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制度成为真正的管理者
2018-03-31段明堂
段明堂
摘 要:“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是山西省阳煤集团的执行力文化,其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融入安全生产,融入党的建设,实现提升执行力的目的。而制度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以制度制定、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逐步提升执行力,夯实管理基础。
关键词: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执行力
《之江新语》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笔者认为“稻草人”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制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所带来的“后果”将不仅仅是制度成为摆设的问题,而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大计。
当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动奶酪,如果依靠“人治”,可能会出现“一碗水端不平”的现象,做事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迫切需要用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行为,形成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让制度成为真正的管理者。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是山西省阳煤集团的执行力文化,然而,让制度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多年来,职工习惯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处理问题讲人情、解决问题靠经验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人认为,违反制度规定只是小事,不值一提,但是,凡违法者无不始于违纪,许多“大问题”,正是由于破坏了“小制度”。私下里,听到有人抱怨:为啥给张三打了10分,李四就只得8分;一队的工作有疏漏没考核,三队的问题就严格考核……
其实,这些职工之所以会有抱怨,觉得不公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制度执行不严不细。由此看来,一项好制度是企业公平公正的体现,是职工获得幸福感的体现,也是良好政治生态的体现。西晋名家杜预有言:“法行则人从法,法败则法从人。”再好的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如果人的思想不解放,思维方式不改变,没有真正把“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作为管理理念,制度终将成为“稻草人”。
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打造“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执行力文化,培养职工重制度、守纪律的文明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动员职工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按制度办事的行为习惯,提升执行力。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执行落实的基础,如何让“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执行力文化落地生根?笔者认为,制度制定过程中,要本着科学、公正、平等、法治的基本原则来制定制度,使各项制度从一诞生就具备良好基因。制度要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一方面要在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对于任何违反制度的人和事都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全方位推进制度执行的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健全问责、监督等机制,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使各项制度与实际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制定制度同样要围绕这个目标。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职工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制度执行的核心就是要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离开了这个核心,所有的制度就失去了根本,就会成为徒具形式的东西。制度改革对职工群众的利益影响如何,利弊得失怎样,用这个标尺来检验制度,才能使制度不斷趋于完善、科学、合理。如果制度只站在个人的、局部的立场上,必然会遭到职工群众的反对,这样的制度怎能成为“管理者”?制度就是要给广大职工群众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工作环境,让职工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制度改革真正为职工群众解决问题、分忧解难,使他们深深感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这本身就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所以,制度好不好?职工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必须把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的正确导向鲜明地树立起来,激活制度的一池春水,惟有如此,制度执行才会畅通无阻。
第二,坚持调查研究原则。开展调查研究的目,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收集准确全面的信息,使制度制定更准确、更完善。但是,如果制度制定时“依葫芦画瓢”,没有深入调查实践,制度规定模棱两可,空话大话成串,那制定的制度既没有错也没有用。没有结合自身实践,没有树立问题导向,这样的制度只能成为“摆设”。要搞好调查研究,就必须要有好的作风。没有好的作风,调查研究就找不到重点,弄不清实质问题,必须下决心、下力量,锲而不舍,具体分析,分类指导。所以,我们必须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在态度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闻过则喜的胸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部署上,要选好突破口,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在实施上,要雷厉风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调查研究如果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就容易产生“情况不明决心大,方法不对点子多”的现象。山西省开展的干部大调研工作全面铺开,就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收集大量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强大武器,对调研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真分析、辨证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真实、全面、及时地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致力于追求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两者是统一的。制度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就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是求事的原则。解放思想是为了立足长远,实事求是是为了因地制宜。制度改革离开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实际上就是否认了制度存在的意义,要让制度成为职工群众行为的“红线”,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只有牢固树立制度思维,才会对制度心存敬畏,才不会朝令夕改,才会在制度制定上下一番“绣花”功夫。如果制度没有长远规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执行力不强,必然会遇到诸多“拦路虎”“绊脚石”。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制定制度就得有这股认真劲!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深入推进,而制度就是深化改革的“开路先锋”。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改革就是制度创新,只有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融于制度管理的过程,改革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能探索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与深入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新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才能适应变化、势如破竹?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寻找新出路、新问题,靠实践找出新办法,靠实践深化认识,提高与时俱进的本领。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某一观念上,这种本本主义的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对新生事物、新的变化拒绝、排斥,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僵化主义、教条主义。问题是矛盾的外化,只有根据实践变化,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度改革,使问题得到解决,矛盾得以化解,才能推动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发展中蹄疾步稳。一个时期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而被肯定的东西,在另一时期就可能成为制约发展而被否定的东西。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分析、总结,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实现与时俱进与深入实践的深度融合。过去,我们常讲,阳煤发展以大博强,如今阳煤集团要实现转型发展,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与深入实践结合后对制度的改革。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