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方面*

2018-04-01余达淮陈文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余达淮 陈文婕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力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和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真正构筑起凝魂聚力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1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社会共同意志和力量的重要稳定器,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1]190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斐然,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种种乱象,出现触犯道德底线的人和事。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加需要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和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因此,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丰厚道德资源。

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其固有的根与源。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最独特、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拥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哲学智慧、教化内容和治国理政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果舍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丢掉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割断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纵深发展的过程,其精髓会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而更具生机与活力,得到新的时代性诠释。

1.科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163-164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它已深深融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信仰等都深刻烙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339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给予革命者前仆后继、奋勇抗敌的精神支撑,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必定从内心深处尊敬、珍爱、礼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尊重的程度,与它对现实的巨大影响是正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表现为它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上具有伟大作用,表现为它的基本精神和智慧为后世子孙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精神动力和源泉。”[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创新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话语形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就如同搭建高楼而不夯实地基一样,无依托、无支撑,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

与此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只重视传统文化而轻视当下,只在古书中找寻解答现实问题的答案,就会掉进文化复古主义的深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3]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立足新的社会现实,获得新的生机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对照的方式确立的,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思想价值而凝练提出的国家、社会、个人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2]169这句话充分显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高度契合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角度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治国理政、伦理规范、立德树人等诸多大智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珍贵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要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精神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高度上,准确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5]内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价值精髓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意义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思想精华仍在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持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凝练出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主导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更具先进性的价值范畴,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仔细咀嚼和消化,甄别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的内容属于精华,而迷信的、落后的、封建的因素则属于糟粕。作为具有强大价值超越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创造性,也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提炼、吸纳其适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的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时代性相结合,推动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华民族是富有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未曾中断,正是仰赖于这种文化创造力。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功范例,是毛泽东同志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时代的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离“空谈心性”“坐而论道”的范围,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过程中,将其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日常文化和道德观念,使之与时代相适应,获得新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时代化、大众化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其力量,使广大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2]16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由于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当代价值,“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20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条件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使社会成员在文化心理和思想情感上最广泛地、最大程度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兴起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一贯以来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是对当代一切否定和贬低中华文化的有力回击,让世人看到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另一种性质的文化软实力。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以国外优秀文化思想资源为借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迈入更加自信的历史阶段奠定强大思想基础,为世界民族文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吹响社会主义号角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之时,中国仍处于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封建专制社会,在鸦片战争后各种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之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入侵者的炮火轰鸣中被视为“酱缸文化”,一些国人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腐朽的政治统治都归罪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由此顺势“上位”。虽然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凌侮,但深受中华优秀文化滋养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失去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7]608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具有绝对顽强的生命力,即使遭受重创也能浴火重生,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彻底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原有结构,为其增添了诸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科学元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如今,中国国力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洗刷了一些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卑感和文化自卑情结。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旧怀抱“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旧殖民主义者的文化自大心态,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化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通过世界文化交流的形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渗透。马克思曾经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7]690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输出文明”的口号进行资本扩张,给被殖民国家带去了灾难;而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在传播“西方民主制度普世论”“西方文化优越论”“历史终结论”等种种文化观念,这些都是以“西方文化中心论”为底色的文化霸权主义,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号称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抽象的,其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个人主义”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倡导文化友好交往和文化相互借鉴,为构建国际社会和谐关系和世界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共同发展不断作出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让世界看到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另一种性质的文化软实力。由于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是符合自己本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寻求自身文化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文化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1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奉行“和而不同”的原则,无论是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张骞出使西域,还是汉唐时期佛教的传入,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拓展了寻求文化交流交融的友谊之路,闭关锁国绝对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也是开放之路、文明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凝练提出的,表征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3]507我国向来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类先进文化,广纳世界各国文化之长。改革开放以来,向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创立了众多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友好交流、融合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进步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涵盖了适合我国国情、民情、保障人民各种基本权利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囊括了为人类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的是包藏政治图谋的“西方普世价值论”,而不是反对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满足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是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信任与尊重。如今,孔子学院遍及全世界,这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崛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华文化理应走向世界,理应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影响。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社会主义的价值智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无情冷酷的利益所淹没。这些在19世纪就出现的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紊乱和道德沦丧的病症在现阶段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恩格斯指出:“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性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病症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文化危机,其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内蕴和谐淳厚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善的道德教化,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这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获得了诸多新期待。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将会以更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这既为我国文化发展设立了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的是社会主义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不是现成的发展模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充分表征了当代中国精神信仰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和平的文化,而不是扩张的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简单地回归过去的传统和满怀复古情结地留恋,也不是接受全盘西化和对未来方向的迷失,而是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基点,建构文化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寻求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价值归宿”[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在“传统与现代之交涉,东方与西方之融合”[12]的过程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激发中华文化新的活力,为世界民族大团结大融合贡献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164“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2]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先进道德价值观念,将中华传统美德所蕴藏的智慧与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促进社会成员在日常行为中领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夯实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隐性、规范性的美德,二者的精神契合点就在于对美好道德的不懈追求。”[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度结合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遵循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道德的基本价值内涵才能为核心价值所规范;也只有夯实群众性的思想道德的基本价值基础,核心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不致口号化和抽象化。”[14]

1.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是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辅相成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切实获得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必须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能够针对社会成员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给予价值观上的合理引导。进入新时代,国际交往愈显频繁,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成员的理想信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考验和抉择,加强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愈加艰巨。“社会表现为一种需要和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应用的引起各个人之间某些经济关系的劳动活动的制度。……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某种和谐,道德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为这个任务是对所有这些不同的对立中作出某种平衡,继而能使和促使整个人类达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164推进社会主义公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鲜亮底色,深入贯彻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等实践活动,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形成日渐浓厚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助推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推进社会主义公德建设,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和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及其光荣事迹,凝聚社会成员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5]同时,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就是最重要的导向、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良好风气,鼓励广大社会成员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2.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6]64人才兴则国家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具备良好业务能力以及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砺道德品行的人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衡量个人职业行为和职业品质的基本准则,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要求。当前社会仍然存在劳动者原则意识淡化、社会正义感退化以及工作态度消极等问题。新时代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持续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贯穿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始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广大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理顺情绪、端正态度,能够通过正确的政治引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各企事业单位始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16]64,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对于始终坚持不谋私利、勤勉务实、忠于奉献的劳动者要予以嘉奖、撑腰鼓劲,对道德行为不端、消极懈怠的劳动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交流疏导或予以适当惩处,让广大劳动者始终处于受监督、约束和保护的工作环境,强化其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促进广大劳动者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各尽所用,培养广大劳动者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锤炼职业道德素养,使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3.注重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

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道德准则,是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内的伦理体系。儒家倡导的最理想的家庭伦理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规范着家庭结构中的血亲关系和夫妻关系。儒家伦理历来把珍爱父母子女、珍惜夫妻情感、关爱邻里朋友等视为高尚道德,这也是当前社会成员所要遵循的道德要求。这些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更新、延伸中国传统道德资源,为家庭成员自觉树立良好家风确立了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要求。培养家庭美德、创建文明家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要通过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培养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的方方面面。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家庭美德的培养和巩固发挥着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2]184家庭美德的培养需要父母在子女面前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要强化子女的家庭责任感,孝老爱亲,尊重他人,尊重群体,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主动搭建与子女的沟通平台,及时与子女交流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导子女摆脱情绪上的负能量,明德格物,向上向善,戒骄戒躁,开朗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4.推进社会主义个人品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社会成员的道德指标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之中。儒家道德向来追求自我完善,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提倡“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160-161加强社会主义个人品德建设,要将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通过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精神,促进社会成员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达到教民化民、立德兴国的良好效果。加强社会主义个人品德建设,“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165。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氛围和日常情境,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力和自信心,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等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有庄严感的仪式活动,让社会成员真切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争做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3]351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了更加强盛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仍在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中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