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思路与实践

2018-03-31林志华

西部金融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林志华

摘 要:金融产业集聚区是区域金融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以及金融经济互动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平台。本文以杭州金融产业集聚区——钱塘江金融港湾为案例,论述了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的实施思路和实践特点,从经济发展、产业特性、企业行为等三个层面剖析这种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042-04

一、引言

金融资源的高流动性,是金融产业发生空间转移的前提和基础。在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人才等自由流动到某个特定区域,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区。国外关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英国学者Powell(1915)对伦敦金融机构集聚现象的观察分析,他认为金融产业集聚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类似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理学派(David Harvey,1973;Kindleberger,1974;Paul Krugman,1990)开始关注金融资本的动态性、金融机构引导资本流动的作用以及金融业的地理格局和空间分布等问题。到了90年代中期,金融地理学派(Porteous,1995;Martin,1999;Panditetal,2001;Naresh,2003)采用空间分析理论体系加深了金融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动因、功能效应、演变趋势等方面。国内学者们以国外文献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梁颖(2006)、刘红(2008)、王敏(2010)等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进行了理论解释;潘英丽(2003)、程书芹(2008)、张晓燕(2012)、周海鹏(2016)等分别对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陈铭仁(2010)、李大垒(2014)等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差异性;闫彦明(2013)指出任何金融产业集聚都是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张浩然(2016)认为金融产业集聚演变趋势存在区域异质性,并非一定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

上述理论和实践分析表明,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诸多因素,如政府扶持政策、地区经济水平、金融产业特点、市场技术条件、地理资源禀赋等,由于在不同地区的特征表现各有不同,金融产业集聚模式会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以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为例,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实践特点,从经济发展、产业特性、企业行为等三个层面剖析这种金融产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并从模块化经济理论分析的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二、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思路与实践

(一)实施思路

模块化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复杂系统具有多层级的特性,“专业化分解”和“一体化整合”能够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当金融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一定的水平时,金融产业链会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趋势,由此产生向模块化方向演进的内生性需求。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以主城区为规划区域,包括钱塘江、富春江两岸沿江的县(市),是一个汇集若干个金融企业集群的综合复杂系统,实施政府主导且结合市场需求的模块化发展路径,具体通过自上而下划分子系统模块,对规划区域内的金融企业集群分别定位业态范围和发展目标,由此形成一个核心子模块和若干个特色子模块,前者包括钱塘江两岸的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用来集聚高端金融资源要素;特色模块包括“钱塘江—富春江”沿岸一系列金融小镇(集聚区),用来发展私募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新兴金融产业带,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及指导意见构成主要的规则界面,同时配置发挥服务保障功能的基础模块,包括配套设施、资金扶持以及人才支撑等(见图1)。

(二)实践特点

1.以顶层设计为导向

Mainelli(2006)通过研究伦敦金融产业的集聚过程,发现政府并非简单地不干预,而是由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出台支持政策推动伦敦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并保持其活力。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同样是举足轻重的规则设计者,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例如,自2006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吸引金融机构落户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为推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本以及金融人才的模块化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

2.以核心模块为引领

核心模块作为系统设计的主体部分,一般执行相对常规、收益稳定的任务,具有自律性强、信息处理和技术操作娴熟的特性。入住核心模块的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行业垄断地位,战略发展倾向明显,能够提供专业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标客户数量稳定,因而产生金融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发挥引领市场风向的作用。钱塘江金融港湾设计CBD型态的金融集聚核心区作为核心模块,即钱江新城金融集聚区和钱江世纪城金融集聚区,重点集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省级以上总部、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总部、大型投资机构总部、小额贷款公司总部、各类金融要素市场等。目前钱江新城已入驻银行省级总部5家、保险公司全国总部2家和省级总部7家、证券公司省级总部2家,金融要素交易平台5家;钱江世纪城已入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机构总部共5家。

3.以特色模块为依托

特色模块作为模块架构的子系统,与核心模块并非垂直附属的关系,而是通過“看得见的规则”和信息同化机制发生平行立体的网状联系,特色模块具有半自律性、创新行为显著的特点,模块内部的企业组织往往掌握“异化”信息,用来寻找更多的价值机会,模块之间除了市场竞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与核心模块相比,入驻特色模块的企业组织规模较小,各自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能够更加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金融特征变化。钱塘江金融港湾以多个金融小镇作为特色模块,重点集聚私募基金、金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及其他新兴金融产业。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截至2016年底,该小镇已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556家,包括敦和资管、赛伯乐投资等私募龙头,资产管理规模突8350亿元。

4.以基础模块为保障

基础模块通常自上而下进行配置,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参与模块之间的竞争,但为系统本身的创新发展提供综合性服务,社会效益较为明显。钱塘江金融港湾基础模块的构成要素包括:(1)产业和生活配套。产业配套指提供办公场地、优化工作环境、引入为金融产业提供中介服务或代理的机构等;生活配套则指提供便利的宜居环境,如高品质住宅、国际化教育、优质医疗资源、便捷交通网络以及文娱体育设施等;(2)资金扶持。设立财政专项用于入驻金融机构的办公用房补助、规模发展奖励和投资专项奖励;推出多项税收优惠激励入驻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发展;发起设立行业、区域及直投等三类政府产业子基金投入金融产业领域等。(3)人才支撑。借鉴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的认定和激励模式,结合金融人才评价特点,出台和实施一系列金融人才培养、交流及引进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成立金融人才协会、建立金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出台杰出金融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等。

三、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经济发展层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与核心,随着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生产定制化和消费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层出不穷,金融业面临的二元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即通过标准化运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要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这个矛盾实质上就是模块化理论需要解决的标准化与定制化问题。近年来,杭州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企业投资周期更长,技术创新费用更大,除了获取传统的信贷资金支持,还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资产配置来满足融资需求。此外,居民收入增加也需要改变单一的储蓄投资途径,通过个性化、多种类的新型投资工具有效实现财富管理,真正分享经济成果。模块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打破金融资源长期集聚在传统大型银行的局面,吸引更多的“非银”、“类银”金融机构和场外交易市场进入新兴金融生态模块,同时也符合地方金融产业特色化发展的规律。

(二)产业特性层面

金融产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阶段,是促成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模块化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分解和集中,金融产业则符合这一要求,而且金融资源的高流动性也使模块化过程更加容易便利。另一方面,当集聚区的金融产业扩展到一定范围和规模,金融机构的交易活动和业务性质变得更加复杂,金融资本的流动也更加频繁,金融市场的风险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实行模块化结构能够及时发现和化解每个子系统的风险隐患,并且将金融风险隔离在不同模块层面,通过降低金融风险传递的范围和速度,有效实现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规避和控制。近年来,杭州金融市场扩展迅速,金融产品交易活跃,金融业务特色明显,金融业增加值呈上升趋势,模块化产生的风险缓释机制,对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三)企业行为层面

金融产业集聚区进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入驻企业的创新行为,因为仅靠知识溢出效应的共享和模仿,容易产生技术依赖的惰性,导致集聚区的逐渐衰退,而模块化能够深层次地激发每个模块的参与者进行研发和创新,并且形成自己独有的异化信息参与价值机会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杭州金融机构数量上升明显,截至2015年末,共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40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995家,股权投资机构886家,小额贷款公司4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7家,密集程度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模块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区域内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速度和效率,保持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活力。

四、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效率提升的若干建议

(一)动态优化模块结构

模块化路径并非单纯地将金融产业集聚区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任其自由发展,而是通过科学的规则和秩序,对模块进行适时的分解和必要的集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规则的调节作用,动态优化模块结构,按照“最优模块”引领“次优模块”的路径,实现金融产业集聚区整体的创新和演进。因此,核心模块的主导地位,必须通过吸引金融资源的市场竞争来确立,具体而言,核心模块要增强自身的集聚功能,依照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将已入驻金融小镇的重点金融企业吸引过来,这个类似于从“散养”到“掐尖”的过程,能够发挥模块化的激励作用,加快各个模块优胜劣汰的速度和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模块化的规则界面包含了政府介入的协调机制,各个模块自由发展的程度,必须以非恶性竞争为底线。另外,由于模块化不适合用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青木昌彦,2003),各个金融小镇作为特色模块,需要维持一个最优规模,即能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的适当规模,这个规模要以明确的金融业务定位为前提,因为金融小镇相对核心区,具有更多的自由度、灵活性和创新性,应付各种不确定性的决策和执行的速度也更快,若将业务范围铺得太宽太广,甚至超出模块之间的边界相互重叠,则容易陷入产品同质化、技术一般化的竞争局面,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模块结构平庸化。

(二)构建金融信息交换模块

信息模块的构建是金融产业模块化管理的关键,它是信息传递和流动的平台,也称为金融产业竞争情报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需要统一布局金融产业竞争情报中心的基础设施工程,借助高效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可以对内传递、储藏机密信息的内网和對外公布透明信息、与客户充分互动的外网。完整的金融产业竞争情报中心要求金融机构在信息生产与管理方面以效率为目标,将产品、服务、人力资源、软件技术、客户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划分成有偿交换(付费获取和收费出售)和内部共享两类类型。公开免费信息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公共信息情报中心等提供,如政府政策、方针及措施、个人征信、企业信用、金融产业统计数据等,行业组织和公共信息情报中心发布金融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如市场行情、产品技术、人才需求等。非公开机密信息除了金融机构各自享有的以外,还有一些将由商业情报机构收集和出售,如客户的定制需求、投资意愿等专业调查分析的数据库。

(三)加大特色模块创新力度

金融产业集聚区要发挥模块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演变成为特色区域金融中心,需要通过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促成市场导向型的金融资源集聚。源自市场需求且政策扶持的金融工具创新是整个金融创新流程的起点,它将产生金融资产数量增加和金融产品结构变化,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多样化和集中化,最终形成功能性金融中心。因此,入驻金融产业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有必要根据客户投资需求,设计和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真正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笔者认为,金融工具创新适合在初具发展规模的特色模块即金融小镇试行和推广,通过大力开展创新活动,丰富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凸显特色金融产业的优势,同时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其他金融小镇积极创新,寻找更多的价值增长点。

(四)增强模块内生集聚能力

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作用表现前者促成后者的出现和加深,因为金融资本的“逐利”天性和金融机构开设分支机构的“客户追随”原则,金融资源会自觉主动地涌向市场经济发达、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关联性,还表现为二者之间存在门槛临界点,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超过这个门槛值,才能实现金融活动在该地理空间的集聚,否则将丧失集聚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实践表明,当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超过金融产业集聚区,后者集聚的金融资源将会被反吸和回流。因此,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实体产业吸引金融资源的能力,是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五)提升模块管理活动效率

为了匹配金融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监管需求,地方金融办亟需提升职能管理效率:首先,强化务实职能的作用发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避免隐性干预;其次,增加实地调研的频次,了解和掌握新金融产业的特点性质和发展规律,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查处和打击非法违规金融活动;其次,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加强现有人员队伍的金融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监督管理、风险化解以及应急处置的能力素养。再是,加强部门协调沟通。金融办与“一行三会”派出机构以及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直接影响各项政策措施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相互之间需要合理分工,厘清权限边界,共同应对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六)保障模块建设有效投入

金融集聚区基础模块的开发建设,需要通过“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联合金融资金、产业投资以及社会资本的投资功能。根据资金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发展基金的用途也有所区别:来自财政专项的绝大部分扶持资金应用于金融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适当降低入驻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及贷款贴息等支出比例。

参考文献

[1]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视角[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程书芹.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96-100。

[3]黄解宇,张秀娟,孙维峰.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李大垒,仲伟周.城市依附、社会嵌入与金融产业集聚——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4,(3):58-59。

[5]梁颖,罗霄.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 67-68。

[6]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6):14-19。

[7]潘英麗.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2-53。

[8]青木昌彦,安藤青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9]王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11):36-40。

[10]闫彦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3,(2):58-65。

[11]杨枝煌,谢瑞巧,钟惠波.金融困境下的模块化分解与金融现代化[J].金融论坛,2005,(8):15-20。

[12]张浩然.中国城市金融集聚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区域异质性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56-63。

[13]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和实证分析——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J].东岳论丛,2012,(2):53-54。

[14]周海鹏,李媛媛,李瑞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J].现代财经,2016,(2):75。

Abstract: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rea is a space carrier and plat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and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y. Taking Qiantang River financial harbor -- a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rea in Hangzhou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modularization development in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rea,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terprise behavior etc., analyzes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mode,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modular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rea.

Keywords: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rea; modularizati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attern

责任编辑、校对:仵永恒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如何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探析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
对江西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