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试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2018-03-31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成都,610081)
1 引言
国际水电工程项目试验室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法律效应强。国际工程试验室的职能与职责依据于工程合同文件,从试验室的初期建设到后期运行管理,工作环境的布置,检测参数的设立,仪器设备的配置,规程规范的引用等等,均由相关合同条款规定;二是后勤保障薄弱,物资成本高,时效性差。这一点在非洲地区的国际工程尤显突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几乎没有工业,工程生产物资完全依赖进口。对于工程建设中的仪器设备供应一般要经过审批、采购、运输、各国海关验收等繁琐环节,整个流程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三是对仪器设备厂商、当地相关管理或职能部门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困难。试验室所处环境相对陌生,语言交流不顺畅,沟通渠道单一,信息面较窄;四是人文背景复杂,生活文化差异渗透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与业主、监理、当地劳务人员的交流均存在语言、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差异,需要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相互包容和学习;五是安全环保意识强。国际工程不管是业主还是监理都比较注重安全环保,工作中强调人员的安全健康防护和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做好国际工程试验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上述五大特点。笔者将结合自身经历浅谈一些关于试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肤浅认识和看法。
2 试验室建设
试验室的建设是一个集人员、设备、管理制度等综合要素有机组合的过程,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小块按一定先后顺序来完成。第一,依据相关的合同条款,确定试验检测参数,以检测参数为一个核心辐射点,再向外延伸出其它要素;第二,根据已确立的检测参数,逐个收集相应的规程规范。在合同条款中,通常对大部标准都作了规定,如DINEN系列,或BS系列,或ASTM系列等。对于未作要求的检测参数,标准可以任选,一般情况下不选国标;第三,根据检测参数配置相应仪器设备,包括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及检定或校准;第四,根据检测任务量,合理配置人员,建立试验室组织机构;第五,依据检测要求,进行试验室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布置检测工作环境,包括各检测工作间工作台的搭砌,水、电线路的安装等;第六,结合工程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建立管理体系,内容包括管理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质量手册及作业指导书等,并制作上墙图文;第七,进行检测人员的岗前培训,最后是组织监理进行验收。上述七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试验室所有的要素,通过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
2.1 依据合同文件要求,合理确定检测参数
国际工程试验室检测参数的选择一定要酌情而定、量力而行,除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合同条款要求外,还要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检测参数的选取完全依据于合同文件,其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合同履约情况。合同文件一旦甲乙双方签字确认后,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应和强制执行效应,对于未能履约的检测项目,对方可能会采取经济处罚。试验室管理者在确定检测参数前一定要仔细研读相关的合同条款,不但要完全理解合同文件里明文规定的内容,同时也要能挖掘出比较隐蔽的合同信息。在全面了解合同文件要求后,需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点,再结合检测频次进行综合分析,从降低运行成本、保证结果质量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定检测参数。对于检测频次比较高,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均较容易满足要求的检测参数,应尽量多地涵盖合同文件的要求。对于检测频次少、人员素质要求高、仪器设备投入费用昂贵、操作繁琐复杂、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检测项目,如水泥的水化热试验,原子分光光度仪检测重金属含量等,一是经济投入大,二是检测质量可能因为人为操作不当、过程把控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保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如果委外检测更加经济可行,该类项目最好选择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
2.2 依据检测参数,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
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是一对一的关系,在确定仪器设备配置之前,必须选定恰当的检测方法。
国际工程试验方法首先依据合同条款要求进行选择,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的方法,必须选用。对于未作要求的检测参数,标准可以任选,标准的选择应本着流程简易,设备操作简便、损耗小、稳定可靠的原则进行。出于国外监理的认可,一般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如DIN EN系列,或BS系列,或ASTM系列。通常情况不选国标,因为国标对于国外监理存在阅读和理解困难的问题。一般来说,同一个检测参数,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原理都大同小异,只是在某些试验环节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2.3 依据检测方法,配置正确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作为试验室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所有检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试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试验室的建设中,试验设备的配置必须走在最前面,因为试验设备从购置到正常使用需经过一段时间,其中还包括到法定检定单位进行的检定时间。试验室管理者在进行仪器设备配置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前瞻性。
试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首先必须满足合同条款要求,其次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规定。相同的检测参数,不同的国际检测方法,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可能不同。试验室管理者在配置仪器设备时必须依据所选用的检测方法,弄清楚每件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量值范围、精度等级、需求数量等,仔细地逐个进行收集汇总,从大的主要设备到小的辅助器具,一件也不能缺少,必须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往往在配置仪器设备过程中,有时虽然选全了仪器设备,但其量值范围和精度等级不符合要求,如电子称、混凝土试模、微波炉、相对密度仪等;或者总是特别关注某个主要设备,而较容易遗漏一些辅助器具,如渗透试验用于管道连接的三通、透水石,液塑限BS标准用的圆锥检测板,钢筋试验机的夹具等。仪器配置不准确或缺少某件关键的辅助器具,都会导致某项试验项目无法正常顺利开展,检测结果有可能无法得到监理的认可,最终影响合同履约。因此,试验室管理者在仪器设备的配置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顾此失彼。
试验室管理者在仪器设备配置时必须发挥自身的前瞻性,要保证检测工作不能因为仪器设备的错选、遗漏或损坏而陷入停顿,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进程。国际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后勤保障薄弱,物资成本高,时效性差,对仪器设备采购和运输影响极大。仪器设备的采购周期一般在4~6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一年。试验室管理者在配置仪器设备时,除了要绝对保证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外,还必须综合考虑每个仪器设备使用频次和损耗情况,对易损设备或器件必须一次性备足,如使用频率高的电子天平或电子台秤、小孔径的标准筛(孔径越小损耗速度越快)、玻璃器皿、液塑限(BS标准)检测用的圆锥、坍落度筒、混凝土试模等。当然不是每个易损设备或器件配置的越多越好,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必须依据工程规模、建设工期、使用频次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
试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是试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保障,将会直接影响到试验室后期运行的检测能力和合同履约情况。试验室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前瞻性,保证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4 合理配置人员,建立组织机构
人员是试验室资源配置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试验室运作的动力。人员配置情况必须根据检测能力范围、抽检频次、运行成本、工程规模和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国际工程试验室的人员配置重在精简,人才结构要搭配得当,同时也要保证试验室整个体系网络相互紧密衔接无任何空缺。
在对整体工作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一个人可同时兼顾多个岗位职责,这样可以有效地简化人员配置。试验室人才结构要有所侧重,重点应在于配置关键岗位人员,在人才结构中起骨架支撑作用,如技术骨干和资料管理员。关键岗位人员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要能有效地与监理沟通联系,随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他岗位最好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经验程度进行搭配,可以相互弥补新老员工之间不足。除了中方人员外,试验室应配置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务人员,可以适当地减少中方人员的配置,降低成本。文化程度低可作为最基层的操作人员,适合长时间的野外体力作业,部分知识层次较高的还可作为辅助的技术人员。
试验室组织机构的总体结构应为正金字塔型。部门、班组主要依据各自的职能进行划分,并涵盖工程项目所有的检测领域。大的部门可划分为混凝土试验室、土工试验室、水质监测试验室和综合办公室,各设一名负责人,小的班组可按材料种类和职责类型划分,如胶材检测组、骨料检测组、现场指控组以及资料管理组等,各班组可安排一名中方负责人,下面再配置2~3个当地劳务人员。因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一般大的部门负责人和资料管理员都必须为综合素质较高,能与监理进行外语沟通交流的关键岗位人员。
2.5 试验室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工程试验室的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第一是合同文件规定;第二是检测环境要求。试验室管理者在进行试验室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如果某些因素考虑不全面或认识错误,都可能对试验室后期的运行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国际工程试验室,合同文件对其规模、标准及职能都有相关规定。例如试验室将作为永久工程,在项目竣工时要一并移交给业主。在设计和建设时,试验室的外形、整体布局、地基处理、建筑材料、排污设施、消防设施等都不能采用临时工程的标准。国外监理的安全环保意识较强,合同中还规定必须有独立的水质监测试验室对生活饮用水、生活污水、各种设施的排污水、河道水及拌合用水进行水质监测,检测项目一般涵盖了大部分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指标,如pH值、大肠杆菌、可溶物含量、溶解氧含量、化学耗氧量、重金属指标等。监理部门一般要指派2~3个监理常驻试验室,主要职责是监督日常的检测工作。由于国外监理生活观念及宗教信仰的独特性,为此合同文件可能还要求配套一些专门属于试验监理的设施,如茶室、特殊的卫生间。茶室是用于储存饮料、餐饮器具,专门提供给监理工作期间进行饮用的场所,特殊的卫生间一般为穆斯林教徒专用。
检测工作环境是试验室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试验室外观面貌的直接体现,是试验检测的载体,也是检测结果快速真实有效的基本保障,检测工作环境的布置和检测设备的配置同步。试验室大部分试验项目都有相应的检测环境要求(温度、湿度、气流、光照、振动、辐射等),如水泥比表面积、比重等检测有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水泥碱含量检测对温度、湿度、光照、气流有要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金属离子含量除温度、湿度、气流、光照要求外,还对振动、辐射有要求;不同的检测项目对检测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对检测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可以进行特殊设计和布置,如养护室、水质检测间等;对温湿度有要求的检测项目,为了便于温湿度控制,检测房间不宜设计太大,如胶材检测室。另外,混凝土拌合间应设计足够大,不仅要能满足混凝土拌合操作,还有具备存储原材料的能力,同时还要排污顺畅,便于清扫。
总之,检测工作环境的布置必须整洁美观,采光通风要良好,供水及排污要通畅,同时要安全可靠。
2.6 管理体系建设
管理体系是试验室管理者依据试验室资源配置情况、运作模式以及工程特点编制的各类管理制度、职责、工作程序、质量手册以及仪器设备规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试验室由很多要素组成,如人员、仪器设备、材料、试验方法、检测环境、量值溯源等等,每个要素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试验室管理体系应涵盖所有要素,如果出现遗漏,操作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管理盲区,会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顺利运行。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有形的,也可以说是无形的。管理体系的有形体现在它是人为依据工程特点、运作模式而编制的各类管理制度、管理职责、工作程序、质量手册以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试验室日常检测工作管理的重要依据;无形体现于各类检测的整个流程之中,如水泥抽样检测,整个流程包含了抽样、标识、运输、传递、留样、检测方法选择、环境控制、仪器设备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审核、资料分发、资料归档等众多操作流程和管理程序,从抽样到资料归档,管理体系一直在无形地推动着每个工序的正确转换和各个环节的准确衔接。
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于试验室检测工作或综合管理事务的整个运行流程。如果要素涵盖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检测活动可能仅能完成部分步骤,而无法正常顺利完成整个流程。例如样品管理程序,有可能只完成抽样、运输、留样,同时也邀请了监理见证取样,而过程中重要的样品标识、传递出现了遗漏。具体情况是抽样人员取样时没有对样品进行标识,也没有将样品传递分发至相关的检测人员,只是将样品取回后放置在某个角落,等到急需相关检测结果时,在询问中抽样人员才重新去寻找样品,回忆样品信息,再分发至检测人员手中。类似情况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试验室中可能会经常出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要素涵盖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管理程序没有涵盖所有流程。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可操作性必须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试验室管理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在本工程运行的管理体系。
2.7 人员岗前培训
人员是试验室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试验室检测能力的强弱。试验室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的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不仅能提高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有力地保证检测质量。
国际工程试验室人员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业务素质,二是外语沟通能力。业务素质指人员在试验检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组织和管理能力,试验原理的理解分析能力,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试验过程中的精度控制以及各种边界条件的掌握等。国际工程试验室与监理的交往语言大多采用英语,与当地劳务人员采用的是当地语言,如阿拉伯语。外语沟通最重要是与国外监理的交流,其次是与当地劳务人员的交流。试验室关键岗位人员应重在与监理沟通,如试验室主任、各部门负责人、资料管理员等。普通检测人员则应重在与当地劳务人员的交流,当地的语言可能不是英语,学习应用相对较难,只能在工作中慢慢积累。一般来说,岗前培训的时间较短,人员素质不可能在短期内突飞猛进,产生质的变化。但是培训可以使人员对检测业务产生感性认识,至少要弄清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关键要点。对于外语沟通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练习和学习才能逐渐积累。一般来讲,只要有基本功底,外语水平在与监理沟通的语言环境中进步是相对快的。
3 试验室管理
3.1 强加管理体系建设,重在节点管理
如果说人员、各种材料、仪器设备、检测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了试验室的躯体,那么管理体系便是试验室的灵魂,是控制调节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中枢大脑,也是检测成果真实有效的重要保证。可以把试验室的每个要素看作是一台发动机的单个零部件,试验室的管理体系犹如零部件的连接器,零部件只有在连接器的协调下整体才能进行正常运作,实现它自身的运行目标。试验室的管理重点在于每个要素之间的节点管理,要素是核心,节点虽小却起着纽带连接、信息传达、工序交替转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只要节点不乱,则试验室气通人和,不管遇到任何颠簸都能平稳运作。国际工程生产任务重,试验检测辐射面较广,检测频次高,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关系到试验室各个要素和节点的运作管理。如何抓好试验室的节点管理?笔者感受如下:
首先,试验室的管理依据是管理制度、管理职责及工作程序,这些纲领性文件共同构成了试验室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必须能辐射到试验室一切检测活动的全部过程,甚至到每个细节,必须规范化,程序化,有据可依,因此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切合自身实际,保证可操作性。
其次,及时跟踪。每项试验检测都有一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可以形象地看成是画一个圆的过程,试验的起点经过正常程序后回到的应该还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完美的圆圈,如果过程没有控制好,可能画出来的是一条直线,永远回不到起点。对试验过程的跟踪主要是及时正确地引导方向和避免出现断点,如果过程中方向出现了错误或者断点,都将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这种情况应该避免。
再次,统筹规划。先定计划,再行落实,统筹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试验室的各种资源,使每个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国际工程的人员配置不饱和、物资相对较少,试验室在检测高峰期时的运行可能跟不上工程施工节奏,在这种情形下统筹规划尤显重要。
最后,实行定期检查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号入座,试验检测过程中的每个点每个面都有专人负责,不能缺空。
3.2 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前瞻性,提前做好物资供应
国际工程的特点之一是后勤保障薄弱,物资成本高,时效性差。试验室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后勤保障,要充分发挥前瞻性,保证试验室运行过程中各种物资使用的连续性。
非洲地区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几乎没有工业,生产物资要完全依赖进口,物资供应一般要经过审批、采购、运输、各国海关验收等繁琐环节,整个流程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对试验室仪器设备及消耗性物品的供给影响极大。试验室使用频次较高或者质量较差的仪器设备容易产生损坏,如电子秤、标准筛、玻璃器皿等,检测过程使用的消耗性物品,如水泥标准砂、各种化学试剂等,都需要定期更换或补充。仪器设备损坏后,可维修或可替换都不会太大地影响相关试验的正常运行,如果必须重新采购,在采购的这段时间内,相关试验的检测结果可能不会得到监理的认可,将意味着该项工作由此陷于停顿,甚至整个工程进度都将受到影响。试验室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每一件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和消耗性物品的储备状况,并定期检查。可责成相关责任人随时留意仪器设备或消耗性物品的使用情况,根据使用情况,随时评估使用时间,定期检查库存,如果需要新购,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前,保证相关试验工作的连续性,避免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3.3 加强人员外语沟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在国际工程中,外语是试验室日常工作中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无论是国外标准的阅读和理解,还是在工作中与监理的有效沟通,如口头交流以及书面函件往来联系,都要运用到外语。外语沟通能力对于经常与监理沟通联系的人员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相关人员外语沟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外语学习要把握两个有效的方法,一是多说,二是多阅读,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自己要主动学习。多说就是在工作中要常与监理进行口语交流,对于外语不熟练的人员来说,刚开始表达可能比较困难,但万事都是从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要边学习边交流,以学习加强交流,以交流促进学习。多阅读就是要求多查阅英文规范以及监理的往来函件,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专业用语以及语法表达,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句子,要主动询问或查询工具书,对初学者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是运用哪一种方法,自身的主动努力学习才是关键。
外语学习的目的是在工作中进行实际应用,实现顺利沟通。不管是口语交流还是书面函件联系,必须清楚地把我们所想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对方也要能完全明白而不产生任何误解,最终实现与监理的无障碍沟通,保证工作过程的流畅性。
3.4 加强国际工作环境信息收集
国际工程试验室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一是仪器设备厂商信息;二是当地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机构的信息;三是外委检测机构的信息。试验室所处环境相对陌生,语言交流不顺畅,沟通渠道单一,信息面较窄,对这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较为困难,试验室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工作。
在试验室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厂家的信息收集和选择是最先启动的,因为仪器设备从购买到运行使用,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于试验室的某些仪器设备,如压力机、标准筛、相对密度仪等,国外监理(拉美尔公司)一般只认可欧洲的知名厂商,如英国ELE公司、意大利Mantest及Controls公司等。对于需要在国外采购的设备,如果不能与厂家直接取得联系,可通过代理商进行询价采购。仪器设备运输到位后,与计量相关的设备还需要由当地法定的计量监测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在初始阶段收集相关信息的难度可能较大,最有效的办法是请求业主建议,然后取得联系并在监理参与的前提下进行检定或校准。一般合同文件里可能规定了部分委外检测项目,该类项目一般是需要特殊精密设备且操作繁琐复杂的检测参数。对外委检测机构的选择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该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第二是须经过监理的认可。在外委检测机构的审批过程中,监理一般都要审查资质证明、检测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经验的证明文件。外委检测机构选择时最好请求监理建议,一般监理建议的检测机构较容易得到其认可。
3.5 对当地劳务人员管理方式要得当
国际工程试验室可以雇用一定数量的当地劳务人员,非洲地区气温高,空气干燥,中方人员一般无法进行长时间的野外重体力作业。另外,当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适量减少中方人员配置,降低运行成本。对于当地劳务人员的管理,方式很重要,同时要灵活多变。试验室管理者应全面了解当地人员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背景等情况,以便于管理方式的制定。
当地劳务人员知识文化程度大多较低,较适合野外重体力劳动,也有少部分具有接近国内大中专文化知识水平,可以培养作为底层技术人员使用。当地劳务人员一般较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如果采取专人制的集中管理,他们在工作空闲时容易扎堆,时间长了会滋长他们懒散的习惯,工作中容易出现偷奸耍滑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实践证明,对当地劳务人员最好采取专人制的分散管理。每个班组可以分配2~3个当地劳工,由一名中方人员全面负责他们的考勤、工作中的任务安排以及奖励或处罚。这种专人制的分散管理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极大地提高当地劳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北非地区的国家一般都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大多很虔诚,日常也有很多宗教活动,如每日都会朝穆斯林圣城方向跪拜祈祷5次,每次祈祷时间大概为10min左右。无论是不是在工作时间,手头有没有工作,他们都会按时祈祷。管理者应该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对于这种宗教行为予以接受。另外,穆斯林有很多禁忌,在工作交往中应该避免,要扬长避短、相互包容。
3.6 适应新时代特点,融入信息化管理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二十一世纪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世界上各行各业都在享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有的甚至发生了质的变革。国际工程试验室的管理也应当适应新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将信息化元素融入到试验室的管理体系之内。
信息化管理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等优点,能有效地减少人员配置,同时还可以实现远程化管理,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更适合新时代背景下试验室的管理。电脑和网络是信息化管理的载体。电脑处理资料具有方便快捷、编辑保存方便、效率高、储存量大等优点,加上网络快速、多线路的传输,完全可以实现异地管理资料。要实现资料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一套快速安全的电脑网络。可把试验室所有电脑连接建立一个内部局域网,将试验室的资料方便存放于一台专用电脑,然后设置共享,便可以进行异地快速高效管理。电脑和网络只是资料管理的一个工具,如果加上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将会使电脑和网络的功能发挥至极致,极大地提高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正确率。经过实践表明,台账管理模式是资料管理的最佳方式。用新时代的工具加上最先进的管理方式,将给试验室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4 结语
在适应“走出去”战略形势下,国际工程试验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将拓展试验室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挑战将磨练试验室具备更顽强的生命力。试验室管理者在试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当依据工程目标再结合诸多特点,对试验室的发展运行要有一个总体蓝图,做到胸有成竹,工作要进行合理规划,逐个完成阶段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