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第八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综述
2018-04-01姜苏容
姜苏容
2018年8月28日至29日,由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50余所高校与《思想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8家期刊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大会交流等形式,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加深了理论交流与探讨、观点碰撞与交锋,拓展了思考维度与创新思路,达成许多共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新时代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等具体问题展开了学习、交流与讨论。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展开探讨,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质内涵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包括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目的和以人民为尺度。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从理论逻辑、基本特征和价值意蕴三个维度对新时代的人民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认为该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群众观,基本特征是坚持人民主体观点、人民决定历史的观点、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人民共同富裕的观点和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他认为这一思想的价值意蕴顺应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蕴含中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目标。
二是新时代的内涵。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新时代如何而来以及新时代观如何形成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问题。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观建立在对世界历史新趋向、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特征、当下中国主体根本生存样态和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定位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其重要内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时代的准确定位和把握。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上海大学陶倩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刻阐发,认为忧患意识的内涵是对各类重大风险的深刻警觉,是居安思危和知危图安的统一,并主张从主体、媒介、效果三重渠道增强忧患意识。
四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赵爱玲教授总结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认为此次讲话的核心是明确宣示党和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要旨是充分彰显党和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信,落脚点是鲜明凸显党和各族人民进一步学习、坚守、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决心、信心与责任担当。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新挑战。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学者们就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理论、重点、要求及“微传播”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基础理论。西南政法大学邓斌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认为应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传播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传播过程,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牢固掌握。
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峻岭教授基于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论述了全球化、民族性、现代性三者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实现的作用和影响。她指出,全球化、民族性、现代性与政治认同之间,契合与张力并存,我们应科学处理政治认同与全球化、民族性、现代性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的建构性力量。燕山大学柴勇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同时指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就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核心。
三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合肥工业大学魏荣教授分析了新时代开展理论斗争的要求和实践方向等问题,认为新时代开展理论斗争首先应推进理论建设,其次应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实践,再次应增强共产党员政治社会化的培养,最后应依托信息技术载体丰富理论斗争的形式,提高理论斗争影响力。
四是“微传播”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安徽中医药大学张筱荣副教授分析了“微传播”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其成因,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第一,树立微观政治理念,大力开展“掌上微服务”;第二,加强意识形态网上理论阵地建设,努力拓展“微空间”马克思主义信息源;第三,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积极微化意识形态传播形式;第四,明确网络道德责任,注意培育网络“红军”队伍。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
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学者们具体讨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理论体系建设、基础理论创新等问题。
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教授在全面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他指出,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应把握“一条总纲”和“七个明确”,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基本任务、根本宗旨等基本问题的有力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思考和思想贡献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定义,着力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想事、能干事、能成事的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必须切实解决好人才培养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协调发展的“贯通”问题,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辽宁大学谢晓娟教授结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她认为当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论继承和发展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黑龙江大学刘林教授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自觉担当历史使命与责任。兰州大学张新平教授根据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讲好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等方式,展示中国形象。
二是理论体系建设。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认为,解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全面理解“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人类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追问和建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格结构和选择”“人格五商论”等理论,并主张建设包括内容和目标体系、课程体系、途径方法体系、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在内的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
三是基础理论创新。西南大学罗洪铁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应在两条基本路径上着力,一是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二是深入拓展学科基础理论。中南民族大学徐柏才教授提出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规律、基本范畴、本质、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建设标准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庞立生教授结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对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效的根本症结进行了考查,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嵌入人的内在精神的观点。天津师范大学褚凤英教授主张立足整个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从学理的角度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胡菊华教授认为,新时代新思想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应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考量,以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建构的主体自觉为落脚点,增强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育主体自身的了解,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融通等维度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优化。北京理工大学张毅翔副教授追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是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在指导思想、创新体系、目标指向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蓝图进行了初步构想。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提出新要求。学者们就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展开了具体讨论,主要议题包括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原则、教学内容创新与发展、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原则探索。西南交通大学燕连福教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解释力和引领力的四个着力点,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理论意识、强化时代意识、强化导师意识。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避免教学改革走向误区的基本原则:第一,确保意识形态属性这一底线原则;第二,避免以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的;第三,避免以改革为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吉首大学朱廷岚教授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带来的碎片化、形式化等弊端,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度研究。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与发展。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系统介绍了当前国内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德育和法治”的设计与安排,并就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开展法治教育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认为法治教育必须进行大中小学整体规划,在更新旧有法治教育理念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北方工业大学李志强教授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第五章“道德观”、第六章“法治观”的变化为例,探讨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并具体讨论了“道德观”和“法治观”内容上的新变化,指出了“道德观与法治观相关理论之误区澄清”“道德观与法治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化之规律探究”“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相统一之机理分析”等理论研究增长点。北京科技大学张红霞教授深入探析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问题,主张通过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打造生态文明实践典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生活化等方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央财经大学陈文娟副教授基于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分析,具体探讨了如何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问题。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观层面的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并指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和抵制方法创新的保守主义两个误区,主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内容为根本进行科学的方法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张晖教授主张采取“体系+专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模式。她认为这一模式较“专题”模式而言,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目标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落实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节节高”的有效形式。北京体育大学郎明朗博士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行为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四项策略,第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第二,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第三,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精神相融合的实践活动探索;第四,发挥体育院校优势,多措并举建立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杨未教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态”与“势”为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方法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好生态,做到“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西南大学周琪教授分析了图像媒介所具有的视觉修辞、行为引导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以此为基础系统探索、展望了图像媒介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和方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副主编陈九如教授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拓宽辅导员职称评定渠道。云南大学杨志玲教授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的内涵把握、制度理解和落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的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进行了集中探讨。她指出,高校党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的关键主体,高校应积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做到政策保障到位、贯彻落实到位、过程管理到位、运行协调到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潜涛教授总结指出,要进一步锤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形成、本质、发展、功能、作用、内在制度、发展走势和基本规律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形成具有长远价值的理论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进行跨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研究;要在深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全面认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把握其内在规律,将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力支撑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