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3-31黄顺君

社会科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城乡主体战略

黄顺君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 400041)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主体,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长期以来,党在“三农”思想中都非常注重和强调农民的主体性问题,但是在“三农”工作实践中,农民的主体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及其人口老龄化等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出现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农民主体性缺失困境。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农民主体性缺失困境,强调要重塑乡村发展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新时代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新时代乡村发展的主体作用。习近平说:“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明确提出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重塑乡村振兴主体,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性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和围绕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发表了一系重要讲话,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深刻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内涵、能力及其作用等有关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性的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性思想,对重塑和重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呼唤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

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理据。习近平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而只是客观的反映和正确的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其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农村发展不充分就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集中体现。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是制约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化共享发展的主要困境,是干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短板,同时也是阻碍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国梦的拦路虎。因此,习近平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而且更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抉择。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一步缩小和减小城乡共享发展差距,才能有效尽快解决新时代城乡共享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和农村农业农民共享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更加有力促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才能全面全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导

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指导,这个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简称习近平“三农”思想)。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问题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主要核心要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农业方面,坚持农业现代化产业强能思想。习近平认为要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在于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第二,在农村方面,坚持城乡一体化和谐共生思想。习近平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时代我们必须重塑城乡发展关系,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全面振兴乡村。第三,在农民方面,坚持农民职业化农民富裕思想。习近平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质核心在于实现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帮助、提高和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新时代体面的职业,其目的是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着力培育造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和善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的主体力量。

(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性理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和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和实质就是农民的主体性问题。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农民主体性思想指导下,在总结中外乡村建设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调不仅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而且要更加特别重视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坚持农民在乡村发展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不动摇,其关键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部农村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尊重、保护和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发展史,没有农民主体性能动性的积极发挥,也就不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发展。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新时代“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3]面对新时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和“怎么种地”等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性缺失困境,习近平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钱地人”三者之间辩证关系:钱是经济基础,地是自然前提,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核心,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大力吸引和培育人才,“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成为了解决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认为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性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一个本质特征所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

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髓实质,其基本核心要旨就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立场。

(一)坚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中心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满足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尤其要尊重和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需要。充分尊重和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需要既是充分尊重和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内在基础,也是充分体现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在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和乡村衰落等现实困境已经严重制约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严重削弱和动摇了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地位,也严重抑制和限制了广大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主体能力的发挥。习近平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义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其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重点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激发我国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城乡融合共生发展之中进一步满足亿万农民群众,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和满足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对美好美丽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终让广大亿万农民群众在共富共建共享之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坚持以代表人民利益为中心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要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利益。充分尊重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利益是尊重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也是充分体现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本质核心。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症结在于城乡发展利益固化,城乡利益失衡进一步拉大,新型职业农民在共享改革开放发展利益成果中成为了弱势群体和失利群众。习近平认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要真真切切的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好党的执政基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要求。为此,习近平认为要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好城乡和农村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注重人民群众内部利益调节,把人民群众各个阶层的利益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重点就要进一步解决好城乡利益失衡问题,坚决破除城乡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尊重和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要充分尊重好保障好维护好新型职业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核心经济利益,为广大农民群众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以维护人民权利为中心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权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权利,尤其要充分尊重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权利。充分尊重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权利是充分尊重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政治基础,也是充分体现和维护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政治保障。当前,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合法基本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应该有的弱化和虚化,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在城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习近平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谋权利,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保障中国人民根本权利的最广泛、最管用、最真实的政治民主制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既要充分满足好新型职业农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又要进一步维护好新型职业农民群众的根本核心利益,更要进一步充分保障好新型职业农民群众的合法基本权利,尤其要充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财产权等其他合法权利,进一步实夯和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是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的内在核心。习近平认为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发展就必须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要真正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培养和塑造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主体意识,才能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业干事的意愿、激情和热情,也才能真正汇聚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一)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动力。习近平认为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必须需要新动能新引擎,就必须坚持尊重和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我们新时代时代精神的核心精神,既是新时代引领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新时代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及其人才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但是,人才创新才是整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基和原始推动力所在,同时也是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原始核心推动力所在。当前,传统中国农民所固有的小农意识、保守意识和依附意识还严重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在乡村振兴中自身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致使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还不够强,从而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创造创业的内生动能严重不足。因此,习近平认为要把创新发展理念真正植入乡村战略工作之中,不但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不但要加强科技创新对乡村战略的支持力度之外,而且更为关键要培育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创新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统筹协调融合意识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统筹融合发展意识。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习近平认为协调发展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又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矛盾巨大,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共享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问题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严重,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滞后等几个方面。其中,农民自身的协调发展意识不足是造成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因此,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理念不但要在战略布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还要从主体功能上统筹协调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从文明辩证法上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协调发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步伐,尤其要特别注重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经济与生态、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意识,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统筹协调融合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断缩小城乡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和差距。

(三)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绿色环保意识。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途径。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但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美丽生态环境需要。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美丽生态环境生活需要的一个巨大障碍,而这与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绿色生态环保缺乏不无关系。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要坚决鄙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不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主体,同时还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不但必须要坚持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意识,而且同时还要把绿色发展意识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全部各个环节之中。因此,着力培育具有绿色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激发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四)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开放合作共赢意识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进一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放合作共赢意识。开放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习近平认为开发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又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经验总结的结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人类历史已经由民族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像旧中国那样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式发展,其最终发展历史结果只能落后挨打。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且是越发展越开放,越开放越发展。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一个突出表现就乡村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自身的开放合作共赢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乡村自身发展的自主活力和内生动力。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振兴,包括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振兴,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强度,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意识,尤其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开放合作共商共赢意识,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树立国际国内农业交流合作意识。

(五)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共建共享共富意识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进一步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建共享共富意识。共享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习近平认为共享发展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中所存在公平正义问题,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不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坚持和拓展。共享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主体是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最终由人民共享,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获得感。但是共享发展在坚持全面全民共享发展的同时坚持发展的差异性,坚决反对发展的平均主义;同时也始终坚持发挥发展主 体的能动性,坚决反对和防止发展客体(对象)的受动性,始终坚持共建才能共享,因为美好的幸福生活是靠共享劳动奋斗和创造出来。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集体共享发展意识淡薄,小农自私自利暴富意识严重,一些贫困人口的“等要靠”的思想也比较突出,内生脱贫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强化农民主体自身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义,尤其“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因此,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共富共建共享意识,对于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建共享共富发展意识,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内生动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能力是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不竭动力。“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5]习近平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能力,增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主体能力发挥的制度供给,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能力。[6]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产业兴旺的经济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已经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农业产业结构性供给不足,“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兴旺成为新时代我国农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发展”相比,产业兴旺旨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全面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村整个产业体系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核心是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产业兴旺成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支撑产业兴旺的生产主体,乡村产业兴旺要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发展能力。对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增强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能力,重点增强新型职业的创新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产业兴旺的经济发展能力,就必须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深化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和产权制度,构建产业、生产和经营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制和城乡产业融合共生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实现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有机结合,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产业发展道路。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生态体制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实现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市民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国乡村在生态污染破坏和生态建设保护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美丽乡村田园生活的现实需要。与“村容整洁”相比,“生态宜居”的内涵不仅仅包含了“村容整洁”的基本内容,同时更是对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理念、道路、模式及其机制的重构和提升,由人与自然的“环境友好型”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型”的历史转变,旨在协调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发展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必须把乡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乡村发展的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乡村生态宜居要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绿色生态发展能力。为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着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能力,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和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切实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能力就必须全面深化农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改革生态产权、交易、补偿及其督察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绿色发展能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乡村生态制度供给,这样才能实现乡村宜居的发展目标。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实现乡风文明的文化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长期以来,乡村建设存在注重经济建设轻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问题,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失衡严重,其结果导致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消失,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也日益凋敝和衰落,重义轻利的传统乡村伦理逐渐被侵蚀淡化,乡村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货币化和资本化,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高品位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认为乡风文明是判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指标,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灵魂,坚持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绝对不能仅仅是乡村经济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其目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和精气神,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的精神文明向度,乡风文明要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发展能力。为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实现乡风文明就必须要注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发展能力,大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法治思维,自觉抵制落后思想文化意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侵蚀,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和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带头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发展能力,就必要加强乡村文化制度供给,重点改革乡村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机制、乡村人才教育培养体制机制,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制机制及其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治理体制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实现治理有效的政治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我国在乡村自治、乡村协同和乡村服务等乡村治理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当前乡村治理被“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乡村协同多元治理能力仍需要极大提高和提升,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对现代高效民主公正法治生活的现实需要。与“管理民主”比起来,“治理有效”更加强调广大农民群众的自主参与和自我管理等乡村自治内容,更加强调乡村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机制的完善。习近平认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和重要基石,乡村治理有效要求切实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发展能力。为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最关键是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充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治理的民主公正法治思维能力,积极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自治中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民主自治能力发挥的体制机制,充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合法权利,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有机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加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乡村善治活力有序。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保障体制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现实生活富足的社会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和共享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指数不断逐年提高;但与城市发展相比,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贫困人口众多,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滞后,农民增收速度减缓,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没有充分满足。习近平认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需要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生活宽裕”还要必须大力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能让农民“被平均”来掩盖真实城乡收入真实差距,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时代乡村生活富足要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发展能力。为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实现“生活富裕”就必须注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致富能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的培训,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就业作为优先战略和重点扶持对象,多渠道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就业质量,进而才能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收入,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领头羊和中间力量。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重点改革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城乡主体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