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03-31李巧丽黄雪娥
李巧丽 黄雪娥
【摘要】论文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在修订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师范特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并拓展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与地方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也顺应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英语师范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4】97号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02-02
概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属于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等教育关涉到更多利益相关者;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础逐渐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注重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1]因此,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校转向应用型高校是大势所趋。2016年9月21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14所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试点,此次应用型高校转变试点,就是要逐渐打破定式,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3]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办学思路、调整办学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型正是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论取向的实践。有专家认为:“应用型”是所有大学的事,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关注,且都有自己的应用型职责。[4]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2]
本研究以广东省粤东地区一所应用型高校试点的英语师范专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希望能给其他类似高校带来启发。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5]该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突出师范”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整合校内资源,打造校内的专业平台,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四位一体”促学方案,夯实学生的专业内涵;第二,采用校政行企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平台和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协同培养英语师范人才;第三,人才评价多元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驱动的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对其他院校的英语师范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师范特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评估教学活动的标准。该校的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协同培养”。根据地域需求和时代要求,为突出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该校英语师范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课时,以强化学生的师范教学能力。从2014年版到2016年版,针对“卓越英语教师”的培养计划,进行了课程改革与调整,将“英语诗歌选读”调整为“中小学英语课程设计” “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将“视听说”调整为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外语多媒体教学”等特色鲜明的师范类课程,要求参加该计划的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调查要面向学校教育和教学,毕业论文以教学类论文为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638,占总学时(2250)的28%,实践学分56,占总学分(160)的35%。学以致用,“体”“用”结合,从指导性文件中突出师范专业的“实践”特色。
新的培养方案突出师范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要通过“实践平台”来切实执行。该校依托“卓越英语教师”项目,打造“五维育人平台协同培养”,强化师范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这个五维育人平台指的是“校校合作(与本地中小学实习基地、国内外其他高校)、校政合作(学校与政府部门合作)、校行合作(与翻译协会、校企合作”等单位合作,协同培养学生,既锻炼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也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在2016版的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基于“卓越中学英语教师培养计划”的校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的实践教学,实施与中小学及教育机构的协同培养。
二、课程“四大模块”,促学“四位一体”,夯实专业内涵建设
课程设置是从微观层面上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我们把专业课程分为两大阶段四大模块。两个阶段指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四大模块指的是语言基础课程模块、语言理论课程模块、语言对比课程模块及文化修养课程模块。语言基础课程模块是基础,其他模块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保证。“四位一体”促学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导向,“听、读、赛、导”多层面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具体内容是指“以听促学、以读促学、以赛促学、以导促学”。
课程“四大模块”的划分让学生对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能够把握重点,而“四位一体”促学方案为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提供方法。在“互联网+”的时代,“四位一体”的促学方案可以方便学生轻松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一切的学习过程最终都要归结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制定学习计划,运用学习策略执行学习计划,检查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修订学习计划”的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置和促学方案的实施,也促进了课程建設,目前共有三门专业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支持,他们分别是: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写作。
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多元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
协同培养的育人平台分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多元化的培养平台才能满足师范学生充分的教学实践与长远发展。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创新之处是:1.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分量;2.合理设计实践环节;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念。该项目以“卓越英语教师”项目为依托,布置充分、细致,工作扎实有效,师范学生在大二的时候进行专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在校学习目标和方向,及早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时,“卓越英语教师”项目还开展“优秀校友进校园暨‘卓越英语教师培养系列讲座”,邀请优秀校友为在校生传经送宝。
为了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师范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不容忽视,该校与市外事侨务局、学校的国际交流处等共建的“综合素质拓展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学生的外语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卓越班”的学生该校主办的“SDC国际设计大赛”中,担任翻译工作,该项活动荣登了皇家染色协会杂志封面。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定期参加市政府组织的英语沙龙。在该市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卓越班”的学生为大会提供了高质量外语翻译、外语主持、志愿服务等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她们在会前进行了消防演习、应急救护、志愿者礼仪等各项培训,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该校还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近年来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和老师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交流、留学、教授汉语、带薪实习等。有许多学生在国外做交流生期间,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和综合素质培养平台的合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他们既可以了解社会,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又能得到有效的反馈,增加学习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英语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多元化,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2]因此,英语师范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在考级、考研、各种级别的比赛中获得累累硕果。
“四位一体”的促学方案中的“以赛促学”中,每年例行的活动有“三笔字比赛”、“教案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说课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等,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校内学习竞赛蔚然成风,学生又走出校门,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学科竞赛也成绩斐然:自2014年以来,多人获得“外研社杯”三大赛事的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和优胜奖。2人在“2015年第三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外语专业优胜奖,1人在“2014年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第一届广东大学生翻译大赛笔译比赛”获本科组三等奖。自2012年以来,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该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通过率一直都超过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30%以上;在全国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从2012年超过10%以上到2016年超过30%以上。2013年至2016年外国语学院陆续有多名学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
专业内涵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学生在学业方面成绩的突飞猛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的训练中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外国语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从2009年到2015年共完成75项,其中有7项为国家级或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内容广泛,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现状、企业文化、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中外文化交流等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创新创业训练也能督促学生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训练还可以训练大学生的求职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学生还可以明确就业定位,更新就业观念,将价值取向与现实充分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也符合国家和地方对外语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元化。
五、结语
该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从观念上突出师范英语的“实践”特色,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明显突出。这一学生培养模式既符合时代和地方对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顺应我校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8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广东14所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EB/OL]. 2016-9-22/2016-12-19(http://www.gov.cn/xinwen/2016-09/22/content_5110659.htm)
[4]“应用型”的本质是服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学生[EB/OL]2016-10-13/2016-12-19(http://news.hzu.edu.cn/trans.aspx id=16
938)
[5]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作者简介:
李巧丽(1973.8-),女,河南汝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英语教学、英语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黃雪娥(1963.11-),女,广东河源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