正面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要深入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核,全面引导学生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在革命斗争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沂蒙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融入个人的价值观中,从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维度来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引领全面的素质培养

高校要从各方面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其过硬的理论素养,掌握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当前的时事政治热点。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判断和解决在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引领大学生在个人和集体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学习生活中大力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紧跟历史发展大潮,紧跟党中央的理论和实践新发展,主动、客观、理性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理性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关注国计民生大事,理解并支持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时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除了在政治思想层面进行,还应从生活层面去影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引领青年保持生机勃勃的青春朝气,使其明白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行动,就难以克服学业和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青年应积极展现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合理的个人理想和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现实情况相契合,摒弃浮躁的心态,以理智的判断、开阔的心胸和淡薄的心态正确看待个人荣辱得失,先付出后收获,先奉献后索取,始终保持对个人学业事业的热爱,始终保持对个人理想生活的追求。除此之外,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个人担当意识,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心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保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改进个人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实施方法:融合“三大课堂”

1.第一课堂:以理论宣讲为主渠道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若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以系统化、全方位的方式来进行,将共同育人活动融合到“三大课堂”之中,其中第一课堂是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党团组织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载体对学生进行理论宣讲,让大学生在听课中学习和掌握共青团和共产党的工作实务,增强团员和党员的先进性、先锋性作用及其意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再辅以课下的读书会、学习小组等形式的活动,鼓励大学生在课后自觉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党团课还应实现长期化和规范化,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以训练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教育内核,打破传统被动的灌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个人想法,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2.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为着力点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随着高校精神文明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第二课堂在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组织者要拓展视野,打造缤纷多彩的文化集群,既积极开展歌咏比赛、DV大赛、才艺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又组织创作和展演一批反映青年学生活、弘扬主旋律的歌曲、话剧、音乐剧、动漫、诗歌、小说等文化艺术作品。[5]除此之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动人等育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主旨鲜明、寓教于乐的校园课外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

3.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为落脚点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6]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但要让大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深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国情社情民情,巩固和加深自己正确的思想认识。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会从理性客观的层面对实践中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再认知、再思考,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脉络,进而将实践所得反哺理论学习,并上升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自觉,将实践成果作为检验育人成效的重要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升华道德情感、磨砺道德品格,在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团结奉献中去认识社会,把个人所学应用于实践,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四)条件保障:推进“三大创新”

1.创新领导体制

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队伍,是提升育人工作水平的关键。一方面,必须进一步理顺育人队伍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比如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专职党团干部之间的工作关系,整合两者的优势,将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归入专职党团干部队伍中,充分运用专职辅导员亲近学生、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工作优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为他们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个人工作发展空间,使其工作有条件、 干事有平台、 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7]

2.创新工作机制

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首先,要建立党组织定期调研共青团工作制度,健全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定期召开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负责人的党团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集体讨论和研究部署共青团工作,让团组织得到党组织的指导,也让党组织感受到团组织的主动靠拢和积极行动,营造良好的沟通协调氛围。其次,建立工作联络站,选派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热爱共青团工作的学生党员挂靠基层团支部担任联络站负责人。最后,建立党组织负责人和团组织干部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党组织负责人要主动了解团组织干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了解其需求、要求和诉求,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鼓励和弘扬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3.创新教育平台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团共建育人工作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平台。除了利用好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平台,还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广大青年进行思想意识引领,坚持贴近青年大学生,打造有影响力的校园学生媒介。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以QQ、微信、博客、论坛等方式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此外,更要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网站,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做好网络空间的示范工作,继续完善支部建在网上,大胆创新党团组织覆盖面的有效形式,通过各种学生“群”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依托网络了解和引导青年学生、及时传达有效信息,利用新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全面服务广大青年学生。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党团育人
喜报!我厅获省直机关青年党团知识竞赛优秀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新形势下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
党团带队办好红领巾学校
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宿舍党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