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征程六十载 砥砺前行谱新章
——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03-31周汉民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院学院培训

周汉民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值此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我谨代表学院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来宾,向长期以来关心帮助学院建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院教职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钢淼部长宣读了李强同志对学院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钢淼同志还要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发表讲话,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我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倍感振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和钢淼同志的讲话精神,重整行装,扬帆追梦,以更优异的成绩回应市委的期待,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办得更好。

六十年前,为了体现我国政治制度特点、满足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需要,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在市政协业余政治大学和工商界政治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创办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从成立这一天起,上海社院就以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等统一战线人才为己任、以凝聚政治共识为使命,栉风沐雨、勠力同心,一代又一代社院人为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砥砺前行。

建院六十年来,学院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依靠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支持,发挥上海统一战线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坚持“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的办学方针,弘扬“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校风,积极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决策部署,筚路蓝缕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第一,强化共识教育,筑牢教学培训的立院之基

教学是立院之基,为上海乃至全国统一战线培养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的首要责任和光荣使命。建院以来,学院始终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形成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法律知识、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布局,助力多党合作事业薪火永续,培养出一大批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许多学员或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重要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学员的成长进步就是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学院创办到“文革”前的近十年间,我们共举办9期培训班,培训学员2 980人次。自1984年3月复院至2018年9月,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 318期,培训学员59 607人次,其中4万余人次是近十年培训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主体班次培训格局基本形成,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委托班次逐步拓展,培训能级不断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以适应新时代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干部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是以教学改革为引领,推动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汲取中央社院、兄弟省市社院先进经验,注重历史教育,丰富并完善政治共识教育课程体系;推行学分制培训,探索特大都市社院教育培训新路径;推行现代培训方式,讲授式、案例式、现场式、小班化、学员论坛多措并举;围绕统一战线优良传统、统一战线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三条主线建立起17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提升主体班次建设的规范化水平。2016年,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印发《加强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建设的意见》,对科学规范主体班次设置、提高培训质量、夯实工作基础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这在全国社院系统尚属首次。三是以开门办学为抓手,构建多元开放的合作体系。与市政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签署人民政协理论“三进”三方合作备忘录;与宁夏社院签订协议,实施“六个一”专项合作计划;加强华东省际社院区域协作;以教促用,对口支援青海、贵州等地区建设。四是以中华文化、海派文化为纽带,发挥上海中华文化学院作用。组织出访交流,举办中华文化讲座与研习,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港澳台有关方面的联系交流,积极服务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中爱国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举办近20期国情研修班。

第二,深化理论研究,聚力科研创新的兴院之道

科研是兴院之道,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不断创新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学院立足自身优势,联系统战实际,开展理论研究,既把握方向又促进繁荣,既谋划布局又务实操作,既推进工作又建设队伍,为教学培训事业和上海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统战学科建设上,认真梳理近十年开设课程,借鉴中央社院、兄弟省市社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做法,力争体现上海地域特色和上海统一战线的特点,形成以“史、论、策、力”为基本布局的统战学科群。在科研机制建设上,充分发挥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的资源与优势,建立健全以学院研究力量为主体、以研究课题为纽带、以组织推动为手段、以社会力量为依托的开放式、多层次、社会化的科研工作机制。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作用,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把科研工作纳入专任教师年度工作考评,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科研工作管理中,规范科研课题的申报、实施、评价流程,整理出一套符合学院实际的“课题申报指南”,基本理顺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渠道;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制定学术会议制度,定期举办以新成果为交流内容的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在发布平台建设上,《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前身为《统战理论研究通讯》《上海统战理论研究》)始终坚持统战性、学术性的办刊方针和办刊特色,先后开设“统一战线理论前沿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商民主与统一战线”等栏目,形成稳定的品牌栏目和办刊风格,连续多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率排名中上榜,并成为其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课题18项,包括天等校区青年教师、凯旋校区骨干教师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专著7部;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其中《人民日报》《文汇报》等重点刊物75篇;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35次,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先后举办“十九大关于统一战线的新论述”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学术年会等活动。

第三,优化人才队伍,夯实正规化建设的固院之本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院师资队伍结构采取专兼结合、以我为主,内培骨干、外聘专家。学院多渠道引进人才,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为导向,以挂职锻炼、进修深造、竞争上岗、集体备课等措施为抓手,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发挥上海人才高地优势,以教学质量评估为依据,及时调整、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不仅包括市委党校、浦东干部学院教师和其他高校知名学者,还包括政府部门领导、社科院研究人员及各民主党派精英骨干。如今,外聘师资库已达100余人。学院还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注重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安排干部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激发干部谋事干事积极性。

正是在学院一届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一批批社院人的努力下,上海社院自身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不断推进,校舍条件、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奋发向上、民主管理”的和谐社院初步构建。

学院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注重建章立制,修订完善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为规范学院各项工作提供依据;先后创设网站、微信公众号,加强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被评为上海市机关后勤“三优一满意”先进集体;每年举办市、区社院院长会议,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师资库共享、学报共建等措施,充分发挥对各区社院的示范、指导作用;每年举办院务咨询委员会会议,广纳贤言,改进工作。

六十载春风化雨,砥砺耕耘;一甲子载歌前行,不忘初心。在此,我们衷心地向历任老书记、老院长、老领导致敬!向为上海社院作出积极贡献的教职员工致敬!衷心感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回顾六十年历程,我们收获了十分珍贵的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院姓社”的根本遵循,始终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上海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大局,始终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办好联合党校。

六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是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使学院事业发展有了根本保证。历届市委对学院建设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建院四十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黄菊同志专致贺信。2009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到学院视察调研,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学院工作提出“四个注重”的明确要求。6月,俞正声同志专致贺信庆祝建院五十周年。今年上半年,市委决定将市委党校原第四分校整体划转至我院,既是对社院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也给社院事业发展带来难能可贵的机遇。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听取了学院近年办学情况的简报,要求学院围绕市委“两个面向”“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切实发挥好三个基地作用。今天,李强同志又作出重要批示,使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六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是市委统战部的关怀,使学院能够沿着正确的航道行进。自1998年设置党组起,学院历任党组书记均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担任,并安排一名副部长专门联系社院,在全国可谓独此一家。市委统战部每年年初都会就年度培训计划的制订召开专题会议,部领导经常听取培训、科研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培训、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部领导还亲自为部分主体班次学员作辅导报告,参与学员座谈交流。正是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学院的政治性、统战性,正确总结归纳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立场上的坚定,筑牢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六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关心,使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联合党校。建院之初学院就成立了院务委员会,知名人士陈望道、周谷城、胡厥文等同志成为首届委员。复院以来,学院切实发挥这一平台作用,邀请各民主党派市委领导等担任院务咨询委员,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如今已是第九届。院务委员们不仅仅针对学院工作集思广益、协力尽责,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还走上社院讲台为学员授课,坚持“师带徒、传帮带”,带教我院青年教师,更主动介绍联系全市统战资源,充分体现了“联合党校联合办”的学院特色。

六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是中央社院的关注,使学院有了前行的动力和学习的标杆。1994年复院十周年之际、1998年建院四十周年之际、2008年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中央社院均专致贺信。多年来,严隽琪、叶小文、潘岳等央院领导同志十分关心上海统战教育培训事业发展,专任教师来沪传经送宝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近年来,央院教研改革的力度很大,“五史合一”之后又有“十个讲清楚”,成为全国社院系统学习的标杆。十九大之后,央院更是举办了多轮师资班,及时对全国地方社院教师骨干进行培训,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

六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是全体教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院勃发无限生机与活力。六十年间,学院校舍几经变迁,先后有过7个校区,嘉定外冈、保定路、镇宁路、陕西北路均留下社院人的身影和足迹。社院人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忠于职守,从辗转租赁办学到2009年迁入现址,在天等校区这幢教学综合大楼里,最高年培训量达138期,学员逾6 000人次。如今,实现一校三区联动发展,相信可以为上海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今天,上海社院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学院仍面临着办学质量上台阶、社会影响上层次的双重艰巨任务,与中央社院改革创新的步伐和全国一流社院的目标还有差距,需要加倍努力,不负时代,不负厚望。

同志们,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克难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型升级期,可谓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要以六十年院庆为契机,抓住天等校区和凯旋校区整合新机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建设一流政治学院的长远目标,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接续奋斗,实现学院基础能力新跨越,实现学院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新发展,实现学院正规化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新提升。我们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上海统一战线各领域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学院建设发展,使我们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共同为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社院学院培训
初等教育学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云南社院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时代社院学报新作为新境界云南社院召开学报工作座谈会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大数据环境下全国社院学报集群化发展探究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