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8-03-31陆俊青
陆俊青
(上海公安学院, 上海 2001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坐标和全局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和高度自信,反映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这一判断,对于我们明确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历史方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历史性认识,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
古往今来,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孜孜以求,努力探寻着社会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探索和选择既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和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人们总是竭尽智慧之光,努力去寻找实现幸福的最美好的追求方式。
“十八世纪末,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康乾盛世’结束时,虽然封建主义制度已经弊端百出,但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很有地位的大国和强国。从一六六一年康熙即位到一七九九年乾隆去世,这一百三十八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使西方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西方资产阶级开始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奔走于全世界。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巨变和进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拒绝学习先进知识,美其名曰‘不贵奇巧’。在这种政策下,中国快速地落后了。”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109年里,中国人曾经探索过多条发展道路,也曾经尝试过多种社会制度,其中经历了失败的体验和痛苦的迷茫,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作出了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途。
中华民族兴衰沉浮的历史很值得深思。在15、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居于发展的领先水平。但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它却一下子被抛到了历史潮流的后面,成为了时代的落伍者。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地位变化固然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关键还是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当西方世界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推动社会向近代迈进的时候,执迷不悟的清王朝依然严守壁垒,拒绝变革。中国坚守传统发展道路和顽冥不化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国家崭新发展道路的开辟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构成鲜明的对照,致使中华民族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沦落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前途晦暗,命运凄凉。历史上一批批先驱者为民族的前途而奋斗,一代代中国人为民族的命运而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迎来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时刻,使中国得以昂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这一系列的历史性转变以奇迹般的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历了学习摸索的过程后得出的正确的结论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在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蹂躏、掠夺的野蛮行为时,也注意到了这种有别于传统中国的新社会样式,并试图进行仿效和复制。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书的问世,就是基于向西方国家寻找中国发展出路和革新社会制度的学习。他们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然意图是想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应对外来的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但从中也显示了中国开始把眼光转向世界的动向。当时这些先进人士看到的仅仅是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天真地以为只要学到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抵御外侮,中国就不会再受欺负了。
到19世纪60年代,他们的思想主张便演变为“中体西用”的救国方策。那时的洋务派人物虽然以固守“中体”来维护封建统治,但主张“西用”的思想还是多少表明了要学习西方发展的道路,显示出了他们不甘自我束缚,试图借它山之石的思想取向。他们提出了“求强自富”口号,兴起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清政府那支拥有强大实力的北洋水师却被不如它的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这个结局粉碎了人们靠洋务来振兴中国的幻想。
中国战败的结果却唤起了空前的留日高潮,大批中国留学生东渡扶桑。过去不把弹丸之大的日本岛国放在眼里的中国人,开始把这个战胜国尊奉为自己的老师,不为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让他们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19世纪末的中国把日本作为了自己学习的楷模。康有为等人竭力主张学习日本,他们编写书籍、上呈奏折,向光绪皇帝推荐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做法,希望中国能够以此为榜样,走上振兴之路。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人物组织发动的百日维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明治维新的影响。然而,历史却没有给中国这样的机会,仿效日本的改革没能在中国成功,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一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风格,采取武装暴动的方式,意图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并坚决主张“以英美为师”,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促使中国从形式上与西方近代国家的政制相接轨,古老的中华帝国终于也走向了共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道路和制度转变的契机。但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向中华民族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憧憬学习欧美国家发展的希望又一次遭到了破灭。
1915年,当陈独秀等一群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在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理想时,他们已经不再把英国、美国的西方式道路奉为圭臬,而是抬出了法国革命的旗帜。陈独秀主持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封面上,外文刊名使用的就是法文。这个杂志发表了很多文章赞颂法国革命,认为“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1页。这是在对“以英美为师”的道路失望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次新的尝试。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了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模式,给中国革命又一次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认为,俄国革命代表着“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我们“惟有翘首以迎”。①《李大钊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陈独秀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4页。
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中经历了不断的学习和尝试,实现了一步步的超越。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在我国这样一个整体经济处于落后状态的人口大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仅对国内人民群众是个灾难,而且对世界发展也未必就是好事情。邓小平针对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指出:“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由此可以看出,在探寻“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很长时间里目标就是锁定在西方道路和资本主义制度上,最后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探索的历程后得出的正确的结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新时代中国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和人民经过96年来奋斗、创造、积累而得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是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们来说,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首先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又要依次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上述三个问题最终归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又不断地得到新的解决。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已经创造性地并将进一步深入地回答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02页。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把握了时代脉搏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形成的一面旗帜。只有符合中国当代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梦想变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只有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才能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创立者的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必将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